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 李海斌
摘要:拖延行為是當代社會很多人會出現的問題行為之一。為了對該行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及為拖延者提供相應的應對措施,研究了拖延行為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發現拖延行為受到個體差異性(年齡、責任心、焦慮、沖動、抑郁和悲觀、完美主義、規劃控制力)和社會環境(情境因素、家庭教養方式、時間條件與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有拖延行為的個體而言,可以從改變自身和改變社會環境兩個方面來改善自身的拖延行為。
關鍵詞:拖延行為 影響因素 分析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28-02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拖延行為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拖延相關研究發現,25%的人覺得拖延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更有40%的人因為拖延而遭受各方面損失。學習拖延在大學生中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曾有過學習拖延的經歷[1]。大學生的拖延行為主要是生活拖延和學習拖延,該行為的發生率占該類學生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一、拖延行為的概念
拖延研究開展以來,國內外的學者嘗試對“拖延”進行界定,但目前學界還未達成一致。由于研究對象、情境和依賴的理論基礎不同,研究人員從不同的側重點對拖延進行了相關研究。截至目前,對“拖延”比較認同的界定是:拖延行為是指個體在面對繁雜的生活事件時不能做出合理的安排,對計劃要做的事不斷拖延,且在明知拖延會產生不良后果的情況下仍將計劃的事情推后完成的一種行為。
拖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2]。首先,拖延是個體自覺自發的行為,它不是由客觀因素所引起的。其次,拖延具有回避性,個體在接到任務時就已打算不完成任務,而不是將任務拖到時間節點才去完成。第三,拖延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包含絕對化、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三個基本特征),但盡管個體知道拖延會引發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但個體依然選擇了拖延[3]。
二、拖延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差異
1.年齡
關于拖延在年齡方面的研究發現,個體的拖延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年齡與拖延存在負相關,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拖延行為。對此,O'Donoghue 和Rabin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許多人拖延是因為他們發展出了克服拖延的圖式,而不是因為個體內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個體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來越來越多的克服拖延的圖式,個體的拖延行為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2.責任心
關于拖延與責任心的相關研究表明,責任心與拖延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責任心高的個體一般成就動機較強,在任務選擇方面傾向于選擇有挑戰性、中等程度難度的任務;而高拖延者因為缺乏目標導向的活動(傾向于選擇難度高的或難度低的任務)從而出現對于時間的錯誤估計,以及對于任務的拖延完成。
3.焦慮
已有研究表明,個體體驗到的焦慮情緒隨著任務時間節點的臨近而增加。為了減少焦慮對于個體身心的損害,個體啟動了自我防御機制從而選擇了拖延,因此拖延是個體減少焦慮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另外一些研究發現,個體在任務節點未到時體驗到較少的焦慮,但在任務節點臨近時體驗到更大程度的焦慮,并且拖延個體所體驗到的焦慮總體水平高于非拖延個體。但是,Piers Steel的研究卻認為在臨近時間節點時,拖延個體也可能為了最大限度地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提高效率從而更迅速地完成了任務。
4.沖動
沖動是一種“行為激活系統”,沖動在某些時刻可以激勵個體表現更多的適應性行為,但是過分沖動又將導致個體注意狹窄、決定過快等結果,從而更容易引發個體的拖延行為。許多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如Henri C Schouwenburg&Clarry H Lay 、David CWatson 等的研究。
5.抑郁和悲觀
神經質、非理性信念等人格特質與個體在遇到刺激性事件產生的抑郁和悲觀等情緒關系密切,即悲觀主義者認知系統中常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具有概括化、絕對化和糟糕至極三個特征),而抑郁情緒的產生則是由于個體對于刺激性事件的不合理的認知所產生的。抑郁個體具有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反應遲鈍,注意集中困難,記憶力減退等特點,因而在任務進行過程中不易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進而出現拖延現象。David C Watson等的關于抑郁與拖延的相關研究證明了這一觀點。但是Sigall et al通過調查法研究后發現,過度樂觀的個體更可能在任務初期選擇拖延,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在任務時間節點之前完成任務。
6.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認為,只有把每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個事情都做好,個體才不會覺得寢食難安。Hewitt& Flett從人際關系維度將完美主義分為社會決定、指向他人和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Onwuegbuzie通過調查研究生的拖延和完美主義的關系后發現,社會決定的完美主義者(如個體持有“盡力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與學業拖延之間呈顯著相關,而指向自己或他人的完美主義與拖延則沒有相關關系。
7.規劃調控力
規劃是對未來進行的全面和長遠的發展計劃,是對未來基本性、長期性、整體性問題的思考并設計未來整套行動的方案,調控是指個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通過不斷修正計劃、調節自身行動等方式來完成既定的目標。大部分的拖延者一般缺乏規劃調控的能力。在任務規劃上,他們缺乏對任務長期性、整體性的思考,也未能設定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最終導致任務完成不夠等不良后果。此外,個體由于缺乏對任務全面、長遠的規劃能力,傾向于把任務想象成一個又一個完成既定目標的“攔路虎”,因而出現了畏難心理,導致個體行為上的拖延[4]。
(二)社會環境
1.情境因素
任務的難易程度、對個體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及完成任務是否有獎賞、獎賞是否及時等都是拖延行為的誘發因素。個體傾向于回避那些不重要的、沒有吸引力的、難度較大的任務。當個體因為其他的外部因素又不得不完成這些任務時,個體便出現了拖延行為。相關研究表明,個體對任務越厭惡,導致拖延的可能性越高。完成任務的時間越充裕,個體實際造成的拖延情況越嚴重。因為拖延者對遠期獎勵不關心,從而不愿早早努力,進而導致個體出現拖延行為。拖延者在面對價值較小但獎勵及時和價值較大但獎勵延遲的兩種任務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前一種任務。
2.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學業拖延影響的研究較少,但已有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學業拖延行為相關,專制型教養方式下培養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拖延行為。除此之外,Norman Milgram,Yosef Toubiana發現母親在孩子任務中的參與程度與孩子的學業拖延行為之間呈中等程度的負相關,而父親是否參與則與之無關,且母親自身是否拖延對孩子的拖延影響也較父親的大。這也許是由母親在教養孩子上的責任更大,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更多引起的。
3.時間條件與外部環境
完成任務的時間條件及外界誘因與個體的拖延行為也有很大的關系。時間越充裕,拖延者對遠期獎勵不關心,從而不愿早早努力,進而導致個體出現拖延行為。此外,與非拖延者相比,拖延者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不如非拖延者,在面臨外界誘惑時往往不能夠主動調節自身行為朝向任務目標,從而導致個體拖延行為。
參考文獻:
[1]羅媛,馬麗艷,李鵬程.大學生學習拖延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心理分析[J].河西學院學報,2014,30(6):119-122+81.
[2]李曉東,關雪菁,薛玲玲.拖延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67-70.
[3]楊雅頡.關于拖延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6(3):49-50+53.
[4]李曉東,關雪菁,薛玲玲.拖延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3):6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