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培
本課例是以“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讀寫結合”為主題的首屆上海市嘉定區(qū)品質教育學術節(jié)(中學英語專場)上的一堂公開課,由上海市嘉定區(qū)封浜高級中學的林詩培老師執(zhí)教,指導老師為原上海市嘉定區(qū)教育學院高中英語教研員何欣老師。上海市英語特級教師、上海市第一期“雙名工程”主持人應曉球老師對本課的教學設計給予了詳細指導并提出了修改意見。本課為《牛津英語》(上海版S1A)Unit 5 Think Before You Eat的主閱讀課文Very Vegetarian的第三課時,課型為讀寫課,授課時長為40分鐘。
本堂課教學文本主要有兩個:
其一為Unit 5 Think Before You Eat的主閱讀課文Very Vegetarian。該文本以電視節(jié)目文字稿的形式條理清晰地展現了故事主人公薩姆(Sam)和薩莉(Sally)對素食主義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由于本堂課為第三課時教學,因此,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詞匯的基本用法已經較熟悉,無需在課堂上留出過多時間重復細讀。
其二為新下發(fā)的補充閱讀文本,選自國外BBS,在保證語言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針對高一學生的語言水平略作調整,呈現了一些西方人士對肉食主義和素食主義的看法。
兩個文本同屬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生活與學習模塊,倡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貼近日常生活。
兩個文本內容充實,觀點清晰,有思辨價值,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語言凝練、表達地道,對學生議論文寫作中用精準、流暢的語言闡發(fā)自身觀點有較好的借鑒意義。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理解、梳理素材的同時發(fā)現問題、積極思考、積累語言素材,提升思維和寫作能力。
教學對象是上海市嘉定區(qū)封浜高級中學高一學生,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濃厚,樂于思考,但絕大多數英語基礎薄弱,在閱讀時需要教師明確寫作要素和知識點,以確保寫作任務的順利進行。
選用的兩個文本對于高一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語言水平而言難度適中,學生易于從語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觀點,理解語篇要義,但在批判性審視語篇隱性邏輯和語篇內容方面仍相對薄弱。
本課例的閱讀材料容量大,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并汲取文本的語言精華為己所用、完成寫作任務,條理清晰地將自身的觀點進行闡發(fā)是本堂課的最大挑戰(zhàn)。
依據對教學內容和學情的分析,教師有針對性地設定了若干教學目標。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教師希望學生能夠:
1.獲取與梳理:通過回顧課文信息,提煉議論文寫作的框架與基本要素;通過梳理課文信息,深化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薩姆和薩莉不同論點及其對應論據的理解。
2.實踐與內化:通過拓展閱讀文本和自身生活體驗,挖掘更多素食主義/肉食主義的利弊。
3.遷移與創(chuàng)新:通過給課文主人公薩姆和薩莉寫信的方式對主人公的極端偏食行為進行有理有據的勸說,清晰且有邏輯地表達對素食主義/肉食主義的態(tài)度,從而對于不同的飲食習慣形成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維是以邏輯方法作為基礎,結合人們日常思維的實際和心理傾向發(fā)展出的一系列評判性思維技巧。批評性思維并不完全等同于否定性思維,而是指向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能力,即能夠對一件事情或一個對象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索探究結果的意義,并能運用自身所獲得的新知識解決社會和個人的問題(武宏志、周建武 2010)。《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培養(yǎng)的學生應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教育部 2018)。
英語寫作是思維的訓練,故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寫作思維訓練的核心內容。據此,寫作與思維兩者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思維是寫作的關鍵和精髓,寫作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反觀當下,學生的寫作中,語言貧乏、內容言之無物、空洞膚淺、結構框架機械雷同、邏輯漏洞繁多、思維定式僵化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根本,在于學生缺乏較強的分析、綜合、判斷及推理能力,而作為高中英語教學主要課型之一的讀寫課,自當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任。
基于上述分析,教師通過仔細研讀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確定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將教學話題轉化為兩個核心問題:(1)學生是否贊成課文中兩位主人公的觀點?(2)如何有效勸服極端偏食者均衡飲食?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把語言學習、思維訓練與寫作技能培養(yǎng)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形成一篇寫給課文主人公薩姆或薩莉(極端偏食者)的交際性應用文,有理有據地勸導對方轉變極端肉食主義/素食主義的態(tài)度,均衡飲食,最終實現讀寫教學以思維品質培養(yǎng)為核心的轉變。
(一)引入話題,導入語言,激發(fā)學生思考
教師呈現Unit 5 Think Before You Eat主閱讀課文Very Vegetarian的最后三小節(jié)主人公對話;男女學生分角色朗讀后思考:如果繼續(xù)進行戛然而止的話題,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交流會朝什么方向發(fā)展。
教學片段:
T:WhatwouldhappenifSam andSally continue talking about vegetarianism?
S1:I think maybe they will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S2:Maybe Sam and Sally will argue.
T(追問 S2):Why do you think they will argue?Have you any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idea?
S2:Because they hold totall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is topic and since no agreement is reached,they have no choice but to change the topic of the conversation.
T:Definitely,different opinions can make them quarrel.Can anyone of you recall the way they put forward their opinions with the help of the following chart?
【設計說明】課文Very Vegetarian結尾,兩位主人公對食素食肉的話題依舊各執(zhí)己見,不僅能順勢引導學生對前面兩個課時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而且能自然引出說理性交際應用文的寫作體裁。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方面,推理思維能力指學生在閱讀中識別和確認證據,根據已有信息進行推斷和猜測的能力(董焱 2018)。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問題鏈啟發(fā)學生根據課文已有信息推斷兩位主人公的態(tài)度,幫助他們挖掘文本隱含意義,從對文本的淺層理解過渡到深層理解。
(二)梳理信息,解構文本,搭建議論文框架
以薩姆“人類應該食素”的角度為例,教師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抓取關鍵信息,梳理薩姆觀點下的分論點及每個分論點的論據,形成議論文opinions,points,supporting details的基本框架結構(見圖1),推動學生以同樣的方法梳理課文另一主人公薩莉部分的信息(見圖2),比較兩者的異同。

圖1

圖2
【設計說明】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基本的理解,教師以主人公薩姆的觀點表達為例,引導學生在使用思維導圖梳理薩姆部分信息的同時,提煉議論文的框架和要素,即opinions,points,supporting details,并讓其按照同樣的方法對薩莉部分的信息厘清脈絡,培養(yǎng)其在大容量信息中分析、篩選、提煉的思維品質。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比較與對比異同也是培養(yǎng)高中生批判性思維的基本途徑之一(劉儒德2000)。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比較主人公薩姆和薩莉的論述,引導學生同時關注兩者的差異與共性,從而提升他們的對比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關注其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此外,本環(huán)節(jié)呈現了一個教學內容的小循環(huán),有助于學生復習課文、鞏固所學。
(一)觀察表述,樹立理念
教師引入“食物金字塔”的概念,展示“食物金字塔”圖片(見圖3);學生對不同食物的攝入量進分析和表述,并對課文中主人公的點餐選擇作出評價。

圖3
教學片段:
T:Have you ever seen this kind of picture before?
S1:I believe every family has one because I have one on my fridge.The government gave it to us.
S2:Maybe it is something called food pyramid!
T:Great!And what is its function?I mean...why does our government provide us this food pyramid?
S3:To show us how much food of each kind we need.For example,we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s than meat and just a very small amount of oil.
T:You are correct.The food pyramid tells us we should eat a large amount of vegetables,a moderate amount of meat and a small amount of oil.
【設計說明】引入“食物金字塔”,能直白、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理性看待食素食肉的問題,從而對課文中薩姆和薩莉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二)提取歸納,厘清邏輯
教師呈現問題鏈;學生根據課文主人公薩姆和薩莉的飲食偏好,就素食/肉食的問題進行思考:(1)根據“食物金字塔”,應該給極端素食/肉食主義者一些什么建議?(2)如何使自己的建議更有說服力?(形成思維導圖)(3)為了使論述完整,需要補充哪些信息?
教學片段:
T:If you are a friend of Sam/Sally,please take the food pyramid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ell us what will you do to him/her.How will you help them?
S1:I think I will ask Sally to eat some vegetables.
S2:I will ask Sam to read the food pyramid carefully and try some meat.Too little meat will make him weak.
S3:To be a friend indeed,I am sure I will give both of them some advice.
T(追問 S1、S2、S3):Then how can you succeed in attracting them to try the food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S1:Since Sally is a girl,I will tell Sally vegetables can keep her slim.
S3:I will tell Sam meat can make him stronger.
S2:Just tell them the advantages of meat and vegetables,I think,so that they will find the food from other groups actually can also do a lot of good to them.
T:Proud of you!Can you list some advantages of eating meat or vegetables?(呈現圖 4、5)

圖4

圖5
T:Now we’ve got the opinion and points.If we want to make your words more persuasive,what else should be included?
S:Details!(together)
T:Do you have any ideas about the details?
S:(Silence)
T:Never mind.Let’s see whether we can find any hints in our sup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所有提問都與文本和主題具有較強關聯(lián)性,層層推進,使學生頭腦中存儲的零散知識得以激活、提取,并在回答提問的過程中梳理清楚,使其具備整體性和邏輯性,為完成后續(xù)的學習任務作鋪墊。
(三)分析整合,取長補短
教師分發(fā)拓展閱讀文本;學生閱讀拓展文本中不同作者對飲食習慣的看法,以小組為單位提取、歸納拓展文本中各作者的論點、論據,總結不同作者的論證方法,收集與主題相關且可用于自身寫作的語塊。
學生課堂作業(yè)范例(見下表):

O p i n i o n P o i n t s D e t a i l s E a t i n g m e a t i s g o o d f o r h e a l t h.M e a t i s n u t r i t i o u s.*f u e l b o d i e s w i t h t h e r i g h t n u t r i e n t s*s p e e d u p o u r g r o w t h*a c h i e v e m u s c l e r e p a i r a n d r e c o v e r y*t h e b e s t s o u r c e o f p r o t e i n
教師下發(fā)Work Sheet;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拓展從閱讀文本中所獲得的信息,思考主人公薩姆和薩莉各自食譜的不足;并借鑒補充閱讀中的論點、論據、語塊和論證方法完成Writing Task 1(見圖6),即就其中一個主人公的食譜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圖6
【設計說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實現語言與思維有序轉化的過程,通過上述語言活動,學生將在閱讀中獲取到的與主題密切相關的信息經過思維加工整合內化,抽象為自己所需的概念,并通過情境化的寫作任務表達出來,強化和遷移了思維。
(四)精準評價,互助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從前期學習活動中提煉出Check Lis(t見圖7);學生在Check List的輔助下,對Writing Task 1的寫作開展自評與互評。

圖7
【設計說明】外語學習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將他人的語言變?yōu)樽约赫Z言的過程,也是學會以他人使用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王初明2014)。補充的閱讀文本說理性要素完整、結構清晰,有助于學生鞏固議論文框架,在小組活動中歸納論證方法、積累有用語塊,有助于其在后續(xù)的寫作任務中更地道、精確、流暢地進行表達。
(一)批判質疑,激發(fā)思辨
教師再次呈現薩姆和薩莉觀點的分論點,用提問的方式(見圖8)引發(fā)學生對兩位主人公各分論點合理性和說服力的再思考。學生用正確的論證方式和充分的論據對其中薩莉的一個分論點進行合理質疑和反駁。

圖8
學生發(fā)言范例: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eating meat is not always cruel.There is something called“food chains”in our nature.It is a linear network of links in a food web.One creature’s survival depends on killing or eating another kind of creature.Animals such as tigers and lions all eat meat.They kill as many animals as they need to keep themselves alive.Do you think these kinds of animals are cruel?And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se animals do not eat meat anymore?Yes,we will have more and more animals which eat plants such as sheep and cows etc,just becausethey havenoenemy.Andtoomany grass-eating animals will lea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some kinds of plants.Eventually we will lose the balance of nature.So,eating meat is just a kind of human nature.
【設計說明】除了低階思維活動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引導學生開展了超越課文語篇的學習活動,引導其針對課文背后的價值取向和主人公的態(tài)度進行推理和論證,理性地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教育部 2018)。
(二)內化探究,據理表達
以上述駁論為示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課文主人公的分論點,在補充閱讀文本和生活經驗的幫助下進行駁論,并將Writing Task 2(見圖9)補充完整。

圖9
【設計說明】用提問、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的觀點進行再審視、再思考是本課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文章中兩位主人公略顯武斷和極端的分論點值得學生通過提問、質疑、分析、評價等策略重新進行理性思考。考慮到此任務在思維上具有一定難度,教師選取一個分論點親自示范駁論的策略和角度,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以說帶寫。這些舉措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也有助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順利推進。
教師呈現交際性應用文的框架(見圖10);學生運用課堂兩個閱讀文本中所學到的論證要素、論證策略、語塊等知識,完成給薩姆或薩莉的一封書信,通過駁論的方式糾正對方的謬誤理論,并通過立論說理的方式勸導對方均衡飲食。

圖10
【設計說明】寫作是本堂讀寫課的重點,學生在閱讀、分析、梳理、提煉兩個文本的信息后,將可以為己所用的要素運用到寫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本課最后的寫作任務雖是議論性的,但安排在交際性應用文的框架下,要求學生先對課文中主人公的觀點進行回應,再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勸服對方均衡飲食,體現了英語學科的工具性。教師對學生的習作詳細點評,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大部分學生的習作能抓住主人公觀點的謬誤,有針對性地進行質疑和反駁,在寫作中融入了議論文寫作要素、搭建了議論文框架,并將文本中所學的論證方法和語塊有機融進自己的寫作,說明本課實現了教學目標。
英語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學習素材,在閱讀理解和闡釋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過程中,有機融合了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提升。在本堂課中,學生通過預測、獲取、分析、歸納、比較、評價和創(chuàng)新等思維活動,發(fā)展了思維品質,提升了學習能力,塑造了積極而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有效推進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基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思維品質的理念,教師在課后對于本堂課進行了深入的教學反思,認為本堂課在靈活整合讀寫、培養(yǎng)讀寫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分層次推進讀寫活動及激發(fā)語言產出等方面做得較好。
本堂讀寫結合課,讀是為寫作準備的,從讀到寫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文本邏輯、搭好支架,先確定了寫什么,再決定了讀什么、怎么讀。讀與寫是相互依存的。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體驗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的各種語篇類型。在開展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中,語篇不僅為學生發(fā)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臺(教育部2018)。本堂課中,教師不拘泥于課本,而是通過主題引領整合了原汁原味的多模態(tài)課外閱讀素材,豐富了學生對該主題的理解,從而圍繞本課主題和設計理念,實現了閱讀文本的創(chuàng)新性使用。同時,兩個閱讀文本與寫作任務高度關聯(lián)起來,內在邏輯嚴密且課堂環(huán)節(jié)步步深化,為學生思維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搭建了“腳手架”,真正做到了在閱讀中促進學生思考,夯實寫作知識、技巧和能力,又在寫作的同時強化了他們從閱讀中捕捉有用信息,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
教師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通過層層推進的問題鏈給他們提供閱讀、探討、思考和表達的支撐,在解構文本的過程中,增加了師生互動、生本互動和生生互動,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語言、信息、主題脈絡、篇章結構、寫作手法、作者觀點及價值觀等發(fā)表見解、主動批判和質疑,并最終通過情景化的書面語言酣暢表達。這一過程不但有益于發(fā)展學生的通用思維能力(如識別、理解、判斷),而且有利于他們逐漸形成英語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語本族語者)獨有或擅長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程曉堂、趙思奇 2016),擺脫了停留在字面信息理解層面的困境,真正從思維深度上引領學生認識與評價文本,使文本的解讀更多元。
此外,在本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寫活動,各環(huán)節(jié)在精心設計之下推進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要求逐漸提升,真正做到了適合普通高中生的小臺階、低起點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在遇到新問題、新任務時整合運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自信。
在英語學習活動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盡量真實,注意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建立緊密聯(lián)系,力求直接、簡潔、有效;還應考慮交際對象、人物關系和交際目的等要素,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根據語境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確保交際得體有效(教育部 2018)。本堂課的寫作任務并非是單純形式主義的為寫而寫,交際性應用文是生活中常見的體裁。本堂課伊始就巧妙地由課文中兩位主人公對吃素吃肉見解不同、劍拔弩張的結尾引入主題,摒棄了為了思維而思維的弊端,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交際情境,設計了讓學生給文中任意一位主人公寫一封信,奉勸素食主義者和肉食主義者均衡飲食的寫作任務,充分體現了英語學科的工具性。
此外,本課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細節(jié):
首先,針對學生的回答的反饋,應抓住機會引導他們運用文本中的詞匯、語塊。如:教學過程中,由于語言能力不足,有的學生用中文提出了不吃肉是因為肉里含有激素這一觀點。“激素”一詞雖然不在學生應掌握的詞匯范圍內,但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文中的give drugs引導學生對新學知識進行運用。
其次,在引導學生使用拓展閱讀材料時,可以選取一個段落給他們進行示范,帶他們體驗篩選信息、組織語言的過程,并搭建一個“腳手架”,使其更加明確如何擇取拓展閱讀中的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