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楊 鋼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貿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6)
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PI)是一種或一系列工作行為,其具有自發(self-starting)、率先行動(proactive)、以及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面對困難時表現出的克服困難(persisting)等特征[1]。與之相反的則是被動的行為方式,其特點是根據上級指令來開展工作、面對困難時選擇放棄、對環境的需求作出被動反應。其中,自發指的是個體基于自我設置的目標而非組織設置目標的基礎上,在沒有外部要求或明確指示下完成了角色要求之外的工作。率先行動指個體會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能夠對將來的工作有明確預期,并能事先采取一定的行動;克服困難則是個體在實現自我設置目標過程中不斷面對失敗和挫折仍堅持不懈的行為。個人主動性這一概念最早由Frese等人提出,最初用于解釋東德與西德合并后工廠工人的工作表現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組織快速發展變革,人們對個體因素在組織發展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認識,有的相關研究也發現無論是在個體發展還是在組織管理中,個人主動性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個人主動性不僅與個體的職業規劃實施、就業能力、學習行為密切相關,還有助于提高組織績效[1]。因此,個人主動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全社會的關切點,尤其是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為更好理解學生的求職就業行為,近期有研究者基于大學生求職就業過程特點,針對大學生求職情境中的行為改善,將個人主動行為這一概念引入大學生求職行為研究中。高艷等人在Frese的主動性問卷基礎上,針對大學生被試編制了自發率先、積極準備和被動三因子的《大學生求職主動性問卷》,研究表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可供相關研究評估使用[2]。職業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類型。面向職業、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鮮明的特征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職畢業生為對象,考察其求職主動性,以期進一步理解高職生的求職行為并提供相應的干預策略。
本研究采用隨機整群取樣,選取長沙一所職業院校即將參加頂崗實習的不同專業畢業生397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390份,有效回收率為98.24%。其中,男生143人,占36.7%,女生247人,占63.3%;家庭居住地為城市的122人,占31.3%,家庭居住地為農村的268人,占68.7%。
大學生求職主動性問卷:用于評估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主動行為[2]。該問卷包含13個條目,由自發率先、積極準備和被動三因子組成,其中被動維度為反向計分維度。該問卷采用6點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求職過程中表現出更多主動行為。本研究中總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71,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859、0.825、0.788。
本研究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等。
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高職畢業生的求職主動性總分為37.02±9.46,題項平均得分為2.85±0.73,各因子平均得分從小到大依次為:積極準備(2.67±0.89)<自發率先(2.75±0,86)<被動(3.15±1.03)。
本研究對不同性別和家庭居住地的高職畢業生求職主動性情況進行比較,發現高職畢業生的求職主動性總分、自發率先及積極準備因子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被動因子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對于不同家庭居住地高職畢業生,農村學生求職主動性總分略高于城市學生,但求職主動性總分及其各因子均差異不顯著,具體見表1。

表1 高職生求職主動性性別、家庭居住地得分差異
本研究比較不同在校經歷的高職畢業生的求職主動性情況,發現無校外兼職經歷的學生求職主動性總分顯著高于有校外兼職經歷的學生,但在三因子上差異不顯著;非學生干部求職主動性總分、被動因子得分顯著高于學生干部,其余兩因子差異不顯著,具體見表2。

表2 高職生求職主動性在校經歷得分差異
高職畢業生的求職主動性題項平均得分為2.85±0.73,其中被動因子得分最高,積極準備因子得分最低。以中間分3.5分為參照,這一結果揭示其求職主動性行為表現低于中等水平,由于未有其他研究的數據報告,這一推論仍待驗證。本研究還發現女生的求職主動性總分、自發率先及積極準備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男生,揭示女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表現更為積極主動。祁祿等人發現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在歸因風格上更偏向于內歸因,也就是說女大學生對于求職就業的成敗,更多歸因于自身能力、努力等內在穩定性因素[3]。因此,為了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女性畢業生會付出更多努力,更加主動應對求職就業活動。同時,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現象,使女性畢業生形成對求職就業過程的負面預期心理。這會進一步促使女生采取更多主動行為,以期獲得更好的求職結果。
本研究發現,無校外兼職經歷的畢業生求職主動性總分顯著高于有校外兼職經歷的畢業生,非學生干部畢業生求職主動性總分顯著高于學生干部畢業生,各因子差異均不顯著。對于高職學生的成長發展,在專業學習實踐之外,校內班團組織實踐以及校外實習實踐都是促進個人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陳召村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參與擔任班干部的高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更高,也具有更強的成就動機[4];黃曉麗的研究則發現學生的兼職經歷、班干部經歷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有較大影響[5]。這也提示校內班團組織實踐、兼職等在校經歷對學生成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由此來看,有過校內班團組織實踐、兼職等經歷的高職畢業生顯現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求職就業活動。因此,他們在學校學習與頂崗實習實踐的轉換期,表現出較低水平的求職主動行為。這也提示有必要進一步厘清自我效能感對個體求職主動性的作用方式,以期更好理解學生的求職行為。
一直以來,研究者更多從主動性人格的視角探討個體主動性,而對個人主動行為的關注則較少。對于兩者的關系,盡管主動性人格是個人主動性的重要預測源,但個人主動性則更強調的是主動的行為,而行為的可塑性則為主動性的干預和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探討。對于求職主動性這一概念,相關研究報告仍然較少,其測量工具《大學生求職主動性問卷》仍需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進一步驗證其適用性。尤其在目前就業市場受到外部因素沖擊影響下,我們應當基于大學生求職就業過程長期準備性、高自我卷入、多資源投入等特點,動態考察求職主動性對求職行為和求職結果的影響,為進一步理解大學生的求職行為并進行相應的干預策略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