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榮 黃永明 葉丹
摘 要:課程思政意味著學校教育不只要關注思政課程的育人功能,更要關注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讓學生在學習有形的學科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無形的價值觀教育,進而培養出具有牢固的文化知識、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的新青年,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文章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探討中學數學教學,主要從中學數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在課堂中將思政元素與數學知識融合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為中學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學數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9-0066-03
2014年教育部在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課程改革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對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提出了“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要求[1]。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2]。可見,將思政教育寓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使德育和智育協同并進,在除思政課以外的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是對思政教育一體化教育時代的積極回應,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一大特色。
數學作為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來說具有內容抽象、邏輯性強、知識點繁多等特點,教師要合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之融入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中學數學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對教師來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良好途徑。一線教師最關心的就是課程思政如何做的問題,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分兩步來解決,即中學數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將思政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之中。
一、中學數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1.數學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從中提取出豐富的思政元素,數學文化中的數學史就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素材。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對數學史的介紹,學生能夠感受該知識是如何發生的,了解數學文化的歷史淵源,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感悟先前學者們刻苦鉆研的學術精神和勇于發現與創新的那份執著,下面對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部分數學史及對應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整理,結果見表1。
2.數學試題中的思政元素
除了可以挖掘數學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對于數學教材中的一些數學題目,我們也可以提取出相應的思政元素,例如下面的例題。
(數學·人教A版選修2-3·課外練習)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西南地區的大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考生的青睞。下表是西南地區某大學近五年的錄取平均分與省一本線對比表。
(1)根據上表數據可知,y與t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求y關于t的線性回歸方程;
(2)據以往數據可知,該大學每年的錄取分數x服從正態分布N(μ,25),其中μ為當年該大學的錄取平均分。假設2019年該省一本線為520分,李華2019年高考考了569分,他很喜歡這所大學,想第一志愿填報,請利用概率與統計知識,給李華一個合理的建議。(第一志愿錄取可能性低于60%,則建議謹慎報考)
閱讀這道數學題目后,除了解題需要的重要數據外,我們可發現題目中存在一些與課程思政相關的關鍵詞,比如“西部大開發、高考、志愿填報”,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對高中數學教材知識的學習已接近尾聲,即將開啟一輪復習,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引導學生解決此問題的同時結合教師自己對高考的了解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知道高考錄取是怎么回事以及填報高考志愿時一些常見的現象等,并且給學生適當的警醒,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日積月累,才能在自己填報志愿時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二、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思政元素與數學知識的融合
1.創設生活情境
情境創設的本質是把知識放進有意義的“情境”中,其關鍵在于應用,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給自己的課程賦予更多的教育意義,而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簡單傳授。例如,在進行“獨立重復實驗與二項分布”的教學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師:在高考數學中,有12道選擇題,假如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沒有任何數學知識基礎,現在讓他來做這12道選擇題,如何計算出他全部做對的概率?
生:先計算出他做對每個選擇題的概率。
師:那他做對每個選擇題的概率是多少呢?
生:1/4。
師:接下來怎么辦?
生:由于他做對每個選擇題是相對獨立的,所以計算出(1/4)12就是他全部做對的概率。
師:同學們可以看一下這個計算結果,(1/4)12是一個多么小的數字,所以考試中靠盲猜做對所有題目的可能性太小了。
師:我們接著往下思考,那做對11題的概率是多少呢?做對10題呢?做對k(0≤k≤12)道題呢?
對于以上情境,首先它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因為高考幾乎是每個高中生都會經歷的,所以用高考中的選擇題作為素材引導學生學習二項分布是可行的;其次它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因為許多學生平時不好好學,在考試中盲猜是常見現象,所以創設這個情境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平時一點兒知識都不學習,考試時光靠猜,要想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了價值觀教育:只有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獲。
2.講好中國故事
故事說理法也是進行課程思政的方法之一,在數學課堂中可以通過講故事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例如,在進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時,教師引用了有關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中國故事。
師:作為學生的我們,面對呼吸道傳染病,能做些什么呢?
生:積極防護,保護自己。
師:是的,由于呼吸道傳染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因此我們要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保護好自己,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現假設某地有一人患了呼吸道傳染病,經過兩輪傳染后共有121人患了呼吸道傳染病,問每輪傳染中平均一人傳染了幾個人?
生:設每輪傳染中平均一人傳染了x個人,經過一輪傳染后,共有(1+x)人患病,經過兩輪傳染后,共有(1+x)+x(1+x)人患病,因此可列方程(1+x)+x(1+x)=121,整理得x2+2x-120=0。
師:第二個問題,假設參加聚會的每兩個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若有一人是呼吸道傳染病無癥狀感染者,那么這次聚會有多少人會被感染?
師:觀察從兩個問題中得到的方程,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一般地,把只含有一個未知數x(一元),并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二次)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教師引用呼吸道傳染病的故事,并圍繞故事展開教學,從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安全教育,真正把“愛祖國”的教育要求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得講好中國故事,做到與時俱進,用具有價值引領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有故事的教學,進行有溫度的思政教育。
3.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更加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將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3]。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與合作意識,從而進行思政教育。例如,在完成了“獨立性檢驗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應用”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開展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任務:隨著社會的進步,手機已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煩惱,非常多的青少年學生沉迷于手機無法自拔。與此同時,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率也在逐年升高。那么,玩手機是否對近視有影響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研究方案,解決問題,提交研究報告(具體見表2)。
在學習完相關的數學知識后,教師通過布置任務給學生,進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行設計研究方案,解決包括研究對象的選取、研究方法的選擇、制訂研究計劃、小組成員分工等問題,形成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對研究問題的選擇,青少年玩手機與青少年近視這一對應關系,貼近學生生活,研究的可行性較大。最重要的是,此次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告誡學生對手機的使用要適度,保護視力,保護健康。
結語
使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做到課程知識與思政教育相互成就,是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們的共同目標。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如教師得處理好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與講授課程知識的時間比例問題,得思考如何做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課程評價問題,等等。
數學教育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功能[4],因此,為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中學數學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是必要的且可行的。教師要用自己的理想點燃學生的理想,用自己的道德操守做到言傳身教,用自己的仁愛之心做到對學生的關懷,用自己的淵博學識做到為學生授業解惑。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但要注意思政教育不能沖淡知識,只能是服務于知識,使知識傳遞得更有效,幫助學生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看到知識背后的東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3]周 劍.關于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3):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何恩榮(1996— ),女,云南石屏人,云南師范大學數學學院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葉 丹(1997—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師范大學數學學院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通信作者:黃永明(1961— ),男,云南普洱人,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數學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