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媛媛 劉心潔
【摘 要】目的:研討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方法:選取2019-1至2020-1我院44例小兒熱性驚厥,由于開展護理對策不同,將44例患者劃分2個小組。對照組:開展急救干預:實驗組:開展院前急救指導:觀察不同急救干預的急救有效率、出診時間、在院時間、急救時間、院前急救時間、小兒退熱時間、驚厥消失時間以及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的影響力度。結果:實驗組急救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急救有效率77.27%,互比,有差異性,(P<0.05)。實驗組出診時間、在院時間、急救時間以及院前急救時間均短于比對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實驗組退熱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實驗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40.91%,互比,有差異性,(P<0.05)。結論:針對小兒熱性驚厥開展院前急救指導可穩定小兒病情,改善機體不適反應,減低不良事件出現,對疾病預后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兒;院前急救指導;高熱驚厥;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77-01
6個月-3歲的嬰幼兒發生小兒熱性驚厥機率較高,而且小兒機體易出現痙攣狀況,這不對小兒神經系統產生損傷,還可誘發腦水腫等一系列并發癥,影響小兒智力發育,這對其機體健康發育非常不利。通過臨床數據可發現:盡早對熱性驚厥開展急救處理,可控制驚厥發作次數,縮短疾病發作時間。有相關研究稱:針對小兒熱性驚厥開展院前急救指導對小兒的生活質量有一定改善作用,還可減低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改善預后效果[1]。因此,本文針對小兒熱性驚厥應用院前急救指導,觀察其治療效果與治療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1至2020-1我院44例小兒熱性驚厥,由于開展護理對策不同,將44例患者劃分2個小組。對照組22例:女10例,男12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3.67±0.45)歲;體溫:38°C-40°C 13例,高于40°C 9例;實驗組22例:女11例,男11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3.70±0.46)歲;體溫:38°C-40°C12例,高于40°C 10例;兩組小兒高熱驚厥者在基線數據比對,差距小,(P>0.05)。選入標準:①確診為小兒熱性驚厥,且均是首次發生驚厥;②家屬同意此次調研;剔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中途退出護理干預者;③先天性心臟病;④出血性疾病;⑤嚴重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急救干預:接到急救電話后,大致了解疾病狀況后,急救人員準備好相關急救物品,并快速到達現場,根據小兒發病狀況實施相對應急救處理,快速建立靜脈通路,應用鎮靜劑,對患兒呼吸道進行清除,確保機體呼吸順暢,并將頭部偏向一次,避免誤吸情況出現。將壓舌板用紗布包裹住,放置在上、下臼齒間,避免出現咬傷或者缺氧而對腦細胞產生損傷。
實驗組:開展院前急救指導:接到急救電話后,急救人員做好相關準備,選擇最捷徑的路線,盡快到達現場。在出車時期,急救人員了解小兒疾病狀況,從而分析小兒意識障礙程度以及疾病嚴重狀況,并指導家屬進行簡單的急救操作,從而為急救人員爭取更多急救時間。首先,急救人員先安撫家長的情緒,讓其不要慌亂與緊張,講解小兒高熱驚厥相關注意事宜,并調整小兒側臥位姿勢,并將衣物與領口全部解開,輕柔的對小兒肢體進行按摩,緩解肌肉緊張狀態,不可搖晃小兒或者大聲呼叫,并觀察小兒口腔、鼻腔以及咽喉部是否有分泌物,若有指導家長對分泌物進行清除,以免發生誤吸,從而導致小兒窒息。同時,讓家長尋找適宜小兒咬住的物體,并放置在上下臼齒部位,這樣可減低小兒咬傷舌頭情況。若小兒牙齒緊閉,家長不可強行撬開,以免發生其他不安全事件。同時,應用溫水對小兒機體進行擦拭,從而達到降溫目的。及時對小兒的病史、基本病情以及服用藥物等情況進行了解,有利于排除過敏情況。達到現場后,盡快進行評估工作,明確是否為驚厥發作,再給予指導建議,如果手足冰冷,先看是否是寒戰,先給保溫的干預。如果體溫高,可以先有退熱貼或者退熱栓的干預。如果到達目的地患兒不抽了,建完通道不用鎮靜劑,用甘露醇,或者退熱劑,及時去除發熱的誘因,避免24小時內的再次驚厥發作。當小兒疾病處于穩定狀態后,對其進行轉運,選擇正確的方法搬運方法,對患者進行搬運過程中,一定要謹慎,不可蠻力搬運,保持快速、平穩的速度進行操作。在回院過程中,密切監視患者的脈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將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清除,若需要對小兒進行吸氧治療,急救人員提前做好安排,告知相關人員小兒疾病狀況,做好準備工作,并告知具體到達醫院時間,安排工作人員接診。
當小兒神志、意識恢復理想后,對小兒與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誘發小兒熱性驚厥的幾大誘因,發病前兆以及臨床表現等,讓其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并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小兒日常飲食規律和生活習慣,對其錯誤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進行調節與干預,并告知其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合理性降溫措施。小兒高熱驚厥具有復發可能性,家長一定要加強對此疾病的重視度,做好預防措施。
1.3觀察指標
記錄小兒出診時間、在院時間、急救時間以及院前急救時間。針對小兒高熱驚厥治療預后效果實施綜合性評價:痊愈:開展急救治療10min內,小兒體溫恢復正常,驚厥等不適癥狀消失,小兒精神狀態良好;改善:開展急救治療30min內,驚厥等不適癥狀消失,治療40min內,小兒體溫恢復正常,小兒精神狀態良好;無變化:開展急救治療60min后,小兒體溫無變化,驚厥等不適癥狀無改善,小兒精神狀態差;治療有效率=痊愈(%)+改善(%)。記錄兩組小兒機體退熱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并觀察急救階段,小兒機體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急救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痊愈4例(18.18%),改善13例(59.09%),無變化5例(18.18%,急救有效率77.27%;實驗組:痊愈10例(45.45%),改善11例(50.00%),無變化1例(4.55%),急救有效率95.45%;實驗組急救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急救有效率77.27%,互比,有差異性,(P<0.05)。
2.2對照組與實驗組基本治療信息的比較
對照組:出診時間(2.03±0.23)min,在院時間(5.20±0.32)d,急救時間(44.64±1.43)min,院前急救時間(42.87±2.54)min;實驗組:出診時間(1.00±0.14)min,在院時間(2.43±0.25)d,急救時間(20.33±0.87)min,院前急救時間(15.92.87±1.02)min;實驗組出診時間、在院時間、急救時間以及院前急救時間均短于比對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
2.3 對照組與實驗組退熱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
對照組:退熱時間(36.87±2.43)min,驚厥消失時間(10.32±1.55)min;實驗組:退熱時間(27.87±1.65)min,驚厥消失時間(4.54±1.07)min;實驗組退熱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
2.4 對照組與實驗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
對照組:腦部受損2例,再次高熱驚厥3例,舌頭咬傷2例,誤吸2例,總發生率為40.91%(9/22);實驗組:腦部受損0例,再次高熱驚厥1例,舌頭咬傷1例,誤吸0例,總發生率為9.09%(2/22);實驗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40.91%,互比,有差異性,(P<0.05)。
3 討論
小兒機體特殊,機體器官功能發育未完善,而且抵抗能力與免疫能力低下,持續性高熱可誘發熱性驚厥,這不僅對小兒腦部神經產生一定損傷,還可誘發全身強直性痙攣以及陣攣性抽搐[2]。高熱驚厥發作時間,小兒會出現意識障礙,痙攣可導致舌頭咬傷、誤吸等情況,疾病危急。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臨床數據可發現:小兒高熱驚厥發生率呈遞增模式,此疾病具有發作時間短,疾病發作突然等特點,而且驚厥還可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機體易出現體溫升高等狀況,甚至還并發咳痰、咳嗽等感染病癥,這對小兒機體發育非常不利[3]。有相應研究稱:針對小兒高熱驚厥疾病發作前或者疾病剛發作時期開展急救指導,可控制疾病惡化程度,縮短驚厥時間,有效保證治療效果[4]。
通過本次研究可發現:實驗組急救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急救有效率77.27%,互比,有差異性,(P<0.05)。這表明盡在對高熱驚厥小兒實施急救指導,可為急救人員爭取更多急救時間,進而確保小兒預后效果,改善機體驚厥狀況以及機體不適反應;常規急救干預出診時間(2.03±0.23)min,在院時間(5.20±0.32)d,急救時間(44.64±1.43)min,院前急救時間(42.87±2.54)min;開展院前急救指導:出診時間(1.00±0.14)min,在院時間(2.43±0.25)d,急救時間(20.33±0.87)min,院前急救時間(15.92.87±1.02)min;這表明實施院前急救指導更可提高急救人員的工作效率與質量,確保疾病干預效果,從而縮短小兒在院時間,達到節省醫療費用等目的;常規急救干預小兒高熱驚厥退熱時間(36.87±2.43)min,驚厥消失時間(10.32±1.55)min;開展院前急救指導:退熱時間(27.87±1.65)min,驚厥消失時間(4.54±1.07)min;這同其他研究者所得結果有一定相似之處,由于對疾病盡早進行干預,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發展,快速改善小兒發熱與驚厥狀況。實驗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小兒不良事件發生率40.91%,互比,有差異性,(P<0.05)。這說明院前急救指導更加安全,盡早指導及時對疾病實施相對應干預,從而降低誤吸、舌頭咬傷等不良反應
出現。
院前急救指導的優勢與特點就是及時指導家屬對小兒熱性驚厥疾病進行干預,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簡單講解基本急救方案,在最佳的時機對疾病開展正確的干預,從而減低高熱驚厥對小兒機體所產生的危害性,控制舌頭咬傷、高熱驚厥再次發生、驚厥、腦損傷等情況出現,并及時對小兒口腔分泌物進行清除,開展正確的降溫操作,確保小兒呼吸處于通暢狀態,及時有效的穩控疾病,不僅可控制高熱驚厥對機體所產生的傷害,對小兒機體日后發育有著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指導,加強對院前急救環節進行優化,豐富護理內容,從而提高急救效率與治療。同時,建議定期對急救人員實施培訓,學習相關急救知識,理解常見急重癥疾病,提升自我護理技能,進而有效開展急救工作[4]。此外,定期對相關急救設備進行檢查,定期對醫藥物品的有效期進行觀察,保證急救物品的質量。出診中,指導家長對小兒開展基本急救操作,盡可能讓其保持舒適的狀態。達到現場后,根據小兒熱性驚厥狀況,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其藥物等治療,在轉運過程中,提前安排好相關事宜,做好交接工作,從而保證急救質量,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同時,實施崗位責任制,讓每個急救人員都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急救人員在急救過程中的義務,將院前急救模式統一化,并實施規范銜接流程。當搶救成功后,對家長實施宣教,細化講解關于小兒熱性驚厥疾病方面的醫學知識與所需注意事項,從而增強保健措施,糾正錯誤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并認知到急救人員的工作重要性,進而獲得家長認可,提高配合度[5]。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熱性驚厥開展院前急救指導可穩定小兒病情,改善機體不適反應,減低不良事件出現,對疾病預后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藍偵艦,咸思儀,韋柳梅.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09):33-34.
[2] 康學紅.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9,38(17):120-122.
[3] 趙雅杰.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3):105.
[4] 朱丁賢.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及不良事件發生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0):180-181.
[5] 孫靜靜.院前急救指導應用于小兒高熱驚厥治療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