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備課的呈現形式,也是教學設計的載體,但是否每個教案都要詳細完整地書寫呢?筆者從教27年,按照每年寫4本教案計,想必也是“教案等身”啦。剛上講臺的前幾年,筆者上課時離不開也不敢離開教案。隨著經驗的豐富,筆者發現許多課堂無法按照教案預設的過程展開,更多的是針對即時生成的資源和現實的學情靈活地調整教法和進度。因此,教案也漸漸地淪落為應付檢查的擺設了。
近來,筆者調研了十幾所學校的教學教研管理工作,發現許多學校的教學管理以檢查教案為第一抓手,甚至還有縣區級教研室頒布正式文件對教師書寫教案做出強制性規定:撰寫教案必須套用指定的模板;教案必須手寫,禁止打印;教案的格式和環節“一個不能少”;教案的周數量、月數量和學期總量要達到指定標準。如果檢查中發現有不符合要求者,輕則通報批評,重則罰款降級。
全球化時代“知識本位”已經凸顯出滯后性,循規蹈矩地繼承傳統的教案書寫只會增加教師的負擔。經過粗略統計,一份英語學科規范完整的教案大約1600個字符,若周課時為8節,教師每周至少要寫12800字。像語文、數學學科可能耗時更多,但這對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影響甚微。在以“教案”為抓手的教學管理模式中,教師的課余時間不是在忙著寫教案,就是匆匆地走在寫教案的路上。檢視當下,教師用于撰寫教案的時間太多,許多重復性內容的抄寫也造就了諸多的無效勞動。因此,給教案“變臉”,既是對教學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教師減負”的主動回應。那么,如何給常規紙質教案“變臉”呢?筆者有如下思考:
1.允許電子教案。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備課組集體建立電子教案、網頁教案等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教學管理部門可以要求教師在網絡教案中注明參考內容的出處,把自己原創和借鑒他人的部分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并根據實際需要打印出紙質教案。當然,要杜絕全盤抄襲電子教案的行為。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建立起學科教案庫,注明教案適用年級、學科、版本、編制者和入庫時間,以便分類建檔,資源共享,一勞多逸。
2.允許彈性教案。筆者見過一位高三數學特級教師,隨便挑選十年內高考卷的哪一題,他都能說出該題出自哪年、哪個省份的試卷,都能看著題目隨口說出解題思路和正確答案。對于這類喜愛鉆研、精通業務的專家型教師而言,寫教案的意義很小,教學管理部門就不必拘泥于陳年的條條框框,過度關注他們的教案是否規范完整,而應側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和教學體系的構建。
3.允許片段教案。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允許教師直接在集體形成的教案上進行圈劃補注,以粘貼資料的形式代替文本書寫。有些學科教材幾年都沒有變化,筆者建議允許學科教師以活頁的形式反復使用,鼓勵他們對先前的教案適當修正和完善,進行創新性和批判性使用,強調撰寫教后反思,促進教學新措施的不斷生成。教學管理部門也應該允許那些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在教案中刪減共性內容,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出具有獨創性的片段教案。片段教案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營造思想自由舒展、多元開放的濃郁氛圍,激發師生“頭腦風暴”。
4.允許積件教案。積件是由學科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求,自身主動組合運用多媒體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系統。該系統包括學科多媒體資料庫、單元微型教學庫、資料呈現方式庫、教學策略庫等,為制作教學課件提供素材來源和有效途徑。中小學的課堂大多數是動態生成的,尤其在理科類課堂中,其邏輯安排、資料圖像、知識背景等可以分解成文本、圖片、表格等多種呈現形式,教師可以章節課時為順序進行整理,為后期的二次備課、修正反思和去劣重組提供實用的資源和便捷的路徑。
5.允許多色教案。教案設計過程中教學思路比書寫更重要。盡管每節課教學內容有所不同,但很多課時的教學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如果教師詳寫每一份教案,那么對于教學理念部分的書寫很可能是重復勞動。此外,教案書寫要關注教學的重難點和發展點。無論教學設想多么科學、新穎,教師都應該首先關注教學重難點,其次要思考教學過程的增長點,挖掘學生思維的增長點。教師可以在教案中用黑色筆標注知識性內容,用藍色筆標注核心內容,用紅色筆標注體現教法創新、學法指導和增長點的內容。這樣的教案改變了以往簡單羅列知識點的形式,可以凸顯出被弱化的教法創新和學法指導等內容。
對一線教師的專業關懷,意味著要承認并落實他們在新課改中的主體地位,遵循其專業發展規律。筆者認為,允許教案“變臉”的管理方式不僅可以催生教師進行創新設計的興趣,激發各個層面教師的積極性,提升其理論水平和實踐品質,而且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孫勇,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211100)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