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康
摘要: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會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轉變,逐步趨向于物質主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消費行為發(fā)生“異化”,將“消費”作為自己消費的目的。物質主義者將物質占有作為彰顯自己成功、凸顯自己社會地位的一種表達方式。從物質主義角度對人們的消費異化行為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參考對策,以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生活,而不被物質所支配。
關鍵詞:物質主義價值觀 消費行為 消費異化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252-03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促進了社會繁榮。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四十多年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增速,這樣的成就遠超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經濟的騰飛,推動了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多年以來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飛升。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之悄然改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人們開始對物質占有的欲望不斷攀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熱衷于對物質的追求,崇尚消費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這種轉變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個體的生活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在物質主義與經濟發(fā)展和消費顯著正相關。處于較高水平的物質主義者為了獲得快樂會更多地占有財物,但是過度追求物質勢必將導致資源的浪費,并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造成沖擊,從而不斷使得公民的社會責任感降低等[1]。除此以外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些物質主義者在獲取財物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體驗:生活滿意度的下降、主觀幸福感的降低,以及對生活體驗產生更多的擔心和憂郁。這些負面作用都在提醒我們,雖然物質主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物質主義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社會都更傾向于是一種負面的價值觀念。
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心理與價值觀念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人們對物質主義的研究逐步明確,并且使得人們對物質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基本的文獻綜述工作,介紹物質主義概念內涵與測量,針對當前研究者對物質主義與消費異化行為的研究現狀進行整理、總結并提出針對化的解決方案。
一、物質主義內涵與量表編制
最早將物質主義進行量化的是Belk。Belk等人認為物質主義是某些人格特質的集合,主要是由占有欲、妒忌和吝嗇三種核心特質組成。占有欲是指個體對財物的獲取或占有所具有的一種穩(wěn)定傾向,妒忌是指個體與他人進行對比時,發(fā)現他人比自己擁有更多的財物或者社會聲譽時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吝嗇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財務過分看重而不愿與他人共享或者是分享給他人的一種傾向。隨著Belk團隊研究的深入,考慮到跨文化研究的需要,Belk又在這三種核心特質的基礎上新增加了一項:收藏,即用紀念品或照片的形式來展示和保存自身過去的經歷體驗。Belk專門編制的物質主義量表含有4個維度21個條目。
第二種是Kasser和Ryan等人基于自我決定理論來編制期望指數量表,以此來測量物質主義。自我決定理論是將個體的生活目標分為內在目標和外在目標,其中,個人對自我發(fā)展需求的表達就是內在目標,主要包括自我接納、親密感和社會情感。個人對外部價值的追求就是外在目標,主要包括通過財物來衡量成功,尋求社會對自身的認同和提升自身吸引力。由于唯物主義非常重視作為外部目標的物質財產的追求,因此Kasser等人設計了期望指數量表,以此來對物質主義進行測量,該量表包含21個條目,在1996年,又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增加到了7維度;后在進行跨文化研究中拓展到11個維度,包含47個條目,由此來測量物質主義。
第三種是Richins和Dawson等人的觀點,Richins等人認為物質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強調個體對物質財富的占有,并將物質主義分為三個維度:日常生活中以“獲取財物”為中心,通過獲取財物以實現對幸福的追求,以占有財富的多少作為評價成功的標準。并以此內涵為基礎編制了包含18個條目的物質主義量表。這是一種在當下研究學者們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本文也采取這一內涵取向。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本土化研究,李靜等人將其進行了本土化的驗證與修訂,修訂后的中文版物質主義量表包含3個維度13個條目。
張瑞雪、肖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動機(物質追求的目的)、認知(物質追求的重要性)、情感(物質追求的體驗)、行為(物質追求的意義)等層面出發(fā),編制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物質主義傾向量表[2]。張瑞雪等人設計的量表包含了人們對物質的崇拜、虛榮、興趣、追求和欲望在內的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更能綜合性地反映中國當下物質主義表現特點。
盡管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對物質主義進行定義和測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物質主義的核心內涵學者們達成了共識:物質主義是指人們看重對財物的追求等低層次的需求,而忽略了對自我成長、生活質量等方面需求的關注。因此,物質主義對消費者的消費異化行為帶來影響。
二、物質主義對消費異化行為的影響
物質主義者經常揮霍金錢,多表現為更多的購物消費、更少貨幣儲蓄,通過這樣做,從別人的崇拜而不是從產品本身獲得滿足。物質主義者通過公開消費商品和擁有有形財富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已有研究發(fā)現,物質主義與消費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物質主義與消費之間的聯系,不僅有理論支持也有來自生活經驗的證據。通過前文的表述,我們可以明確:物質價值認可可以被定義為個人認為“在實現主要生活目標中擁有和獲得物質產品的重要性”。一個具有高水平的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個體會將獲得物質產品定義為人生的中心目標,物質的獲取作為其自身評價個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標,同時也是幸福和自我定義的關鍵因素。這種物質主義的價值取向是當前消費文化的核心。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電商網絡平臺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人們面對的物質誘惑不斷增多,與此同時,隨著現代的消費方式的發(fā)展,漸漸的人的欲望被引導到了對物欲的追逐之中,從此,在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主導之下,消費被曲解為目的本身,從而使人們?yōu)榱讼M而消費。越來越多的人,被時尚所裹挾著進行“被迫消費”。而且有研究表明,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比個人主義文化中的人更傾向于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包括對金錢和財產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物質主義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王戰(zhàn)將這種被時尚所裹挾著而進行的“被迫消費”稱為“消費異化”。消費異化主要有三種:炫耀性消費、奢侈品消費和強迫性消費[3]。這三種消費異化所表現出的重點并不是一樣的,炫耀性消費的重點在于異化了的消費目的;奢侈品消費的重點在于消費的后果;強迫性消費著眼于消費者的主動性的喪失。這三種表現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的。物質主義也可以認為是消費文化出現異化之后所引起的一種表現。此外,研究還發(fā)現,物質主義價值觀不光意味著對獲得物質產品的強烈關注,而且還與消費品可能帶來的心理利益相聯系。
Dittmar·H的研究構建了強迫性消費的雙因素模型,將強迫性消費概念化為尋求身份的購買行為,強迫性消費受到物質主義價值觀和身份差異的驅動。自我概念中的第二個成分差異和由此產生的理想的自我購買動機會產生強迫性消費行為,盡管這些動機并沒有被研究到與物質主義相同的程度。
后續(xù)研究也發(fā)現,物質價值觀在個體水平上的差異將會產生心理購買動機,尋求通過物質商品來增強一個人的情感和身份地位,進而導致強迫性購買傾向。盡管網絡強迫性購買傾向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對心理動機產生影響,但人們不能輕易設想相反的途徑,價值觀能夠指導人們的一些行為,反過來,這些動機又表現在行為上。物質主義者比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和活動更重視財產和財產的獲得。高物質主義的消費者傾向于用金錢來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追求奢侈品,以此作為增強自尊的消費方式的一部分。對物質主義者來說,財富代表了社會地位、成就和聲譽,因而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于多重差異理論的觀點來看,個體評價自己目前的滿意度是將自己的現狀與自己所設定的他人、過去的條件等多重標準來進行比較,差距越小,那么滿意度就越高。對于擁有高水平的物質主義者來說,他們就會更加傾向于進行社會比較,而財富代表了社會地位、成就和聲譽,送禮作為一種展現自己財富的途徑,實物類禮物本身所帶有的社會屬性本身就要比體驗類禮物更容易進行比較,高水平的物質主義者就會更有可能來選擇實物類的禮物送與他人[4]。
在我國,物質主義對奢侈品消費中感知價值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其中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和質量價值對物質主義和奢侈品購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同時,電商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購以其自身所特有的優(yōu)勢將人們的購物欲望不斷放大而逐步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主要消費渠道。這為強迫性購物創(chuàng)造了新的溫床。物質主義價值觀水平較高的消費者,其自我控制水平降低,促使其產生強迫性網購的行為傾向[5]。物質主義者更多的是將自身的幸福感建立在對財富的擁有和消費產品上,并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生活意義。但是,在面對著網絡購物中琳瑯滿目的商品時,物質主義者因為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夠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長此以往就會發(fā)展成為強迫性的消費行為。
個體對于社會地位的焦慮可以通過影響個體的物質主義進而促使其進行炫耀性消費。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個體所展現出的地位焦慮與國人的物質主義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種普遍的社會地位焦慮是伴隨著社會轉型所存在的一種特定現象。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個體通過采取物質主義手段以緩解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地位焦慮。而炫耀性消費具有向他人傳遞自身社會地位、強化自身形象的作用。物質主義水平越高的個體,更容易傾向于選擇炫耀性消費。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電商平臺的繁榮,人們所面臨的物欲誘惑也開始激增。通過對個體的物質主義與個體消費行為之間關系的梳理可以看出,物質主義者的消費行為更多是表現為一種異化的、不健康的消費行為,物質主義者的消費異化行為也進一步驗證了其核心觀點:物質主義者將物質占有作為彰顯自己成功、凸顯自己社會地位的一種表達方式。
三、應對
早在戰(zhàn)國時代老子的《道德經》中就已經在思考物質極大豐富后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法國哲學家托克維爾早在19世紀更是警告世人:“物質主義,在所有的國家,都是人的精神的危險病癥。”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發(fā)展,當我們沉浸在物質的享受中時,應當警醒物質主義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眾多的研究結果警示我們,要及時對物質主義進行引導。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緩解人們由于對物質的不斷追求而對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關注個體內部目標的培養(yǎng)
人們的目標基于自我決定論的視角可以分為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物質主義者重視對物質這一外在目標的不斷追求,那勢必會減少個體對于自身內部目標的需求。因此,倡導社會關注個人內部目標的培養(yǎng),關注提升自身能力、自主性和社會關系等基本心理需求。人們在心理需求獲得滿足的同時,會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并由此帶來幸福感的體驗。當然,這需要人們主動地改變現有的生活消費方式,清楚地判斷自己當下的真正需求,抵御物質占有和消費所帶來的巨大誘惑。
(二)關注大眾媒體的導向作用
通過前文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網購平臺的迅猛發(fā)展、社交媒體的廣告轟炸、家庭的潛移默化等這一切都為人們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希望人們能夠看到物質主義對于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引導人們回歸理性消費、追求“斷舍離”的生活新風向,并通過媒體傳播正向價值觀。
(三)注重汲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營養(yǎng)
物質主義價值觀是由西方引進的,但也確實為研究中國當下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提供了一個方向,這種價值取向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之間的相互沖突,使我們在面臨價值的選擇判斷時感到矛盾與焦慮。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庸”對于人們保持平衡的心態(tài)、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或許像中庸這樣的傳統(tǒng)哲學思維可以作為減少這些不良影響的一種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李靜,郭永玉.大學生物質主義與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的沖突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1):160-164.
[2]張瑞雪,肖蓉.物質主義傾向量表的編制及其信效度[J].中國臨床心理志,2019,27(4):685-689.
[3]王戰(zhàn),郭珊.當代中國消費文化中的物質主義傾向研究綜述[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32(1):47-50.
[4]古典,王卓,蔣獎.物質主義與禮品類型偏好的關系: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3):554-557.
[5]李靜,曹琴,胡小勇,等.物質主義對大學生網絡強迫性購買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2):338-34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