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凌青 鐘瑩
摘要:當下中國農業現狀迫切需要職業農民的介入,職業農民是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發展職業農民的關鍵在于改變社會大眾對職業農民重要性的認知,重新定位中國職業農民;政府需要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分類培育現代農業帶頭人;促進農村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合理流動,確保融資渠道暢通,無經濟之虞。職業農民自身也要抓住機遇,適應新發展要求,學習現代網絡技術、運用先進生產經營理念,開展生產經營新模式,促進農村產業新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 培育 職業農民 農業服務性產業 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246-02
隨著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鎮就業,城市出現了候鳥式的“農民工”,而在農村2億多承包農戶就業和經營狀態也隨之發生變化,農村土地閑置率不斷攀升,農村生產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日益凸顯,面對農村土地問題,建立一支扎根農村的職業農民,鞏固農村后方,是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迫切需要。
一、職業農民呼之欲出
1.培養職業農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通過鄉村振興,才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中國的國情實際決定了“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1],職業農民是在社會分工的進程中產生,也是農村內在發展客觀要求,現代農村不再是“你織布來我種菜”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不僅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作坊,現代農業生產對農民的專門化與職業化有更高要求,尤其是職業化程度,要求“學有所長的人”在農村留下來,扎根深植,潛心農業生產經營,持續發展農業,逐漸形成固化中國特色職業農民。
2.中國農村對職業農民的需要刻不容緩
歐美國家由于殖民開拓的歷史原因,農場占據大量的土地,一直沒有變更土地屬性,加上大規模機器耕種,大規模農場誕生了職業農民,2014年,美國大型家庭農場的數量為42398個、中型家庭農場的數量為123009個,兩者合計僅占美國農場總數的7.7%,但這些農場的土地總面積卻占了37.9%、農產品總產值占了59.8%。中國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與承包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土地經歷了諸多階段過程,截至當下承包到戶的土地出現無人耕種的情況,中國出現了“誰來種地問題”尷尬局面,只有實行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要素的流動,走向資本市場,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資源,使“地有其用,地盡其力”,發揮土地效力。
二、中國農業現狀對職業農民的迫切要求
1.農村產業發展瓶頸
中國山地居多,耕地面積少,很少地區都是“地無三分平”,有限的耕地面積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率,農村土地閑置率較高,利用率低,生產分散,難以開展集中的規模化生產;生產力不均衡,生產率較低,科技要素流動不暢,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弱,市場適應能力差。農村社會資源共享有限,農村發展不均勻甚至邊緣化,農村經濟局部不振,農村文化良莠不分。隨著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從事農業生產者勞動力呈現“老弱病”現象,無力應對現代農業生產與開發,缺乏現代科學知識,掌握流動資金有限,難以整合農村各種生產要素。農村常住人口少,社會資源有限,消費動力不足,高素質人才更是“人往城市走”。
2.鄉村振興關鍵在職業農民振興
針對農村發展疲軟,中央政府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2]其中重要一條就是人才振興,而農村人才振興關鍵在職業農民振興。有了隊伍,“三農”問題才得有效解決,才能解決口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強化“米袋子”“菜籃子”省長負責制,加強糧食市場價格和儲存監管,確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有技能的職業農民,潛心農業生產,藏糧于農村,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廣袤的農村有著土地、山林、湖澤、草原資源,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關系農村的長久持續發展。其核心在于人力資源,需要在農村組建一支能夠“留得下,干得了”的職業農民。國家也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3]。
三、發展職業農民的關鍵所在
1.改變認知,重塑中國職業農民形象
中國是農業文明國家,國人跟農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流淌著農業血液,社會運行結構與農業息息相關。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國家部署扶貧攻堅戰略,通過扶貧政策,有力降低貧困發生率,縮小城鄉收入差別,第三產業高速發展,農業產值穩中難增,發展農業要避免“唯GDP論”,農業發展有自身規律,并且我們要始終關注“人口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關注如何保持鄉村的活力”[4]23。
自然災害與農產品賤賣成為近年頻發的農業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首先要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通過精準氣象預報,發展現代化農業。“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5],發展現代農業,運用現代農業科學管理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有效保障,預防自然災害等非人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注重災害時節管理,提高預防措施,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使農業在平穩狀態中發展,避免出現“增產不增收”的農業怪象。
2.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帶頭人
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讓一批農民掌握切實可行的實用技能,使農民“有技可施”,在農村能有“施技之所”。擴大培訓覆蓋面和針對性,加大農民培訓投入力度,服務扶貧產業發展。
落實農民培育政策,“聚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需求,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農業經理人等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帶頭人隊伍,提升主體從業者生產經營能力。”[6]針對農村新出現的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整合培訓對象,提升培訓對象的整體經營素養,重點打造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經營者的培訓,為農村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促進農村土地要素合理流動
土地是農村最主要也最具特色的要素,只有土地要素得到充分流動,才能帶動農村其他要素,盤活農村經濟,讓“地盡其能”。“在農村人口流動、分工不斷精細的背景下,土地經營權的租賃就具有必然性”[4]23,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和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就必須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作為根基與前提,避免土地私有化。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2016年實際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6.8億畝,其中流轉面積3.9億畝,占實際耕種面積的23.4%。由此可見,76.6%的耕地仍然是由承包者自家在經營。當務之急就是促使農村成為經濟發展要素充分流動區,在發揮土地要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農村可持續發展,開展綠色生產經營,采取土壤保護措施,確保土壤有機質,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影響,發揮土地最大的循環使用功效。確保農村“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擺上突出的位置,統籌考慮農產品產量、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引領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特別是加快道路、農田水利、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管護運行機制”[7]。
4.確保融資渠道暢通,無經濟之虞
農村作為經濟發展的后方保障,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持,讓資金要素投到真正需要幫扶的項目上,讓資金要素在農村產業發展中起到引領均衡效果,起到供給側引領作用。例如湖北省2020年出臺《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紓困的通知》,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降低疫情影響,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也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紓困十一條”,加快對新興產業主體的資金扶持,加快農業企業復工復產,對于涉農種子企業,要采取稅收融資優惠政策,在政策優惠的背景下,通過自身占據市場優勢,做大做強,形成龍頭效應,參與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生態鏈接。發展農業產業,還要廣泛吸引社會閑散資本,拓寬融資渠道,轉移空余資金到農村產業,投入農業生產,促進農產資金的有效供給,也要建立完備的分紅制度,激發投資意愿,讓資金要素在農業合理有效地流動,解決農業資金短缺問題,強大“造血器”的功能。
5.運用現代經營方式面向市場
要做好職業農民,必須學習最新營銷策略,融入互聯網經濟大潮,借力網絡平臺,加速產品生產銷售,推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模式。“新型職業農民高度依賴社會分工,面向廣大市場開展生產經營,而不是自給自足”[8],提高農業產業機械化普及率、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保障,也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提高農機使用率,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大面積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作業,提高農業服務化水平,拓寬服務輻射范圍,形成立體輻射多維中心,構建中國未來農業技術發展多維立體結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9.
[2]習近平.論“三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5-08(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工作部科技教育司.關于做好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農辦科發〔2020〕9號[A/OL].(2020-06-02)[2020-06-0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2006/t20200602_6345763.htm.
[4]陳錫文.從農村改革四十年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J].行政管理改革,2018(5)
[5]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02(1).
[6]蔣高明.中國生態六講[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7.
[7習近平在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7(2):2.
[8]黨國英.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N].光明日報,2019-04-03(3).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