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玭
摘要:作業是及時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工具,是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點擊當前作業繁而不精、無分層、無梯度等現狀,嘗試通過從優選內容、巧分時間、多樣呈現、評價有法四個維度創新作業設計,結合學情設計分層作業、對比作業、延伸作業等提高作業質量,從而達到高效作業的目標。
關鍵詞:四維;創新;作業設計;高效作業
一、尋找原因
為了解六年級學生對數學作業的看法和態度,筆者對全班43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以下問題:①學生對數學作業缺乏興趣,對數學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②學生對當天新知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差距較大;③相較于統一作業,學生更喜歡差別化的分層作業。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追奉前人智慧,“配套”作業信手拈來,機械地選擇與進度一致的作業。另外,教師認為作業是教學過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布置作業時抱著“寧可爛做一千,不可放過一題”的心態。另一方面,畢業班各科作業都比較多,面對繁重的作業,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家長的檢查便想方設法地抄襲。
二、探究作業
剖析原因之后,筆者打算打破作業常規,以趣為基礎、以精為根本、以活為原則、以創為追求,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使作業“舊貌”換“新顏”,從而改變現狀。筆者嘗試從內容維度、時間維度、呈現形式維度、評價維度四個維度重新設計作業。
1.優選內容
(1)一題多變
在作業設計時,要抓住典型習題的點,以點為圓心層層擴展,這樣不僅拓寬了知識面,還能使學生不受思維定勢的約束。在解決“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時,設計一題多變作業。
(2)對比作業
設計要從一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目標出發,這要求教師能夠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預習效果,結合教學重難點,然后選題、編題。比如哪些知識掌握較困難,哪些知識容易混淆,哪些知識容易出錯等等,做到心中有數再進行設計。在設計《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作業時,可增加對比作業:題1:一臺電腦原價是8000元,降低了1600元,降低了百分之幾?題2:一臺電腦原價是8000元,現價是6400元,降低了百分之幾?題3:一臺電腦現價是6400元,降低了1600元,降低了百分之幾?
(3)分層作業
每課時的作業設計要體現三個層次,第一層基本題,第二層綜合題,第三層發展題。力求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作業,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都得以發展。如在設計《圓的面積》的作業時,設計的分層作業。
第一層是已知半徑、直徑或周長求面積的題型,有效鞏固圓的面積的三種基本題;第二層是在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圓,發現直徑和長方形寬或直徑和正方形邊長的關系,第三層是讓學生探索圓與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設計由易到難,螺旋上升,讓全體學生的學習情緒始終處于良好的狀態,各有所得。
2.巧分時間
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段可以將作業分為預習作業、課堂作業、午練作業、回家作業。
預習是學生自主摸索、動腦和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學的過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用教材教”,不是簡單的學教材,而是把教材作為“引子”,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取舍與加工。因此,本區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不但鼓勵教師采用“預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同時還精心設計了導學作業A,可謂是用心良苦。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上是對當堂所學新知鞏固的最好時機。當堂的練習需要切合要點,體現重、難點,這要求教師課前多花精力精心設計。
復習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利用每天餐后15分鐘進行午練成為一項數學新行動。每天訓練三、四道題,主要內容是對當天或前一天知識的鞏固,或是對上一單元知識的復習,或是最近有難度、學生容易混淆或容易犯錯的題型進行訓練。
學生在經歷了預習作業、課堂作業和午練作業后,難免會對作業產生混淆不分的現象。因此,筆者在設計回家作業時更多的考慮一些重點明確、對比鮮明的延伸作業,這樣有助于學生將當天的新知真正內化到自身的知識庫。如“一根長1米的鐵絲,第一次用去四分之一米,第二根用去四分之一,兩次用去的相比較”此類出現錯誤頻率較高的分數練習題時,要借題發揮,設計相關練習題。
3.多樣呈現
有效實現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呈現多樣化的作業形式,無疑是推動學生對做作業產生興趣的一劑良藥。
(1)以科技為支撐
合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將難懂的作業感性化,抽象的作業具體化,并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作業呈現上應合理利用PPT、電子白板、微課等教學形式。
意識到這一點后,筆者開始精心設計作業,改變作業呈現方式,增加了多媒體動態作業、微課游戲作業、電子白板操作作業,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明顯發生了改變,有時甚至會出現“意猶未盡不愿下課”的現象,作業錯誤率逐漸降低。
(2)以便利貼為載體
利貼小巧實用,可隨時填寫并粘貼,可謂是“小而精”,并且可以每日積攢,時刻溫習。筆者在布置午練作業時,以便利貼為載體,一方面可以全班性的布置前一課錯誤率較高、貼近重難點的題目,起到復習鞏固的作業;另一方面可以給優等生或學困生單獨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起到幫困提優的作業,實現因材施教。
(3)以“一起作業”為驅動
“一起作業”是一款學習工具,便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掌握水平進行因材施“業”,同時也是一個便于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互動的作業平臺,教師輕松布置作業,學生快樂做作業,家長定期查看作業并了解學習狀況,情景交融的作業模式,讓作業更輕松!“一起作業”為個性化學習之路,差異化作業布置提供了良好的驅動器,幫助教師實現因材施“業”。下圖是筆者利用“一起作業”進行作業布置。
4.評價有法
靈活的評價方式能夠激活學生的二次求知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及時彌補所學的不足,有助于教師真正的達成教學目標。
(1)活用語言,激勵奮進
通過運用激勵性作業評語,學生和筆者的心態慢慢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了“質”的改變。一方面學生的課堂表現較之前更活躍,做作業的積極性更高,作業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加輕松和愉悅,筆者不再一味的指責和苛求學生.允許學生犯錯,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2)巧借符號,助力成長
自從開始使用特殊符號進行批注,學生對此類錯誤的記憶明顯加深,錯誤率也下降不少,另外這樣批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重難點的方向把握更明確。這無疑是對多符號批注的肯定,筆者也受益匪淺,它減少了文字批注或當面評析的時間,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作業設計上。
三、淺談收獲
通過從四個維度人手進行作業設計一段時間以來,教師和學生在作業的認識、對待作業的態度和實際操作上都有了較大的改變。
作業改革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拿來主義思想,教師開始更積極地研究教材、研究教輔資料、研究學生,更認真準備預習作業、課堂作業、午練作業及分層式回家作業。作業告別了以往的形式單一、內容死板,把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可行性融為一體,讓學生以極高的興趣參與到整個學前、課堂、教后的教學活動中,讓作業的積極功效充分發揮,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做作業“胡拼亂湊”,同時也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長此以往,形成一個“師生互促,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華應龍,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宋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初探[J],考試周刊,2011(33).
[3]薛金星,小學教材全解六年級數學(上)[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萬碗林,小學數學開放式作業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數序版,2005(05).
[5]陳華,創趣創味,創實創效一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