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媛


摘 要:英語左孤立和主題結構是兩個包含名詞短語前置的近似構式,由于難以區分,成為英語教學的重難點。本文認為,二者的不同主要根源于其認知生成機制的差異,主題結構突顯前置名詞短語的語義和語音地位,左孤立則突顯次結構的語義地位。因此,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基于兩種構式的不同認知機制,區分、歸納和識別它們相應的語義和語音差。
關鍵詞:英語語法;主題結構;左孤立;構式語法
一、引言
左孤立和主題結構是兩種句法結構近似的語法小句,通常用于口語交流,如例(1)a、b。二者均有名詞短語移位表現,但不同的是,前者的名詞短語移位后由相同指稱的代詞填補,后者則不再補充任何詞語,僅在原位置保留一個語缺。左孤立具備簡化,觸發偏續集,復指功能[1],主題結構則具備語篇內容和強調功能[2]。
(1)a. This man, I loved him for years.
b. This man, I loved for years.
兩種構式形式上的近似性和功能上的差異性,為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不少二語教師無法分辨兩者的差異,高校學生更是難以理解并正確使用這兩個近似結構。筆者認為,解決這個教學問題的關鍵在于深入了解二者在認知生成機制上的差異。
二、認知機制對比
根據Langacker[3],構式的組構具有層級性,構式的各組成部分借助語義重疊或對應關系實現。一個較為復雜的構式可以被分解成若干簡單的構式,而簡單構式可通過匯聚整合形成復雜構式。Goldberg[4]也認為:定義構式所參照的形式是從表層形式的具體細節中抽象出來的,這些細節有時候應歸因于其他構式。也就是說,一個實際表達式通常是由許多不同構式組合而成。如例(2)a是主題結構構式與雙及物構式整合生成,而例(2)b是由左孤立構式和致使移動構式結合形成。構式的整體意義派生自其組成部分的概念意義。
(2)a. A dozen roses, Nina sent her mother.
b. The napkin, he sneezed it off the table.
因此,筆者認為,若能有效解決簡單構式的認知生成機制,便能對簡單構式結合形成的復雜構式進行深度解析。根據Langacker[5]的“射體-界標”理論,例(3)的簡單SVO構式可以具備三種整合方式,如第一種整合:動詞likes和boy先整合,likes boy再與Jennifer整合。動詞likes突顯一個圖示性界標,boy突顯一個實體,對likes突顯的界標做出具體闡釋,二者組成合成結構likes boy。后者likes boy合在一起突顯一個圖示性射體,名詞Jennifer突顯一個實體,對likes boy突顯的射體做出具體闡釋,并最終形成組合結構Jennifer likes Boy。第二種是likes與Jennifer和boy先分別整合,再組構為整體。第三種則是動詞likes先和Jennifer整合,然后Jennifer likes再作為一個整體與boy整合[6]。
(3)a. Jennifer likes that boy.
b. Alice admires Bill.
(4)a. Bill Alice admires.
b. Bill, Alice admires him.
除闡釋三種組合的語義域外,還需分析其音位域。如第一種整合方式在音位域可切分為Jennifer/likes that boy,Jennifer后面有停頓。這種音位結構和第一種整合是一個完整配對,共同構成一個象征單位。以此類推,后兩種整合可分別切分為Jennifer/likes/that/boy和Jennifer likes/that boy的音域位,組建不同的象征單位。
根據上例構式組構模型,例(3)b在語義域和音位域也應具有與例(3)a類似的三種整合方式,而與此構式相似的主題結構例(4)a和左孤立構式例(4)b則分別只具有一種生成方式,如圖1、圖2[7]所示。
如圖1、圖2所示:R為參照點(reference)、T為目標(target)、D為領地(dominion)、箭頭表示心理路徑、tr表示射體、lm表示界標、A和B分別表示Alice和Bill。粗體的圓圈表示參照點和目標先后的突顯度。在圖1代表的主題結構的整合中,動詞admires突顯一個圖示性界標,Bill和Alice各突顯一個實體。突顯不同實體的Bill和Alice之間不存在解釋關系,無法直接整合。Bill也不能越過Alice先與動詞整合,因此,只能是先有動詞admires和Alice的整合。Alice突顯的實體對動詞admires突顯的界標作出了具體的闡釋,二者結合為第一個合成結構[Alice admires],此結構作為一個整體,突顯一個圖示性的射體。Bill的位置前置,作為較為突顯或可及的實體,被選為參照點,成為認知主體的聚焦中心。一個認知參照點可激活一個相關的心理空間,即該參照點的領地D。從Bill出發,通過右向箭頭所代表的心理路徑到達目標,目標中的射體是[Alice admires],射體被激活后,也變得可及和易于接受。與此同時,路徑b代表動詞admires與Bill也建立了相關連結,表明要對動詞admires完整理解,必須借助于參照點Bill。此外,從[Alice admires]框發出的左斜上箭頭意味著動詞admires還通過另一條心理途徑到達最后生成的[Bill Alice admires]目標中的概念實體Bill,并強調解釋Bill。最終,[Alice admires]次結構作為一個整體逆向對名詞Bill突顯的實體做出具體闡釋,二者整合為主題結構[Bill Alice admires]。
而圖2代表的左孤立的整合與主題結構有明顯不同。首先應該是簡單SVO構式[Alice admires him]進行整合,然后是SVO構式與詞素構式“Bill”整合成左孤立構式。依據[Jennifer likes that boy]的模型,此構式也可通過三種不同的組構方式生成。因最終都生成同一構式[Alice admires him],不影響上層復雜構式的整合過程,故圖中略去不計。如圖2所示,Bill仍處前置突顯位置,是信息參照點。從Bill出發,通過心理途徑去接近目標,此時目標中的射體是SVO構式[Alice admires him]?!?sg”表示第三人稱單數,路徑b代表him與Bill建立的連接,代詞him激活一個話語語境,并同該語境中突顯的實體相對應。即對代詞him的理解須參照被突顯的前置成分Bill。最后,Bill突顯的實體對[Alice admires him]突顯的圖示性射體作出具體闡釋,生成完整的左孤立構式[Bill, Alice admires him]。在此過程中,Bill始終是信息參照點R。在最上層的圖示中可以看出被突顯的目標T同參照點R之間是一層特殊的共存關系(如圖2中的雙箭頭所示),即它們被識解為同一指稱對象的兩個表征。參照點和目標在知識域中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對整個構式的認知識解。
三、課堂教學應用
由此可見,主題結構和左孤立在認知語義域和音位域中對應不同的組構和突顯過程。雖然前置的名詞短語均作為信息參照點,但在主題結構中是占據被突顯的語義、語音地位,而在左孤立結構中起到突顯次結構的作用。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面對上述兩類結構近似但認知生成機制完全不同的構式,單純通過自然語言輸入的隱性學習很難完全掌握,易于忽視其結構差別導致的語義語音差異,產生各種錯誤。因此,必須依靠英語課堂的顯性教學進行補充,為學生提供語義或功能支架。英語教師在課堂教授環節,應首先通過演繹的方法提供大量語料,引導學生自行根據語料總結兩種構式的異同。在學生無法正確識別語義和語音時,教師可借由多模態的教學手段,使用PPT或黑板的圖形向學生示范認知機制,并反復閱讀兩種構式在特定語境下的不同發音,甚至模擬使用兩種結構時說話人的語氣和表情,促使學生利用文字、圖形、聲音、動作等多種符號,推斷、解析并歸納兩種用法的差異。在課堂練習環節,英語教師可通過增加兩種構式的輸出頻次,加快學生對構式的自動化加工處理進程,幫助他們在日常交際中準確地選擇二者中的最優構式,并用正確的語音段位切分,表達既定語義。
參考文獻:
[1]Prince E F. On the Functions of Left-dislocation in English Discourse[M]//A Kamio. Directions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7.
[2]Netz H,R Kuzar. Three Marked Theme Constructions in Spoken Engl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307.
[3]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牛保義.構式語法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7]Langacker R W. 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Z].The Third China Cognitive Linguistics Workshop. Chongqing, China: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