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針對農林類本科院校工科專業課程體系對培養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探索建立模塊化課程、產教融合、提高教師素養等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創新型人才[1]的培養強調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應該與企業發展進行深度融合,使畢業生能夠具備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能力。根據相關產業的生產需求建立專業,根據對應崗位的實際需求培養人才,根據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標準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從而為我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積極的力量。本文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如何建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建立模塊化課程教學體系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大學工科非電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專業性強,且公式多,電路多,分析計算難等特點。農林類大學學生工科基礎較差,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抽象,枯燥,教學效果差,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進行模塊化[2]嘗試,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加規范和多元的技術知識。在此基礎上,將進行教學內容的提煉以行業標準為依據,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平臺,利用以工作過程為基礎的項目化教學模式,保證專業素養模塊和基本素養模塊健全建立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具備滿足今后工作崗位不斷變化需求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最終為我國代化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創新型人才。
二、建立產教融合新模式
第一,結合院校與課程的實際情況以及行業發展要求對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改革,使產教融合的新興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得到進一步融合和深入發展。企業與學校在充分融合下對新型人才進行共同培養,就是將深度融合行業發展理念與教學理念為目標,開展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育人模式,將傳統“單主體”育人模式轉變成“雙主體”育人模式[3],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實踐和理論知識,使學生具有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經歷和體驗,從而具備能夠滿足未來崗位需求的能力。
第二,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這一教育理念中,創新是一個具有明顯動態性的變化過程,新型人才只有在不斷滿足社會變化發展需求的環境下,才能對新經濟和新技術更加適應。因此應該將課程與現代化科學技術、工業一體化、互聯網+等新興產物進行有效結合,在此基礎上,結合行業特點以及產業特點,預測并判斷未來社會對人才規格需求具有的變化。這樣才能對課程的結構布局進行及時調整,使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內容得到不斷優化,對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創建,最終有效滿足產業良性互動的需求。
第三,在《電工電子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對實踐動手感興趣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獲得競賽優異成績的學生推薦到相關企業參與生產研發工作。對參與企業研發工作的學生定期回訪,理清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產所需的實踐知識的差距,在課程教學中予以改良,從而實現產教融合的有機結合。
三、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素養
第一,結合各項實際情況,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使師資力量得到不斷優化。《電工電子技術》授課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資格之外,最好還能具有從事電氣行業的職業資格,也就是說,《電工電子技術》授課教師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還能夠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從而使產學研互相滲透、有效銜接的目標妥善實現。
第二,通過外部招聘和內部培養的方式,對校外師資力量進行充分利用。充分了解各授課老師和兼職老師的實際能力,以此為依據,對教師能參與的工作崗位進行合理分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養教師的機制。聘請相關企業優秀技術骨干在學校擔任教育工作,通過內部培訓,使課程兼職教師具有的專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第三,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建立新型人才教師認證制度,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政策偏向,吸引更多的優秀的專業教師投入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和研究工作中[4]。
本文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子,展開了系統性分析和深入研究,明確了工科課程體系想要具備滿足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發展的相關需求,須將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結合其中,對產業融合與學科交叉的培養目標給予重視,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素養。這樣才能使各地方區域發展專業建設的高度協調,使學校為地方服務的辦學理念得到充分彰顯。
參考文獻:
[1]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01):39-44.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
[3] 向文波.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探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19-21.
[4]周海濤,喬剛,廖苑伶,等.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9(391):9-17.
作者簡介:
吳作勛(1977-),男,漢,福建省三明市;碩士研究生,電工電子技術、電機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