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藝 王克嬰
摘要:我國引進的韓國影視劇中,職場劇占比較大,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鮮明的文化特色、深刻的話題探討等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流行,對大學生在價值觀、消費觀和就業觀方面分別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高校應該對此情況予以重視,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大學生正確應對韓國職場劇的影響。擴大其正面影響,規避其不利影響,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韓國職場劇 影響 對策 《未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42-03
近年來,數字技術發展,大量韓國影視劇進入中國市場,穿越劇、科幻劇、愛情劇……種類繁多,其中,嚴謹考究的職場劇獨樹一幟、經久不衰,受到我國大學生的熱捧。職場劇是以職業話題和職場矛盾為主題,利用多種藝術化手法,將現實職場生態投射在熒屏上的影視劇。本文以被譽為“工薪階層教科書”的經典職場劇《未生》為例,以小見大,分析韓國職場劇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原因、影響,并從高校角度出發提出應對建議。
一、韓國職場劇的流行現象及原因分析
(一)流行現象
首先,韓國職場劇精品頗多,口碑良好。在豆瓣評分超過9.0的韓劇中,職場劇占28%,素材涉及多種行業,例如涉及國貿行業的《未生》、涉及警察行業的《Live》、涉及職業經理人行業的《棒球大聯盟》等,播出后反響熱烈。其次,韓國職場劇粉絲眾多,大學生是主力。當前我國以“90后”“00后”為主的青年人已成為文化市場的消費主體,以優秀青年職場生活作為創作對象的職場劇符合主體消費需求。調查顯示,職場劇迷們的平均年齡分布在18歲到28歲之間,其中休閑時間較多的大學生占主要部分。最后,大學生對移動數字技術有敏銳的觸覺,他們利用微博和彈幕實時參與劇情話題討論,在豆瓣、知乎上寫影評,利用劇中的OST剪輯視頻,等等。可見,韓國職場劇正在慢慢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流行原因
1.獨特的藝術魅力增強吸引力
韓國職場劇高度寫實,擅長溫情處理職場人物關系,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不同于“愛情+倫理+時裝”的國產職場劇,韓國職場劇一是注重刻畫行業本身,按真實的工作環境搭建拍攝布景,在工位、辦公拖鞋、會議電話等細節處精益求精,引入個人KPI、部門業績等職場話語,聘請專業人員擔任顧問實時糾錯,確保正確。二是熔鑄感情復雜細膩,突出職場競爭的同時著墨于同僚情誼,嚴肅卻不失溫暖。在《未生》中,吳科長雖對張格萊嚴格要求但一直把他稱作“我家的孩子”,四位同期通宵合作幫助生病的宣次長處理工作。情節雖小卻暗藏溫馨,它們的加入使戲劇張力更加突出,情感傳遞更加合理。尼爾·波茲曼有言,“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共鳴,因為共鳴就是擴大的隱喻。”[1] 韓國職場劇從現實出發,打造出緊張的辦公環境、鮮活的人物形象和飽滿的故事情節,引起大學生的職業共鳴和情感共鳴,增強了大學生的職業代入感。
2.鮮明的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認同感
韓國職場劇植根于韓國“混性”文化的土壤之上,保守與開放并存,傳統與時尚兼備。早在三國時期,儒學文化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經過千年的傳承,至今儒學經典教義仍為韓國人所信奉[2]。此外,韓國作為“造星工廠”,擅長打造全民偶像,源源不斷地輸出偶像文化。職場劇劇情會將東方儒家倫理觀和偶像文化資源滲透其中,《未生》中安英怡被父母壓榨,雖倍感壓力但仍選擇協商解決,體現了善義仁孝的本位價值觀;同事下班后聚餐地點的背景音樂都是當時大熱的偶像團體歌曲,體現出社會對偶像文化的高度認可。韓國職場劇一是將傳統文化因子寄存于社會的普世情感之中,使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我國大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激發他們求索傳統文化、回溯傳統道德;二是準確把握年輕人追求時尚的特性,充分發揮偶像效應吸引大學生,引發他們對劇集的追捧。
3.深刻的職場話題增強討論度
韓國職場劇揭示行業內幕,敢于直面職場問題并表明立場。以《未生》播出時引起網友關注的一個話題為例,劇中多次展示性別歧視現象:女職員因懷上三胎上班時暈倒,同事們非但不幫助還紛紛指責她的產假給小組添了麻煩;馬部長騷擾女下屬,并公然在會議上發表“是穿露的衣服的那個女人的錯”這種明顯帶有歧視色彩的言論;宣次長面對女兒和工作無法兩全,認為“在職媽媽一直都是罪人”。通過安英怡迷惘—求解—立志—轉變的成長歷程,為廣大職業女性提供了一份解決方案:雖無法回避,但面對錯誤言論要勇敢反駁,面對誤解少辯解多做實事,以工作能力得人心。事實上,職場上明文規定與“潛規則”并存,甚至有的時候“潛規則”比明文規定還要重要。對于此類問題,大學生在參與話題討論的同時,更要學會正視并有效應對職場中的“潛規則”,這也是進入職場的重要一課。
二、韓國職場劇影響大學生的若干方面
一本萬殊,同市場上其他類型韓劇相同,韓國職場劇的影響也有兩面性。它在價值觀、消費觀和就業觀方面對我國大學生發揮積極的作用,但也有消極的影響。
(一)價值觀
1.積極影響:有助于大學生選擇意識的增強
自主選擇性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的普及使白領階層由最初追求自由的價值觀,轉變成科層制管理下安分工作的價值觀,價值倫理的轉變昭示職場矛盾產生進階。電視劇制作者透過對現實的觀察,利用藝術的手法聚焦職業熱點,為大學生提供了工作難題的解答選項。職場新人如何積累工作經驗,如何與同事不失分寸地“相愛相殺”;職業女性如何在存在歧視的職場中砥礪前行……這些都是大學生就職之后會遇到的問題,劇中人物選取的解決方案會對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觀的行為外化起到引導作用,能增強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意識。
2.消極影響:易引起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片面解讀
韓國是資本主義國家,韓劇也處處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例如,《未生》采取許多旁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主人公在遇到工作壓力和約旦追逐戰結束時朗誦了兩首詩輔助劇情,分別是19世紀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醉去吧》和20世紀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為西方價值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渠道。相應的,決定營業三組生死存亡的生意是和中國的合作,可塑造的中國商人形象帶有偏激色彩。劇情刻意設計對比中西文化,對西方文化的美化和對中國企業的丑化會影響大學生對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理性認知,容易引起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以及對我國企業文化的肆意貶低,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愛國、敬業價值觀。
(二)消費觀
1.積極影響:有助于大學生投資理財意識的增強
大學生追劇產生代入感,促使他們為進入職場做投資消費。一方面,提醒大學生重視職場形象。韓國職場劇從業場景精準,人物形象精致,職場嚴肅性可見一斑。初入職場,森嚴的科層制度、規范的商務禮儀、得體的服飾妝容是重要學習內容,因此啟發大學生在就職前對個人工作形象進行投資。另一方面,提醒大學生重視理財投資問題。入職前后需對自身經濟能力做出認定,但如今很多大學生對此問題存在認知不清的問題。劇中安英怡對自己的工資有著明確的使用計劃,家庭工作均能獨當一面,啟發大學生增強責任意識,重視財務問題。
2.消極影響:易引起大學生對服飾造型的盲目追求
我國當代大學生以“95后”為主,日常消費存在盲目性、仿效性和攀比性的特點。大學生在過渡到職場人的過程中,其工作服飾易出現過于幼稚或過于成熟的情況,韓國職場劇可提供通勤穿搭模板。但是,劇中高消費情節卻會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未生》中安英怡與張白旗互贈禮物,所贈物品的價格明顯高于普通工薪階層消費水平,與現實不符。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細加思考,只一味追求同款,會使自身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之中;更有甚者,可能會因過度追求物欲享受,進入“妄自攀比—盲目虛榮—沖動消費”的惡性循環。
(三)就業觀
1.積極影響:有助于大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
韓國職場劇中新員工們的境遇為大學生敲響了好好學習、夯實業務能力的警鐘。《未生》的故事背景是一家大型跨國商貿公司,對員工外語、策劃、運營能力要求很高。主人公只有高中學歷,縱然他思維敏捷,不缺努力,兩年實習成長頗多,但他仍遠遜色于同期,最終未能轉正。與氛圍輕松的校園不同,職場是一個只看結果不問過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存場,給青年們以嚴峻考驗。我國許多高校采用“嚴進寬出”的培養模式,一部分學生對待學習敷衍了事,導致他們存在明顯的能力短板,無法勝任理想工作。大學生可以從職場劇中感受到壓力,從而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以達到應聘公司的高水準要求。
2.消極影響:易引起大學生對擇業的錯誤解讀
職場劇主要講述職場故事,缺乏對就業準備的刻畫,容易導致在校大學生忽視擇業過程。第一,職場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并非走正常招聘流程進入公司,俗稱“關系戶”,學生依樣畫瓢可能會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就業的想法。第二,《未生》中商社的原型是大宇國際貿易公司,韓國商貿的龍頭企業之一,正式員工的薪資待遇遠遠高于一般企業,現實生活中的企業薪酬易使大學生產生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擇業規劃是開始職業生涯的重要環節,應該積極樂觀、抓住機遇、理性選擇,不應樹立“托關系”入職、非大公司不進、非高薪不做,諸如此類的錯誤擇業觀。
三、新形勢下應對韓國職場劇影響的對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的情況下,大學響應號召開展線上教學。脫離校園學習氛圍,韓國職場劇對大學生的影響愈加顯著。一方面,它產生的消極影響會降低大學生的道德品質,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它產生的積極影能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拓寬大學生的發展渠道。故高校應正視韓國職場劇的雙重影響,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積極運用網絡手段加強引導,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和就業觀。
(一)價值觀:引導理性思考問題,踐行核心價值觀
信息爆炸時代,碎片化閱讀成為常態,青年長期被動接收信息,理性思考和情感表達能力下降,存在利己主義和虛無主義傾向。我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個體發展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及多種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受教育者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3]。
1.強化課堂上的理論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戰場。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課堂,保證教育課時,解析熱門職場劇,探其內核;創新教育方法,加強線上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2.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
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這是人們當前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4]。在當前抗疫攻堅戰的大背景下,志愿服務活動能讓大學生感受到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命運關聯性,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加深人生理解和家國情懷。
3.加強高校文化建設
高校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積極開設影視鑒賞選修課、完善線上文化資源、拓展話題交流平臺、把握高校輿情狀況,營造優良的生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氛圍,將核心價值觀滲透進大學生心中。
(二)消費觀:引導重視職業投資,杜絕不良消費
大學生處在由學生向職員過渡的特殊時期,既有快速成長的需求,又有自我定位不清的缺陷,極易被浮躁風氣影響。人的需要豐富而多彩,既有為實現生存發展的物質需要,也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5]。高校作為培養者,承擔著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的責任。一方面,引導大學生重視消費質量。高校可以開設商務禮儀、財產管理方面的慕課,開展“曬賬本”“云理財”等活動,引導大學生擯棄“娛樂至上”消費觀,奉行“品質生活”消費觀,科學投資職業消費。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積極陽光的消費心態。組織線上辯論、主題班會等,幫助學生厘清職場劇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引導大學生轉變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做到據己所需,量入為出,謹慎規劃,理性消費。
(三)就業觀:引導加強專業學習,樹立正確擇業觀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比去年增加40萬,加上疫情的影響,今年就業形勢愈發嚴峻[6],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雖然教育部發布碩博擴招計劃,但應屆畢業生依然要面對暫緩就業帶來的物質和心理的雙重壓力。高校需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方面,引導在校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一是深化教育改革,跟隨時代發展加快專業課程改革和學生培養方案的迭代更新,培養“時髦”學生。二是開設實務網課,聘請專業人員錄制關于PPT、Office、PS等辦公軟件的課程,并向學生開放課程資源。三是加深校企合作,在能力范圍內承接企業工程,利用遠程辦公軟件,由專業老師帶領學生作業,以夯實理論。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一是為畢業生開設專門的擇業指導課,邀請創業咨詢師、職場精英人士授課,指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職業定位。二是學校就業部門開設心理咨詢熱線或專欄,幫助緩解畢業生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從容應對求職困境。三是校方牽頭整合就業資源,尋求當地政府、社會團體、校友等各方幫助,落實國家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就業創業平臺。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劉玉杰.淺析韓劇流行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8(12):128-130.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陸林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4):33-35.
[6]劉博超.疫情時期如何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N].光明日報,2020-02-24(1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