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岳洋 汪睿琪
摘要:“音樂劇”作為國內一種新興音樂表演形式,隨著音樂劇類的節目《聲入人心》的熱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同時也暴露了國內音樂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主要對國內音樂劇發展現狀與面臨問題展開分析。
關鍵詞:國內音樂劇? ?發展方向? ?聲入人心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6-0141-03
音樂劇起源于西方,是一種成熟的藝術文化,在中國歷經多年發展與探究后,通過創作模仿、實踐原創來解決音樂劇發展的問題。音樂劇是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它融合了音律、節奏、舞蹈、表演、情節等多重因素。由于音樂劇是來自西方的藝術文化,其本土化發展必然要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約束。
音樂劇以其流行的歌詞旋律、動人的故事情節、獨特的浪漫主義、多樣的傳播方式,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獨樹一幟,其音樂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使得音樂劇閃耀著無限的生命力,吸引著全球各地越來越多的觀眾,雨果說:“音樂能夠表達那些我們無法言說,且永不沉默的一切。”
一、國內音樂劇發展現狀
(一)國內觀眾的性別與年齡因素
從《聲入人心》節目的參演人員全部為男性歌者,我們不難發現國內音樂劇行業主要從業人員為男性,而國內音樂劇的受眾主要為女性,相比較而言,僅有一小部分喜愛音樂劇的男性受眾會關注音樂劇。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群體,是關注音樂劇的主要群體,他們更易接受新的音樂表演形式,而中老年人群體中,大多數受眾更易接受旋律簡單直接的音樂作品。
(二)國內觀眾對音樂劇認知的誤區
《聲入人心》節目的初衷,是希望消除大家對高雅音樂的誤解,以往觀眾總覺得唱美聲歌曲和大眾有距離感。節目組成員之前大多也很少接觸高雅音樂,部分選手本身是創作流行音樂或是走民族唱法的風格,但在了解之后,才發現古典音樂作品的博大精深,大量流行音樂的選段也都是基于古典作品或音樂劇。當然,大眾可以從音樂歌舞類電影中看到音樂劇的影子,如印度寶萊塢及美國好萊塢所生產的音樂歌舞電影。為了迎合觀眾,音樂歌舞電影主要是以流行演唱形式穿插在電影中,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受眾,造成無法分辨音樂劇演唱和流行演唱方式的現象。音樂劇中常常出現的belt唱法,并沒有資料證明,僅適用于音樂劇表演中,它也可以融入流行音樂的創作和演唱中。
(三)國內觀眾了解音樂劇的主要來源
《聲入人心》節目中的優秀選手,其實早已在音樂劇舞臺上大放異彩,參演《聲動人心》更彰顯了他們作為中國新生代音樂劇演員的雄厚實力。因此,國內觀眾關注和了解音樂劇,往往是從喜愛和關注音樂劇演員開始的。
《memory》出自經典音樂劇作品《貓》,《歌劇魅影》出自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同名代表作《歌劇魅影》,至今已經在全世界20個國家的110個城市上演了超過65000場。而《心臟》則出自一部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的國產原創音樂劇《蝶》。由此可見,國內觀眾關注和了解音樂劇的另一個主要來源便是通過耳熟能詳的國內外經典歌曲。
《聲入人心》節目出現之前,大眾欣賞音樂劇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政府補貼項目,演出的劇目往往都是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經典作品。《聲入人心》節目出現之后,《超級女聲》《中國新歌聲》及《中國好歌曲》等等已有一定口碑的節目收視率大幅提升。但諸如《經典詠流傳》(創作類古詞譜曲節目)《國色天香》(創作類改編戲曲節目)等的受關注度反而有所下降。就《聲入人心》而言,它是以音樂劇、歌劇為主的原創新形態聲樂演唱類節目,而中國的觀眾往往對于這種新興的音樂表演形式不會加以更多的關注,大眾的關注點更局限于音樂本身的旋律性。
二、國內音樂劇面臨問題
(一)大眾對于音樂劇的認知不足
音樂劇來源于歌劇,它作為一種以高雅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之一的藝術形態,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其最大的特點是融合了音樂、舞蹈以及戲劇這三個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商業價值。由此可知音樂劇的起源絕非偶然,它是一個時代進步的象征,它是世界音樂藝術文化的瑰寶。相對歌劇而言,音樂劇顯得更“接地氣”,相對來說更容易被理解,所蘊含的豐富表達形式推動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相對流行音樂而言,音樂劇又好像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事實上音樂劇本就屬于通俗唱法范疇,淺顯易懂,便于流行,但其發展卻遠遠不及流行音樂繁榮。音樂劇的風格更加紛繁復雜,既有歐洲大歌劇的風格,又融合了電子音樂、迷幻音樂及搖滾音樂等。
大眾目前對音樂劇的了解尚處于相對模糊的階段,音樂劇本身的特點、音樂劇的演唱方式等都沒有建立起一個清楚的認知。大眾對《聲入人心》相關節目的熟悉度不斷提高,節目組為照顧到大多數從未接觸過音樂劇的觀眾而選擇經典曲目,為吸引大多數觀眾而選擇有經驗的新秀,從而給予節目很多亮點,通過節目,也使得廣大觀眾可以接觸并了解到更多優秀的音樂劇作品。但節目中不少專業性較強的劇目并不為大眾所熟知,內容形式與演唱風格也產生了陌生感與距離感,最終逃不脫慢慢消失在大眾視野的宿命。
(二)社會對音樂劇的推廣力度不夠
當下,音樂劇在國內的生存狀態依然嚴峻,尚處在不斷摸索發展的階段,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與風格。國內音樂劇的風格多元,主要表現為鄉土化、都市浪漫化和綜合化。
大眾沒有過多精力駐足音樂劇這類新興的音樂表演形式中,是因為當下的音樂平臺多種多樣、音樂類型節目層出不窮、音樂形式繁復多變;大眾沒有更多機會了解并熟悉音樂劇,是因為當下給予音樂劇推廣的資源過于稀缺。
三、國內音樂劇發展方向
由于《聲入人心》的大力推動,“音樂劇”三個字已經有了很高的曝光度,大眾對音樂劇的關注度業已達到了國內音樂劇形成與發展以來最高峰。為國內音樂劇能有更大的發展,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不斷提升大眾對音樂劇的認知度
因為不關注,不了解,不熟悉,大眾對于舞臺劇、歌舞劇、歌劇、音樂劇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還是混淆不清。因此,演出主辦方、媒體等在每一次宣傳和演出之時,都要想方設法使得大眾對于音樂劇產生理性的認識,對于音樂劇所特有的演唱風格和表演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不斷提高國內音樂劇的創作水準和作品質量
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永遠是經典的百老匯劇目或者倫敦西區的劇目,在整體創作和運營上,中國原創音樂劇和歐美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創作方面,國內原創的音樂劇歌詞質量有待提高,目前存在表達不夠清晰、描寫不夠直接、排比句型運用過多等問題,導致劇目往往無法真正觸動觀眾內心。由此可見,在進行音樂劇創作時,不僅要考慮情節的豐富性,還要考慮劇目觀賞性,可以設置更多懸念,并與觀眾的內心能有更多互動。
(三)不斷完善音樂劇舞蹈編排
國內音樂劇編舞缺乏時代氣息,特別是舞蹈語匯活力不足,往往較為傳統與陳舊,和觀眾互動不夠。歌舞編排與劇情匹配的準確性不夠,常常出現有歌舞,無劇情的尷尬場景,或過于戲劇性,反而影響音樂劇舞蹈魅力的充分展現。因此,在編排音樂劇舞蹈時,不僅要考慮舞臺呈現的可塑性,還要關注到可觀賞性,使舞蹈、歌曲、情節三者之間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最終帶給觀眾更出彩的視聽盛宴。
(四)不斷減少音樂劇人才的流失
由于收入較低,社會地位不高,很多音樂劇演員紛紛轉行,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直接導致中國音樂劇舞臺上的堅守的優秀演員短缺。與此同時,國內商業化的氣息越來越濃,不少劇目的主要演員均來自各大綜藝節目的人氣“顏值成員”或“流量明星”,直接造成高票價和炒票現象。因此,在進行音樂劇宣傳時,要同步加強對于參演人員的宣傳,不斷提高大眾對音樂劇演員的熟悉度,在創作時要大膽選用專業院校里成績優異的新秀以及在音樂劇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演員,在薪資待遇與生活保障等方面解決演員的后顧之憂。
(五)不斷豐富國內音樂劇創作元素
中國原創音樂劇要充分吸收借鑒多種藝術元素,朝著多元方向發展。
首先,可以考慮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與歷史人物,發掘音樂劇的民族性。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離開了戲曲藝術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將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將歷史人物還原在音樂劇舞臺上,可以更好地進行情節創作,本土歷史人物成為音樂劇的主角,更有利于擺脫西方音樂劇一家獨大的種種影響。
再次,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我國音樂劇中民族民間音樂的應用對于增強音樂劇民族性、特色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音樂劇應合理應用民族民間音樂鄉土元素、歌唱表演與戲劇文學等內容,我國音樂劇民族特色,如音樂劇《蝶》就是結合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以曲目《梁祝》為主旋律展開創作,音樂劇《金沙》的靈感來源于四川成都出土的“金沙遺址”,觀眾在感受3000多年前的愛情故事時,“金沙遺址”這一沉睡幾千年的文明也得以蘇醒,成為一個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名片,歷史記憶以全新的方式再次煥發生機。
最后,原創音樂劇應該根據不同的受眾進行分類創作,不斷擴大受眾面。創造適合不同人群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面。兒童的音樂劇比較特殊,不僅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還要從兒童的興趣愛好出發;青年觀眾則對紛繁復雜的音樂劇趨之若鶩,音樂劇常常作為休閑娛樂的方式之一,并且期待和音樂劇中人物一起體會喜怒哀樂。如《箱子里的人》《杜拉拉升職記》等則是針對職場人士推出的原創音樂劇,折射出了職場的酸甜苦辣,引人深思,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究竟該怎樣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六)提高國內音樂劇市場化進程
不斷加快推進中國音樂劇市場化。任何藝術形式的推廣,都離不開適當的營銷,原創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場化道路。音樂劇的發展不應該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而是應該利用創新思維推動音樂劇發展。此外,音樂劇的發展要處理好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消費與生產之間是同一對立的關系,互相轉化。最重要的是,要創作一個良好的運作機制,制作人應當具有絕對的權威,始終有一個制作人全程掌控著音樂劇的風格。
(七)不斷加大對音樂劇宣傳力度
歐美音樂劇發展良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音樂劇宣傳力度相對較大,反觀國內的許多音樂劇,在宣傳音樂劇劇目、曲目以及演員時往往只注重形式,磨滅了觀眾的興趣。國內音樂劇勢頭剛剛盛起,不是所有的大眾都能接受這種新的音樂形式。因此在維持現有宣傳力度的同時,需要將大眾對音樂劇的刻板印象進行修正,需要傳播更多與劇情內容、曲目風格等相關信息傳達給大眾,從而引起大眾的興趣和關注。《聲入人心》節目雖然很好的開辟了一條新的宣傳途徑,但是國內音樂劇人不能僅僅只依靠綜藝節目來博取噱頭,更加要注重音樂劇大眾化、娛樂性方面的宣傳,否則音樂劇發展將會止步不前。
綜上所述,國內音樂劇的未來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一方面需要汲取歐美音樂劇中好的方面,通過對音樂劇劇目內容的優化從而提升音樂劇作品質量,對音樂劇舞蹈進行更加完善的編排從而提升音樂劇的舞臺魅力和整體的可觀賞性。另一方面拓展國內音樂劇更多可能性,最首要的還是提高大眾對音樂劇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其次要增強國內對音樂劇的宣傳力度,且關注到國內音樂劇演員的生計需求減少人才的流失,使國內音樂劇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進行發展,最終能夠有利于推動國內音樂劇的市場化、商業化進程。國內音樂劇不能夠只拘泥于依靠《聲入人心》這樣的綜藝節目,想要使音樂劇真正能夠立足于國內紛繁復雜的音樂市場,需要更多的音樂劇人覺醒將國內音樂劇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期待音樂劇的作品能夠不斷開拓創新,不斷有新人愿意加入到音樂劇的學習表演當中,通過一代又一代音樂劇人不懈的努力,國內音樂劇會有更加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容生.新時期我國音樂劇的創作與發展[J].四川戲劇,2017,(01).
[2]鐘蓓.音樂劇在中國發展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年.
[3]黃鑫.對國內音樂劇發展現狀的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4]趙梅.中國原創音樂劇市場走向展望[J].人民論壇,2012,(20).
[5]陳嵐.西方音樂劇演唱風格的歷史演變[J].大舞臺,2015,(07).
[6]林濤.淺談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J].北方音樂,2019,(17).
[7]張小群.中國音樂劇的宣傳推廣與產業化探索——以《聲入人心》為借鑒[J].藝術評論,2019,(06).
[8]王明龍.中國原創音樂劇在當下市場中的發展困境[J].戲劇之家,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