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妤妤
【摘? 要】近年來學前教育一直是研究的熱門話題,在“幼有所育”的思想下,作為未來的學前教育領域師資隊伍,高職學前教育學生提升專業素養,需要從學前教育歷史的角度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高職《中外學前教育史》針對高職學前教育學生普遍理論知識基礎差的特點,亟需要對該課程進行改革。通過充實適時性的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以及多媒體等途徑,不斷促進課程改革,從而達到不斷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改革
引言
學前教育是教育中獨立而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近年來學前教育一直是研究的熱門話題。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調要辦好學前教育,并首次提出實現“幼有所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有質量的教育。中外學前教育史是研究中外幼兒教育發展歷史,挖掘中外歷史上幼兒教育的思想等寶貴財富,揭示幼兒教育發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規律的科學。
1.高職《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建設背景
到目前為止,學前教育相關制度和行為規范分散于國家少數部門規章和一些規范性文件中,國家層面上還沒有一部學前教育的專門法律。我省一直都是教育大省,可是學前教育始終都是一塊短板。2017年9月1日《浙江省學前教育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我省學前教育迎來了有法可依的里程碑,同時也對學前教育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我國學前教育中由于在某些極端的功利主義文化背景和資源的限制下,學前教育中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現象做出專門治理。
我國近二十年來以專家學者主持的、針對學前教育的幾乎所有改革運動,都表明改革實踐中所涉及到的許多重要問題,都是需要以中外學前教育史所提供的知識為背景和依據加以解決的。而要正確地梳理學前教育熱潮中的亂象、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理念、進行科學的學前教育改革,更需要即將跨入幼教領域的新人——特別是作為我國高層次學前教育專門人才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具有該方面的素質。而培養高職學前教育學學生這方面素質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有關的課程上,作為課程的《中外學前教育史》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必修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歷來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的軌跡為我們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提供了線索。學前教育是一門發展較為成熟的學科,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各高校均開設有《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課程定位為必修課、基礎課。為此,研究高職學前教育學專業《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2.高職《中外學前教育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課程,大部分是以時間的脈絡進行,主要論述了從遠古到現當代二十一世紀之初,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以及國外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進程,并闡述了中外著名教育家為學前教育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所做的杰出貢獻以及現當代國內外學前教育發展的成果。
在以往的課程中,該門課程一直過于注重理論的闡釋,普遍上是按照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近現代的歷史分期介紹中國學前教育發展歷史;從追溯古希臘、 古羅馬,到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近現代的順序來介紹國外學前教育發展脈絡。
與此同時,高職學前教育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歷史知識基礎差,學習興趣低下。尤其是對偏理論的課程學習,其興趣低是普遍現狀。從一開始進行授課的初始,我們就對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了一定的摸底,從中發現,學生們在無法準確說出中國歷史朝代興替的比例不在少數,學生對中國歷史上著名思想家顏之推、王陽明、朱熹等耳熟能詳的也普遍不熟悉,更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從古至今,我們浙江也出現過一大批的著名教育家,如王守仁、蔡元培、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等,學生們也不太了解,甚至與之在同一地級市的,也表示不是很清楚。
3.探索高職《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改革策略
課程的改革需要定位好教學理念,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講授《學前教育史》課程時,可以在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下,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這門課的思政育人功能。通過專題等形式,走多樣化、媒體化之路,讓學生收集資源擴展課程的相關資料等,比如可以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自己的教學思路下,錄制一小段視頻來擴展課程的資料,體現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的實踐性與理論性的良好結合。
(1)充實教學內容,增強《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適時性?!皻v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將近些年來有關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學科已經取得的豐富研究成果,有選擇地盡可能引入的課堂,盡可能的適時增加新的內容,形成一種“輔助教材”的形式,這樣可以緩解一部分教材總是落后于發展中的現實的現象。
(2)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指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課程的編排中,大部分目前中外學前教育史是以純理論的教學呈示出來。而實際上,高職學前學生們更喜歡實踐教學。在課堂外,強調理論和實際聯系,我們可以采用實地參觀法,要求學生在假期或周末尋找機會實地參觀教育家故居,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以及積極情感的培養。當然,我們也可以更直接的在真實情景中對學前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和科學研究,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和培養學生主體性的目的。“改變以往理論學習課時和實踐課時比例失衡的現象”,在進行理論課時,大部分以督導學生外加課外自學的方式來保證理論學習的質量,從而能夠真正實現培養高職學前教育學生對學前兒童的關注與責任感,從而培養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此外,我們可以指導高職學前教育學生閱讀一些比較經典的學前教育相關著作,“如《論語》、《孟子》、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盧梭的《愛彌兒》、洛克的《教育漫話》、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等” ,這些著作的閱讀是非常得有必要,對高職學前學生來講,可以增加對專業的專業認識。
(3)利用多媒體等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的效率,利用網絡拓展學習創設師生互動平臺。多媒體的直觀形象非常適合《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教學,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而言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興致和熱情。借助師生互動平臺,將實踐中所發現的有關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呈現在網絡中,采用師生互動的集體力量予以解決。推薦學生觀看紀錄片《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和《先生》等相關系列紀錄片?!啊断壬肥且徊渴笮图o錄片,以陳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陽初、竺可楨、梅貽琦、張伯苓、馬相伯、胡適、蔡元培10位先生的個性經歷為經,以中國社會變革為緯,將他們的性格性情、教育經歷、學術作為等呈現出來,充分反映了先生們貼近群倫又卓爾不群的獨特全貌”。通過直接觀看此類的相關教育紀錄片,學生們能夠直觀有效的增加對這些著名教育家的認識,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學生們對自己專業的認可度以及夯實自己對未來事業發展的基實。
參考文獻
[1]卜憲群. 大家手筆: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N].人民日報,2019-02-20.
[2]孫麗影.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法課程模擬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1):16.
[3]顏芳.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 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