沈丹

成功的班級管理取決于多種因素,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而其中,情緒是影響師生溝通的“催化劑”。
班里的小朱沒有完成作業,科任教師把他叫到了辦公室。“你為什么沒有做作業?”老師生氣地吼道。小朱一聲不吭。“說呀,為什么不做?”小朱抬眼看了一下老師,又低下了頭。“你啞巴了?為什么不說!”老師拉扯著小朱,吼得更大聲了,小朱依舊不吭聲。老師繼續罵罵咧咧了一會兒,但小朱就是杵在那里。他似乎很清楚,等老師的情緒發泄完了,就會讓他回教室補作業。這樣的情形在學校到處可見,甚至每天都在上演,“不寫作業”的問題一直在重復,老師教導了一遍又一遍,也沒有什么實效,這樣的溝通就是被不良情緒左右的無效溝通。
這天,小朱又沒有寫作業,英語老師把他請到辦公室。“小朱,這段時間你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嗎?”小朱愣了一下:“沒,沒有什么事情。”小朱有些結巴地回答。“那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太難了,你覺得吃力?”英語老師一直看著小朱,微笑著問。小朱沒有想到老師竟然“不按常理出牌”,有些無措。他又一聲不吭了。“不可能啊,你平時課堂上學得挺不錯的,這么優秀的孩子應該會這些練習啊!”英語老師裝出一副苦惱的樣子,陷入沉思。這時候,小朱有動靜了:“老師,我去補起來吧,我下次不會這樣了。”“真的嗎?那太好了。下次別漏寫了。”說完,小朱就跑回教室了。之后,小朱真的沒有漏寫過英語作業。
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往往習慣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看問題,處理問題。而一旦教師覺得自己高于學生,就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旋渦,面對學生的錯誤,首先想到的是發泄,而不是溝通。當憤怒占據了大腦,當情緒急需宣泄,溝通就成了一個戰場。“你怎么總是這樣,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真是屢教不改,你還有什么用!”這樣傷人的話會很自然地蹦出來。
有專家認為,人類生活中充滿了語言和非語言、有意傳達與無意傳達的信息,而我們說話所應用的詞匯僅僅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在班級這樣的環境里,教師基本處于“高位置”,對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在傳遞信息,學生下意識里時時判斷:“這個老師怎么看待我?”“這個老師喜歡我嗎?”每一名學生都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因而,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感知學生的情緒。
良好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教師傳遞給學生有說服力的信息,并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反饋和回應中判斷自己的溝通是否成功。而在師生溝通中,溝通信息的構成遠比我們的詞匯要復雜。教師說話的語調和表情,教師與學生的眼睛接觸的頻率,教師的表情姿態,甚至是頭部的傾斜方向等,所有這些都在幫助學生接受、理解教師所傳遞的信息。教師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如何接受這些信息。如果教師的溝通傳達的是信任、鼓勵、期待,那么學生一定會有所觸動、思考和改變。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晟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