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雙



摘要: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傾向于在網絡上交流,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類詞綴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組成成分,隨著網絡流行語中的類詞綴如“控”“狗”等日益流行,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關于漢語類詞綴的認知語義研究卻相對比較少。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搭建語料庫,對類詞綴語義特征的異同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造成這種異同的生成機制,認為隱喻和轉喻是造成類詞綴存在異同的生成機制。
關鍵詞:類詞綴? 認知語義模型? 轉喻? 隱喻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055-04
類詞綴因具有新生詞語的類推性(即緊跟時代步伐兼顧實際需求隨時創造出新詞語的特性)及構詞方式的個性化而有別于傳統詞綴。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漢語類詞綴“控”“狗”組成了我們生活中許多新的網絡流行語,如“考研狗”“蘿莉控”等。
以往學者主要基于語義、語用及認知等視角對類詞綴進行研究,如Bussmann(1996)從語義學的角度提出了英語類詞綴的概念,但并未對類詞綴的語義特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他認為,postmen,workmen等詞語中的“-man”,由于其語義語法化,可以被視為類詞綴。李蓓(2004)利用語法化理論定義了類詞綴。他們指出類詞綴位于自由詞素和語法化過程中形成的詞綴之間。刁晏斌(2006)從語用學的角度對類詞綴展開研究,指出類詞綴的使用是以經濟原則為基礎的。鄔菊艷(2009)和王文斌(2005)等學者則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類詞綴的語義機制和生成機制。他們認為概念隱喻、轉喻和詞匯化導致了類詞綴的產生,自由語素通過隱喻或轉喻進行語義語法化,然后演變為類詞綴。
基于各位語言專家學者的繼往開來與不懈努力,類詞綴研究迄今為止已碩果頗豐,然而,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鮮有學者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來研究網絡流行語,此外對類詞綴的認知語義機制研究甚少,多數對單個類詞綴進行研究,而不是對它們進行系統比較、綜合描述。因此,本文以《咬文嚼字》雜志中近10年來廣泛應用的網絡流行語中的類詞綴“控”“狗”為研究對象,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詳細描述它們的語義特征并比較其異同,以期找到這些異同背后的機制。
筆者結合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旨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分別是什么?
(2)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有何異同?
(3)造成這些異同背后的認知機制是什么?
一、理論鉤沉
Lak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CM),其指代一種具有格式塔性質的復雜認知模型,即話語發出者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這一前提,對某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做出的抽象、統一且具理想化的理解,這是建立在許多CM之上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形結構。ICM有四種操作模型:命題模型、意象圖式模型、隱喻模型和轉喻模型。本文重點討論與類詞綴語義相關的概念隱喻和轉喻模型。
(一)概念隱喻模型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語言,也是人們形成概念體系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Lakoff(1980)指出,隱喻是“從相對熟悉和可理解的領域到相對陌生和抽象的領域的映射”。即,隱喻的本質是人們通過源于物理世界的特定經驗來理解抽象概念,而物理世界特定的概念是人們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機制。
像“我們已經走了這么遠”“我們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走過了這么多風風雨雨”都在借助與旅程相關的表達來描述愛情,這是基于“愛情是旅程”這一重要的概念隱喻,即在人們的認知體系中,愛情被概念化為一段旅程,通過這段已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旅程,人們認識和理解了無形的、抽象的愛的概念。隱喻映射不是隨機的,相反它受到人們經驗的限制。
(二)概念轉喻模型
Lakoff(l980)強調,轉喻使用一個實體來指代同一領域的另一個實體。如同隱喻,轉喻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概念系統形成的一種認知手段;與隱喻不同的是,隱喻發生在不同的領域,而轉喻發生在同一個領域,即兩個事物之間存在映射或聯系。
轉喻有三種類型:(1)部分—整體,意指CM1或CM2可用來代表整個相關的ICM,例如,“他想找個幫手”,“手”可以指代ICM中的一個人。(2)整體—部分,是指整個相關的ICM來指代CM1或CM2,如,“她瞎了”,“她”可以用來指代她的眼睛。(3)部分—部分,指一個CM用于表示同一ICM中的另一個CM,如CM1用于表示CM2或CM3。
(三)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的認知過程,由美國語言學家Fauconnier &Turner(1998)提出,其主要內容如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絡應包括以下四個概念空間:輸入空間1(Input Space 1),輸入空間(Input Space 2),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合成空間(Blending Space)。吳為善(2011)發現,類屬空間向兩個輸入空間映射,整合反映出輸入空間共同的、常見的、抽象的組織與結構,從而規定了核心跨空間映射。他認為,人們對于某一概念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經歷了如下過程:首先,籠統地將表象的東西進行“組合(composition)”;然后,將首次獲得的原始概念材料放置于特定的認知框架中,力爭對其進行“完善(completion)”處理;最? 后? ,借? 助? 于? 大? 腦? 的? 認? 知? 處? 理? ,對其進行“擴展(elaboration)”,意為再加工,
即上述步驟中概念經過“完善”后,再次對其進行精致加工整合。經過這三個緊密相連的心智認知活動珠聯璧合操作后,從而突現結構(Emergent Structure)便應運而生,即創新結構。人們基于認知系統對概念意義建構的動態過程如圖 1 所示。
圖1中,4個圓圈分別代表四個空間,實線表示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局部映射,虛線表示各空間內含元素之間的映射,正方形代表突現結構(Emergent Structure)。
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映射是局部的,由于一個心理空間的元素在另一個心理空間中往往有對應的元素,因此輸入空間中的對應元素通過跨空間映射的過程被連接起來。類屬空間反映了兩個輸入空間所擁有的抽象結構和組織,并為兩個輸入提供了共有的抽象信息,該空間中的元素被映射到每個輸入空間中的對應項,從而激發了對輸入空間中的跨空間對應項的識別。兩個輸入空間的成分并非全部投射,而是被選擇性地投射到生成空間中,也就是說生成空間包含捕獲的結構,以及在輸入空間中不存在的結構,即只有局部理解而需要的匹配信息才會被投射到整合空間中。下面筆者將結合流行語“車奴”中的類詞綴“奴”來分析概念整合網絡的運行機制。首先,兩個輸入空間,即“奴”的框架和“在壓力下購買汽車、房子的人”的框架將在讀者的腦海中構建。輸入空間1是被“奴”的概念占據,激發出跟該概念相關元素:被人占據、控制,沒有自由,沒有權利等。而輸入空間2則會輸入“有買車、買房等壓力的人”的概念,其組成部分包括“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受汽車或房子的控制,不能隨意花錢,感到疲勞,沒有舒適等”。即“奴”等類詞綴的意義構建可以基于以隱喻為基礎的概念整合理論來解釋。
二、數據分析
經收集《咬文嚼字》期刊相關內容,借助互聯網和相關工具書,本節中,筆者將整理并厘清漢語網絡流行語中的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并比較其異同,從而探尋該異同背后的認知機制。
(一)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
1.類詞綴“控”的語義特征
“控”作為詞語和類詞綴的不同用法整理如下。詞語“控”:操控、控制、控告。類詞綴“控”構成的網絡流行語:微博控、街舞控、簽名控、中國控、品牌控、黑色控、化妝控、火車控、鞋控、手機控、旅游控、小說控、恐龍控、電話控、女人控、婚紗控、香水控、短褲控、文身控、彩票控、北歐控、襯衫控、珠寶控、品牌控、聲音控、數字控、汽車控、淘寶控、古典控、男裝控、潮裝控、蘿莉控、正太控、格子控。
相關工具書中詞語“控”的基本含義有:控制、犯罪、駕馭。而從《咬文嚼字》中收集的含類詞綴“控”的流行語指“對某人或某事有強烈的喜愛感情的一類人”。
類詞綴“控”來源于英語“Complex”一詞,意味著“情節陰謀”,之后“complex”作為外來詞進入日語,在日本動漫領域被廣泛使用,意指日本動漫中對少女持極度熱愛的一群人。日本動畫在中國廣為流傳,也有“Complex”的說法。漢語“控”具有控制的意義,其中包含語義特征[+捕獲],[+占有],加上在發音上相似,“蘿莉控”一詞由此產生。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包含類詞綴“控”的流行語指代“對某人或某事有強烈的喜愛感情的一類人或事物”。
“控”最初是一個貶義詞,意指詛咒或咒罵。隨著極端的情感色彩逐漸褪去,貶義性也逐漸消失,以中性為主,通常指“熱愛某事物,并對其保持忠誠的一群人”。根據“控”的語義進化,我們可以總結如下:射箭—由遠及近—控制—駕馭馬一類對某事表現出強烈熱愛乃至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通過對“控”意義構建的詳細分析,我們通過圖2可以清楚知道“控”的隱喻過程。
圖2清楚地展示了流行語中“控”概念整合網絡的運行機制。首先,“控”的框架和“對某人或某物具有強烈喜愛情感”的框架將構建在1讀者的腦海中。輸入空間I是被“控”的概念特征占據著,激發出跟該概念相關元素:對某物產生一種擁有的愿望、有時愿望過于強烈而變得恐懼以及行為異常等。而輸入空間II則會輸入“對某人或某物具有強烈喜愛情感”的概念,其組成部分包括“渴望占據、擁有某物,特別喜愛某物以至于達到受其的控制的地步等”。即“控”的類詞綴意義構建可以基于以隱喻為基礎的概念整合理論來解釋。
除語義特征外,類詞綴“控”還具有鮮明的句法特征,鑒于文章主要剖析語義特征,故將“控”的搭配形式簡單歸納如下:
動詞+“控”:指一群喜歡做某事的人。相關詞語如:測試控,跑步控,打架控,哭鬧控,刷屏控;
專有名詞+“控”:指一群沉迷于某事的人。相關詞語如:手機控,電視控,節目控,籃球控,搖滾控,女王控;
形容詞+“控”:是指一群具有明顯特征的人。相關詞語如:刷新控,壓力控,歡樂控,悲傷控。
2.類詞綴“狗”的語義特征
同類詞綴“控”一樣,“狗”也具有構成詞語和類詞綴的雙重功能,也在為形形色色的文字世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其中,作為新興詞語和類詞綴中的一員,“狗”作為詞語和類詞綴的不同用法分別整理如下所示。“狗”:獵狗、惡狗、走狗、姓狗、狗地主、累成狗.類詞綴“狗”構成的網絡流行語:單身狗、學術狗、拖延狗、可愛狗、工作狗、考研狗、留學狗、失戀狗、管理狗、淘寶狗、補課狗、超車狗、時差狗、搖滾狗、加班狗、留學狗、健身狗、創業狗、手機狗、電視狗、籃球狗、搖滾狗、物質狗、藝術狗、勢利狗、旋律狗、夫妻狗、炫富狗、考證狗、大四狗、升學狗、高三狗
相關工具書中詞語“狗”的基本含義有:忠誠的動物、做壞事的人、姓、被詛咒、作為同謀而被俘虜的一群人。而從《咬文嚼字》中收集的含類詞綴“狗”的網絡流行語指“一群從事煩瑣工作而累得像狗這樣的人,亦指一群熱愛某事以至于對它保持忠誠的人”。
“狗”最初貶義色彩濃重,因為其本義指被詛咒。隨著語義演變,貶義的色彩逐漸褪去,以中性為主,通常指的是由于熱愛某事而忠誠于它的一類人。
在網絡時代,人們最常接觸的是“看門狗”。由于寵物狗總是給人一種害怕孤獨的印象,失戀的人可以稱為“失戀狗”;狗很黏人,乃至達到依附程度,因此依賴淘寶的人被稱為“淘寶狗”;狗還可以幫助人們完成各種任務,如承擔緝毒犬、導盲犬等大任,因此人們常用“狗”來調侃自己的事業,聊以自嘲。據其語義演變歷程,我們可由圖3來展示類詞綴“狗”的隱喻過程。
圖3展示了流行語“加班狗”中的類詞綴“狗”的概念整合網絡的運行機制。首先,兩個輸入空間,即“狗” 的框架和“被俘虜為同謀、忠誠于主人的人”的框架將在讀者的腦海中構建。動物“狗”的概念特征占據著輸入空間I,激發出跟該概念相關元素:對主人忠誠、生活環境骯臟、看門累得吐舌頭、沒有自由,沒有權利等。而輸入空間II則會輸入日常生活中類似于“狗”的概念,其組成部分包括“被俘虜為同謀、忠誠于主人的、主人疼愛有加等”。即“狗”的類詞綴意義構建可以基于以隱喻為基礎的概念整合理論來解釋。
同“控”一樣,類詞綴“狗”除語義特征外也具有獨特的句法特征,現將“狗”的搭配形式簡單歸納如下:
動詞+“狗”:指一群喜歡某事或處于忙碌和疲憊狀態的人。相關詞語如:加班狗,留學狗,健身狗,創業狗;
名詞+“狗”:指一群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人。相關詞語如:手機狗,電視狗,程序狗,籃球狗,搖滾狗;
形容詞+“狗”:指一群具有特殊人格和生活狀態的人。相關詞語如:物質狗,藝術狗,勢利狗,悲劇狗,可愛狗。
短語+“狗”:指一群長期處于困惑或身心疲勞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選擇和壓力下,人們總是將這種糾結的情感類比成狗,以表達無奈和自嘲。相關詞語如:考研狗,炫富狗,考證狗,大四狗,升學狗,高三狗。
(二)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異同
類詞綴“控”“狗”之間的語義特征異同共存,詳陳如表1。
1.類詞綴“控”“狗”的語義之同
如表1所示,“控”指一類對某人或某物表現出強烈愛慕的人,“狗”指一群熱愛某事以至于對他保持忠誠的人,由此可觀,首先,所有含有類詞綴“控”“狗”的漢語網絡流行語都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的愛好、習慣、性格、生活方式和外在形象特征的人,其中“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的一類人”是最重要的語義特征。其次,某些類詞綴可以互換,如“上班族”和“上班狗”“手機控”和“手機狗”等。另外,三者都具有強烈網絡語體風格,情感色彩皆以中性為主,并且具有異域之感。
句法方面,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含有類詞綴“控”“狗”的詞語都具有名詞的性質,因此所有詞語都可以作為名詞執行以下語法功能:
充當主語,相關表達如:“畢竟,只有年輕的微博控才能更好地讀懂其他年輕微博用戶的想法”“美國的節目狗在廁所里頭哭得昏眼花地,原因是所有的電影和電視突然都關了”。充當賓語,相關表達如:“每天使用微信時間最長的人可獲得微信控徽章”“公司每年都會為單身狗舉辦晚會”。
2.類詞綴“控”“狗”的語義之異
經分析可知,除了語義的相似性外,類詞綴“控”“狗”之間也存在諸多差異,如“狗”很少用于指代“一群有共同外在形象的人”,而“控”具有這些語義特征。相反,“狗”具有的語義特征而“控”卻沒有,即它們具有相對獨立性。兩者都具有“極度喜愛”的含義,但在喜愛程度上卻有細微的差別:“控”在喜愛程度上較深,有的甚至達到“無法自拔”乃至“成癮”的程度,即整個人“即使在極端的情況下也最喜歡做某事”?!肮贰痹谙矏鄢潭壬洗斡凇翱亍保瑢δ澄锏南矏壑?,“控”之語義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另一差異在于,“狗”給人的感覺比“控”更親和。例如,“畢業狗”等詞不會讓人感到距離遙遠,因為他們具有一種親和力,“狗”們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出于共同愛好而非利益,因此“狗”的褒義或中性色彩居多。至于“控”,在開始時具有貶義趨勢,例如包含[+憤怒],[+正規的]等語義特征。例如:最早出現的詞語“蘿莉控”,則具有很強的消極意義。隨著“控”的語義迅速發展,[+成癮]的語義特征下降,[+喜愛]這一語義特征將得以保留,使其貶義色彩褪色,最終進化為中性詞語。
(三)異同背后之機制探討
通過對以上漢語類詞綴“控”“狗”的語義特征分析,我們發現其不同認知意義主要是通過人們的隱喻或轉喻思維產生的,體現了ICM的闡釋力和概念整合理論對類詞綴“控”“狗”意義構建的強烈支撐。
然而,首先,漢語類詞綴“控”“狗”語義特征具有共同點這一現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來自人們共享相同的客觀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同一認知機制。其次,人類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的感知體驗,從而導致以相似的方式理解不同的類詞綴。知解同一客觀世界的相似經歷及其交互方式,融合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模式是類詞綴“控”“狗”屬于不同詞類卻共享某些語義特征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人類在改變客觀世界方面的相似活動,他們共感共享共體驗,存在交叉感知也是水到渠成。盡管人們在感知、體驗和理解客觀世界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對于不同的人而言,在這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人們對改變客觀世界的共同認知和經驗幫助人們形成了相似的概念結構,但是思維方式、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導致了兩個類詞綴之間的語義差異。
究其根本可知,漢語類詞綴“控”“狗”的認知意義之異同主要是通過人們的隱喻或轉喻思維產生的。人們在隱喻思維的幫助下,基于來自兩個不同領域的兩個概念之間產生的相似性,借助類比,想象和聯想等隱喻思維方式,另得益于“整體代部分”或“部分代整體”這樣的轉喻思維方法來構建漢語類詞綴的認知意義。基于相同的客觀世界和認知機制,漢語類詞綴的這些語義機制幾乎相同,但是由于思維方式、語言本身和文化的差異,漢語類詞綴的語義機制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漢語類詞綴的含義在概念轉喻機制和跨域映射概念隱喻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產生。
三、結語
本文以《咬文嚼字》雜志收錄的近10年來產生并廣泛使用網絡流行語類詞綴“控”“狗”為研究對象,對這兩個類詞綴的語義特征進行對比,并在基于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它們的意義構建的同時,探索出這些異同的背后機制,即漢語類詞綴“控”“狗”的認知意義主要是通過人們的隱喻或轉喻思維產生的。由于時間和語料庫資源收集的限制,本文僅對漢語類詞綴“控”“狗”進行了初步探索,一些更深入細致的問題有待商榷,未來急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刁晏斌.現代漢語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蓓.現代漢語新興類詞綴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4.
[3]王文斌.英語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鄔菊艷,王文斌.英語類詞綴的認知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2):15-18.
[5]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6]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6.
[7]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ral Integre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8]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