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 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讓人忌諱的,成人總是盡量避免向孩子提及,因而生命教育常常是缺失的。而科學課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載體,讓學生理解生命體獨特的生存與活動方式,學會尊重和珍愛生命。文章從全面進行生命教育及科學解釋兩方面,論述如何在科學課上進行生命教育。
關鍵詞:科學課;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6-0133-02
新課程倡導的素質教育需要成為以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為旨趣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學中,生命教育常常是缺失的,雖在德育方面滲透珍愛生命,卻少有開展關于死亡主題的生命教育。成人對于“死亡”的回避,只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恐懼和迷惑。在科學課標中,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領域: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科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理解生命體獨特的生存與活動方式,學會尊重和珍愛生命。因此,教師要抓住科學課上的契機,使其成為進行生命教育的載體,教會學生理解生命、直面死亡,消除無知帶來的恐懼。
一、尊重孩子,全面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不能回避,要全面地、有技巧地去進行。一些父母擔心孩子有陰影,往往美化死亡,不僅沒有告訴孩子事情的本質,甚至還會誤導孩子。例如,有的父母說“人死了可以上天堂”,那孩子是否會把死亡理解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呢?實際生活中一遇到不順,有可能就想到天堂去了,實在是可怕。特別在小學階段,據調查6歲左右的兒童一般不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會簡單認為人死亡類似睡覺,還會醒過來;7歲~9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客觀地認識死亡。他們隨著閱歷增多,知識更豐富,認識到死亡是永久的分別,認識到自己也會死亡;10歲~13歲的孩子已經逐漸進入青春期,具備抽象思維和理智的判斷能力。他們意識到人會死亡,但如何接受死亡的事實及情感的困惑也伴隨而來。因而作為科學教師,不能回避“死亡”的話題,要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更加全面地解釋生命的過程,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安恢?,焉知生”,死亡教育雖名為談死,實乃談生。正確認識死亡,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作深刻的思考,從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我們的學生會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學會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術與策略,更好地處理內在的沖突和對死亡的恐懼。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上學期科學課“我眼里的生命世界”這一單元時,幾乎每課都有室外的科學觀察活動。雖然教師會再三強調盡可能做到不要驚動或傷害有生命的物體,但總會有幾個頑皮的學生打破規則,他們不僅要看,還要動手采摘葉子和花朵,甚至故意踩死昆蟲。有一次,孩子還發現死了的小麻雀,不僅呼朋喚友地來圍觀,還拿起小木棍戳弄起小麻雀。我只能趕緊發出信號,停止觀察活動,帶回教室反省室外活動。可反省卻很蒼白:“我就是好奇……我沒有傷害它,本來就是死的……”一些孩子忙著辯解,一些孩子漫不經心地說著自己的理由。顯然,孩子們對于周圍的生命體比較漠然。這個頭疼的問題倒是在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時意外得到了解決。“會呼吸、會長大、會繁殖,需要營養,對外界刺激有反應……”這些特征往往會很容易被孩子們找到并且進行歸納,但遲遲沒有孩子提到“會死亡”這一特征。為此,筆者進行引導:“剛才死了的小麻雀是有生命的物體嗎?摘下的葉子和花呢?”生:“當然是有生命的,不過現在死了。”生:“好像有生命的物體都會死嘛?!辈恢挥X,全班開始討論起“死亡”的話題,對于所有的生命最后都會死亡,大家好像都沒有異議,但是對于“死亡”普遍感到悲傷,恐懼。有孩子突然說:“老師,我害怕自己會死。”于是,筆者決定和孩子們談談:“死了的小麻雀,死了的花草樹木最終去哪里了,你們知道嗎?”生:“會慢慢消失……”生:“我在書上看到,被微生物慢慢分解掉……”“確實,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生于大自然,最后還會通過死亡的方式回歸大自然,甚至用自己最后的肉體再次滋養大地。冬去春來,獲得營養的新生命又會誕生于大地,各種各樣的生命得以延續。人類很特別,會為死亡舉行儀式,和逝去的生命告別,沒有遺憾地說再見,將生命的美好留藏在記憶中,真正敬畏生命的終點。所以,生命的共同特征還有一個重要特征是什么?”“會死亡?!蓖ㄟ^師生談話,孩子們的表情舒緩下來,相信他們對死亡已經不再恐懼,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二、科學地解釋死亡,善用生活與自然的教育素材
死亡和出生一樣,是每個生命個體都必須經歷的。但是“死亡”畢竟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所以大家都努力回避這個可怕的、令人絕望的話題。因此,教師在幫助孩子們理解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性,又不能太晦澀冰冷。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告訴孩子們,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就不能再生存在這個世界里了,不能跑,不能說話了。親朋好友的離去、動物的死亡都是直觀的教育素材。但是當遇到這類事情時,教師需要鼓勵孩子們表達出內心的感受,不能壓抑自己,不與人溝通和交流。若孩子們感受到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感,教師可以成為其傾訴的對象,幫助他們抒發宣泄。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觀察感受自然界中的生命,在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回中有所啟發和思考。教室里的花朵會死、小貓小狗會死、人也會死。死并不可怕,我們可以把想念的人或小動物銘刻在心,自己好好生活下去。教師要明確進行死亡教育并不只是把死亡的概念灌輸給孩子們,也不是談到死就戛然而止,而應該讓孩子們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著。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死亡教育也要在孩子們心靈上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讓孩子們有機會去體驗保護生命的艱辛,知道與周圍的人分享快樂和美食,懂得時間的寶貴,認識生命的珍貴。
例如,在科學課上歸納完生命的共同特征后,又有孩子想起了課前室外觀察時的情形,提出自己的建議。生:“等會兒下課,我要去把摘下來的花草撿起來放進花壇的泥土里?!鄙骸袄蠋?,我們可以為死了的小麻雀舉辦儀式嘛?”生:“對,挖個坑幫它埋了,讓它重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這時候的教室溫暖起來,死亡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再是恐怖的,而是科學的,順應自然規律的。筆者希望今后的科學課上能利用更多的機會給生命教育打“補丁”,教會孩子們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更加科學地直面與死亡有關的種種話題。
曾看過一本科學童話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講述了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生機盎然,到秋天的橙黃,最后枯萎凋零,離開枝頭而歸于大地的過程。生命教育應與繪本告訴孩子們的道理一致,教師要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引導孩子們感知死亡是那么自然,那么平靜,就像那片葉子一樣。
參考文獻:
[1]陳曉梅.小學科學課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8).
[2]王曉玲.小學高段科學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陜西教育,2018(06).
[3]李敏.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