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學敏
摘要:教育孩子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果,所以教育不僅需要方式方法,更需要抓準最佳時機,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本文作者基于自身的班主任經驗介紹了三個教育時機,并體現良好教育效果的案例。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時機;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時機蘊涵著時間價值和教學效率,具有時率高、效能大、運動勢強等特點。在教學中如何創設、捕捉與利用時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可視為教師有效教學的一個原則。如何抓住教育時機,讓班主任工作更高效,是值得班主任工作探究的重要課題。
作為班主任,見證了無數次開學,在每年的高校新生中,有這樣的一群人,雖家境貧寒,但沒有放棄學習,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學府,而暑期因在工地打工收到通知書“走紅”的北大新生崔慶濤就是其中一個。這樣一個真實的勵志故事比父母每天苦口婆心地勸誡要有效得多。而該報道在開學之初的宣傳也體現了教育教學原理——把握教育時機對教育工作尤為重要。捕捉最佳時機教育學生,正如諸葛亮草船借劍,攜天時地利人和,哪有不成之理?
1抓好起始教育,樹立學生信心
新進入高一的學生心情是非常復雜的,一部分學生曾是重點中學的準入生,一不小心因半分、一分之差進入我校,心情沮喪低落;還有一部分則報著滿懷希望,情緒高漲,視高一為新的征程。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心情,班主任老師要利用開學第一課的時機——鼓舞士氣,重整信心。借鑒前期班主任工作經驗,在報到第一天,我及時勉勵學生“中考中,有的同學可能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考進理想中學,這些挫折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勇敢的抬起頭來,照樣能迎接新的朝陽。”
實踐證明:班主任需要利用開學第一課及時教育,及時調整某些同學情緒,讓孩子們盡快進入高中學習狀態,讓他們意識到新的學期代表新的起點,只要想拼搏,什么事都不晚。正所謂:大浪淘沙,方顯真金本色;暴雨沖過,更見青松巍峨!
2放大閃光點,形成良好氛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偉群老師曾說過,在學生之間老師要努力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班主任尤其要重視班級里面孤零零的學生,絕對不去孤立任何一個學生,團體孤立對學生的傷害,會導致他們反社會,憎恨、破壞一切秩序,會留下終身的陰影。然而事實上,很多時候盡管班主任盡管一再強調全班同學要團結一心,但孩子們都會一笑而過,并不理會。
曾經班里有位吳同學是校舞龍隊的一員, “學習困難戶”,同學們都不待見他。然而一次運動會卻改變了同學們的看法。在運動會上,舞龍隊、體育生都是班里的主力隊員,也是這些同學大放光彩的時候。記得在一次運動會的4?00項目上,吳同學因連續參賽導致腳疼痛坐在檢錄處,看著他那扭曲的面孔,我于心不忍地勸他退出比賽,但是他為了班級的榮譽仍然堅持參賽,當時我就被他的集體榮譽感感動了。
比賽結束后,我把這件事告訴孩子們,并重點強調了吳同學的集體榮譽感,以及作為班級一員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并要求同學們向他學習這種體育精神。此時,我發現同學們的目光轉向了他并用溫暖的眼神看著他,似乎在說“你真勇敢,你真偉大”。吳同學抓著頭皮好意思又鏗鏘有力地說:“學習上我拖大家后腿了,但是運動會就交給我吧!”
每一位同學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所以如果某個時機正好展現他的才能或優點的時候,班主任一定要及時肯定甚至夸大他的閃光點,這樣不僅能改變他個人的自卑心理,而且能夠讓其他同學們在實踐中認同他、接納他,最終達到和諧班級氛圍的教育效果。
3抓住矛盾契機,促進思想成長
有些班主任最害怕學生之間鬧矛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而我視學生之間的矛盾為最佳教育時機。教育不僅僅是學知識更是學習為人的成長體驗,而人的成長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所以我說學生之間的矛盾處理是一種成長教育。
某日,班長跑來告訴我毛同學和王同學吵起來,我把兩位同學帶到辦公室,剛一進辦公室雙方又吵起來了,我讓她們靜坐片刻、理清思緒、輪流告訴我事情的經過,并強調“其中一位同學在發言的時候,為了保證對對方和老師的尊重,無論其言語對錯,另一方都不許發言插嘴”。兩位同學陳訴后,我發現是女生之間嚼舌根結果被對方知曉而引起的矛盾。
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了公開討論的措施,開了一節名為“我最討厭朋友這么做!”的班會課,讓大家暢所欲言談論自己最討厭的事情。班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到許多“討厭之事”,當然也包括“嚼舌根”。故我就此班會課及時總結:“你所討厭的事情也正是其他同學討厭的,所以我們在說活做事的時候,要時刻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遇到這件事情,你開心嗎?”就這樣一次班會課讓大家打開心扉,不僅讓兩位同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也讓所有的同學學習了成長教育“換位思考”。
4小結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但若班主任們都有一雙慧眼,善于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機,抓住每一個最佳的教育機會,那么教育工作必將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胡志剛,李秀華.教學最佳時機一個有效教學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12(03).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J].甘肅教育,2014(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