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毅慧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其中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創造性五個方面。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主導著人的行為和語言。語言是品格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外在體現?!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還是思維的工具。語言水平與思維發展密切相關(教育部 2012)。英語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心智發展,塑造健康品格,培養思維能力。人際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交流,還是思維碰撞。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有問題才有思考;思維,起源于頭腦中的問題。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推動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并有意識地為他們搭建答疑解惑的“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思維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然而,在日常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缺少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這些忽視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問題會逐漸抑制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為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下面重點探究在小學英語課堂活動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結合教學實際發現,當前小學英語課堂問題設計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根據布魯姆(Bloom)教育目標分類,依據答案所需的認知操作和認知維度,可以將問題分為六種類型:事實型問題、理解型問題、應用型問題、分析型問題、綜合型問題和評價型問題。其中,前三種屬于低認知水平的問題,后三種屬于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基于課文內容設計的問題屬于事實型問題,如How many引導的特殊疑問句:How many birds are there in the tree?What引導的特殊疑問句:What colour is it?What is that?這類問題容易從教學文本和材料中找到答案,質量不高,無法刺激學生的思考。理解型問題同樣來源于閱讀材料,教師在課堂中通常用Do/Does句型詢問,學生用Yes或者No機械回答。這些問題只需要較低層次的思維,認知水平停留在記憶和了解層面。而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則需要深層思考和學習。分析型問題、綜合型問題和評價型問題可以讓學生主動地、批判地思考事實和觀念,刺激他們的思維從原有認知結構融入或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使思考更加深刻。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和展現個性的過程(教育部 2012)。學生不僅能學習,而且能獨立、創造性地學習。但是,許多教師習慣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教師說、學生聽”是常見的教學模式,導致出現“教師機動教、學生被動學”的現象。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讓低年級段的學生朗讀課文,進行角色扮演;讓高年級段的學生完成聽寫小測驗,檢查其對單詞、句子等的掌握情況。這就導致課堂上學生思考的時間被壓縮,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另外,教師很少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不利于他們批判性思維品質的發展。
核心問題是指緊扣教學目標,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的問題。輔助問題是由核心問題派生而來,是核心問題的鋪墊。要使英語課堂成為學生活躍思維的場所,教師的提問必須以核心問題為主。但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隨意性問題較多,教師不停發問,學生不停齊答,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實則乏味。例如,教師喜歡用Do引導的一般疑問句發問:Do you like it?Do you have a lovely weekend?或突發奇問:Why?Do you like it?What do you think?然后讓學生齊答Yes或No。這些問題缺乏信息溝通,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講究策略,利用高效的課堂提問調動學生積極研讀、主動探究的興趣,全方位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
皮亞杰(Piaget)的智力發展理論認為:“智力發展是把新知識同化和順應到已有認識結構中去的一個過程。”凡能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產生聯系的知識都要建立起邏輯關系,即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讓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分析、整理語言信息,使語言表達更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在小學英語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巧妙設疑,按照“語言—規律—語言”的順序,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還要在課堂活動中設計“問點”,尋找有效提問的關鍵點,把握提問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敏捷性思維。
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八冊Module 8 Unit 2 It’s in the north of China 是對話題cities的延續和拓展,并對北京、廣州、拉薩和蘇州四個城市展開介紹。教師設計以下任務(問題):Get to know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Daming is introducing.Introduce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like Daming.Get to know more Chinese cities.這三個任務非常巧妙,分別在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提出。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類比四個城市的特點,梳理出以下表格:

Cities Location Feature Beijing north capital,modern...Guangzhou south big Lhasa west beautiful Suzhou east old
首先,教師延續Unit 1大明(Daming)向薩姆(Sam)介紹美國城市的情境,先復習城市的相關信息,創設大明繼續向薩姆介紹中國城市的情境。其次,在帶領學生梳理文本的過程中,讓其逐漸理清城市的位置(Location)和特色(Feature),建立起語言“支架”:_______is in the_______of China.It’s a/an_______city.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語言“支架”介紹中國的其他城市。教師根據連續性文本創建非連續文本(表格),將學生發散的思維聚攏到目標語言上,幫助他們梳理關于城市表達的邏輯信息,最終轉換成語言輸出。
支架式教學理論強調,要為學習者建構理解知識的概念框架,這種框架建立在“最近發展區”。對城市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類比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這種判斷基于事實的理性判斷,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問題都可以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能夠在問題中發現漏洞,并提供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他們熱衷于進行激烈的辯論,探討觀點的合理性。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核心在于發展批判性品格(即批判性的態度和價值取向),然后發展批判性思維的相關能力(魯子問 2018)。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鼓勵學生去挑錯,而要鼓勵他們對事情有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同時培養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英語教學既要有外在的交際性語言活動,又要有內在的思維性語言活動。教師的任何問題設計都要考慮培養學生的思維。學生越能思考,越能質疑,就越能理解文本內容,越能內化語言。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提取文本信息和重點語言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八冊Module 5 Unit 2 He i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為例,大明為爸爸準備了禮物,并祝福爸爸“父親節快樂”,設計的任務是讓學生討論父親節為爸爸準備禮物的過程。在本課中,教師緊緊抓住“正在做某事”這一話題,在父親節的情境下向學生詢問三個層次性的問題:“What presents does Daming send to his father?What do you think about Daming’s presents?What presents do you send your father on Father’s Day?”第一個問題是事實型問題,學生能夠較容易地找到答案,易于進入學習狀態,為后面回答復雜的問題作準備。第二個問題是評價型問題,屬于開放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love,flowers,good performance,books,thanks letter等,并給出相應的理由。
S1:Good performance is best.My father want me to be a good kid at school.
S2:Thanks letter is best.I’m shy.But I can say something to my dad in letter.
學生展開辯論,批判性思維得以發展。第三個問題要求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回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這三個問題構成有層次的問題鏈,讓學生由淺入深地處理信息,推進思考。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將知識和語言表達進行關聯,辯證地思考問題,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深刻性思維。
根據布魯姆認知分級目標,創造是最高層次的思維。隨著問題層級的上升,從記憶層面到創造層面,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思維越來越廣,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越強,其創造力就越大。
例如,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冊Module 8 Unit 1 Will you help me?講大明給表哥西蒙(Simon)準備禮物。課文中涉及很多中國傳統物品。教師通過文本中提到的筷子和風箏讓學生拓展思考還有哪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品。學生剛開始的思維停留在中國傳統食物上:
T:WhatChinesetraditionalthingsdo you know?
S1:Dumplings.
S2:Zongzi.
S3:Moon cakes...
教師繼續引導:Yes,they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You can eat them in China.What things can you see or use in China?For example,we use chopsticks in China.We fly kites in China.
S1:Chess.
S2:Paintbrush.
S3:Lantern...
讓學生再次討論,除了食物外還有哪些常見的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品。這時,學生的思維擴展到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品上。學生雖然用英語表達這些詞匯存在一定的困難,但通過積極思考給出了許多想法,并通過思維導圖將發散的思維聚攏起來,能提升思維品質。
創造的過程涉及兩種思維:發散和收斂(托馬斯L.薩蒂 2017),在發散性思維中激發創造力,在收斂中聚焦創造力。有了前期語言思維的發散拓展,教師可以繼續提問:“What presents do you send to Simon?”讓學生收集數據,并給出想法:“I will send him Chinese chess.I can play with him./I will sendhimX-box.Ilikeplayinggameswithmyfriend...”。創造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思維品質得以發展。
結語
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學生個體的心智發展。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要不斷發展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英語課堂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場所,也是教師設計問題和完成教學目標的主戰場。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問題驅動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在巧設問題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在挖掘問題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拓展問題中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推動課堂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真正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