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禧
◆摘 ?要:文言文是記載古人思想智慧的主要載體,承負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承傳、延伸的主要效能,同時也是古代文學發展成就的結晶。中學生學好文言文,對于繼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的薄弱落后、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的不足,學生閱讀面窄,學習興趣不高,逐步形成了“老師教得很費勁,學生學得很吃力”的“高耗能,低成效”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以“翻譯、分析、背記、練習”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乃至畏懼,因此,改變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模式,挖掘文言文自帶的意蘊及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學習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提高;學習;效率
一、認真查閱文言文寫作的歷史背景,深刻了解文言文的深刻內涵
每一篇文言文的寫作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生活經歷、生活感悟及社會思考都集中體現在文章里面,只有真正了解這些知識,教師在上課時才能游刃有余,也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示例:學習杜甫的《石壕吏》,首先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創作思想的變化,如讀書和漫游時期、困居長安時期、陷賊和為官時期、西南漂泊時期;其次要了解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的起因,如經濟矛盾、階級矛盾和內部矛盾;第三要對“三吏三別”進行比較閱讀,了解文章表現出來的民間疾苦及作者在亂世之中飄零孤苦的身世,揭示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巨大困苦及災難,進而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個人情感。
二、嫻熟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1.以生動多變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文言文枯燥生澀,所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1)故事導入。示例:學習《孫權勸學》時,老師可以用豐滿的現代語言還原故事原貌,把孫權、魯肅、呂蒙三個人的相關故事及聯系向學生介紹,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對課堂文言文翻譯的學習效果及對文章中心的理解的幫助是非常明顯的。
(2)懸念導入。示例:學習《孫權勸學》時,可以先講呂蒙年輕時血氣方剛,好逞匹夫之勇,后來卻文韜武略集于一身,“三計定荊州”,擊敗并生擒敗走麥城的蜀漢名將關羽。為什么他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取得這樣的成就?這樣通過設置懸念,就激發了學生究其根底的求知欲望。
2.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感受、感知的好奇心。示例:學習《與朱元思書》時,通過播放一段富春江風景視頻,介紹富春江的主要景點,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美譽的富春江美景,喚起學生探究的濃厚興趣。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一個月夜寧靜、寂寥的情景,播放一首舒緩悠揚的古琴樂曲,給學生示范朗誦,讓學生的心靈、思緒與文章的意境融為一體,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3.通過比較閱讀朗誦,增強學生記憶積累。如學習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行路難》(其一),把兩首詩進行比較,首先了解李白青年時期出蜀漫游,描寫沿途見聞觀感,寫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開闊意境和高遠志向;再了解中年李白懷才不遇,仕途受挫,被逼離京,在友人設宴餞行上卻能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呼喊,抒發“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邁氣概和樂觀情懷。通過比較理解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了,背誦的難度就降低了。
三、著眼文言文閱讀積累,在積累中使文言文閱讀變得淺易,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
1.語境積累。著力改變學生習慣的機械記憶,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語境,把生字詞放到句、段中去加以理解,學生的記憶效果就會更佳。
2.分類整理。舉一反三,引導、幫助學生對文言文字詞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梳理使學生對字詞義項再認識、再記憶。如表敬重的:敬、重、尊、恭;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許、嘆等。
3.勤于比較。一是一詞多義的比較,二是詞義相近的詞的比較,三是古今異義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掌握、運用起起來會更加嫻熟。
總之,努力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染,承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提升學生個體文化素養,需要廣大農村教師結合實際,因材施教,積極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激發、培育農村初中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
[2]學好初中文言文的四部曲學術期刊[J].讀寫算(教育研究),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