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浩
摘要:五四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社會責任存在內容上的融通,新時代弘揚和傳承五四精神可以深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情感認同,堅定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志信念,引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選擇。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模式,重視家庭引導,提升五四精神對責任感培育的滲透力;強化學校教育,增強五四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融合度;營造社會氛圍,豐富五四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載體群。
關鍵詞:五四精神 新時代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36-02
五四運動中孕育的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的五四精神體現了近代中國青年強烈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作為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時代重任。因此,弘揚和傳承五四精神,研究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一、五四精神的時代內涵
1.崇尚科學,不斷完善自我
科學是五四運動中高舉的一面大旗,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當前,我們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新時代的科學精神是對待事物的求真精神,是看待問題的理性態度,是實現發展的創新精神,是不斷實現自我完善的責任意識。新時代的科學精神要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世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用理性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能盲目跟風;要培養自身創新意識與能力,大膽創新,勇于創造;要善于學習,追求自我完善;這是個人對自身應該承擔的重要責任。
2.倡導民主,追求共同價值
民主是五四運動中高舉的另一面大旗,民主制度以保障人的自由與平等、保障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為核心要義,目的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平等的發展。新時代的民主精神要求我們要認識到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的生活離不開政治,因此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參與意識與能力;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選擇,是基于我國國情做出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追求全社會的共同價值;這是個人公民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3.熱愛祖國,勇擔時代重任
愛國不僅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同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求我們要熱愛祖國,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樹立終生奮斗的思想,努力學習,勤于鍛煉,不斷奉獻國家,奉獻社會;要樹立遠大理想,將自身理想與目標同祖國發展需要統一起來;要明確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以舍我其誰的勇氣擔當時代重任;要樹立理性愛國的觀念,杜絕有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這也是衡量個人是否有國家責任感的基本標準。
4.追求進步,樹立人類關懷
進步精神就是一種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實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新時代的進步精神要求我們要將追求進步、勇于創新作為人生發展方向,不斷解放思想,注重自身素質與能力的發展提高;要堅持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為實現社會的良好運行與發展貢獻力量;要樹立人類關懷,將自身發展與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統一起來,將為人類謀福祉、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與價值實現;這是個人對人類社會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
二、五四精神在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價值
“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一個人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是其是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的衡量標準,它的形成會經歷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信念的主體內化過程,以及在內化基礎上產生責任行為的主體外化過程。五四精神體現了當時先進青年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載體。
1.五四精神深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
責任認知是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是人們對于一定社會中的責任關系,以及由于這種責任關系而產生的責任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五四運動爆發于民族危難之際,是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中國未來向何處去”,以及“如何才能救中國”的積極思考,五四精神是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隨著歷史與時代的發展,五四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它與新時代大學生的個人責任、公民責任、國家責任、人類責任的內容與要求相互融合、相互貫通,因此,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可以深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
2.五四精神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情感認同
責任情感即主體對于責任行為的態度及感情,責任情感是產生責任行為的催化劑。主體對于社會責任的愛憎喜惡不同會直接影響到主體的責任行為,如果主體對于一定的社會責任非常認同且樂于履行,那么責任主體便會積極主動地參加相關活動,并為之付出主觀努力。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對于教育同年齡階段的當代大學生具有十分強大的感召力與影響力,能在潛移默化當中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的情感認同。
3.五四精神堅定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志信念
責任意志表現為主體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克服阻力的意志和努力程度,如果主體的責任意志較強,主體責任行為的產生便會有一定的持續性。責任信念表現為主體接受了社會責任,如果主體形成了責任信念,久而久之會養成良好的責任行為習慣,其間會經歷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新時代弘揚和傳承五四精神能夠使新時代大學生感受到在當時青年大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感受到當時的青年大學生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付出的努力和犧牲,進而堅定自身的責任意志與信念。
4.五四精神引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選擇
責任行為是指主體在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和責任信念達成統一的情況下而采取的相應的自覺行為。責任行為的出現是大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志。主體只有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責任信念,變他律為自律,形成一種習慣,進而自覺地承擔起自身應盡的社會責任,才標志著主體社會責任感的最終形成。新時代弘揚和傳承五四精神,能夠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對于自身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思考,強化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三、五四精神在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價值的實現
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會對大學生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弘揚五四精神,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模式,充分發揮各方教育資源與優勢,形成合力。
1.重視家庭引導,提升五四精神對責任感培育的滲透力
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最先接受并伴隨整個成長過程的教育,因此父母教育、家庭觀念、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觀念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父母首先要重視以五四精神為代表的革命優良傳統在孩子社會責任感養成,以及成長成才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平時觀看一些影視作品的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重視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的培養,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身教大于言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行為習慣和價值選擇,以實際行動弘揚和踐行五四精神。
2.強化學校教育,增強五四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融合度
學校作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在大學生觀念形成的過程中具有指導性的作用。首先,學校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挖掘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創新教學方法與話語體系。其次,學校要重視教師隊伍和學生黨員骨干隊伍的培養與先進典型的表彰,發揮榜樣引領的作用。最后,學校要充分重視“第二課堂”的教育意義,利用教學實踐環節與學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利用青年節、“一二·九”紀念日等時間節點組織五四主題文化活動。另一方面也可組織慰問革命老兵、愛心募捐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踐行五四精神;學校也要重視校園文化環境的教育功效,從教學樓命名、主題墻繪、格言標語入手,引導學生牢記五四歷史,傳承五四精神,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3.營造社會氛圍,豐富五四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載體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實現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全社會應當關心愛護大學生,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在當今社會,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基于此,我們應當創新教育方法與載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介紹五四人物,宣傳五四事跡,弘揚五四精神,對于一些詆毀、抹黑五四運動與五四精神的言論,主流媒體要及時發聲,塑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除此之外,五四主題的革命紀念館或教育基地,除了充分挖掘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做好實地教育外,也應當利用網站開通網上紀念館,最大限度地做好五四精神的宣傳教育,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17-10-28].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0-07-12].http://topics.gmw.cn/node_103479.htm.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4-30)[2020-07-12].http://www.vocy.cn/vocy/vocyArticle/509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程東峰.責任論:關于當代中國責任理論與實踐的思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