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美凈
摘 要:基于對“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構建的研究,首先,闡述“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共同體具有在線性特點與共享性特點。然后,分析“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作用。最后,為在“互聯網+”時代下,更好完成教師共同體構建,給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學生
教師共同體實際上是從實踐共同體發展而來的,通過學校推動方式,或者教師自發組織方式,在教師相同的目標以及興趣基礎之上,開展的合作對話以及分享性活動,主要目的就是促進教師更好發展,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為后續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教師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會對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中,將構建教師共同體作為重點與關鍵,為我國教育事業更好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本文將針對“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共同體構建相應內容進行闡述。
一、“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共同體特點
對于“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共同體特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與分析:(1)在線性特點。“互聯網+”時代為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提供更多便利與保障,傳統教師在研討過程中,需要遭受舟車勞頓之苦,通過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的展開,教師可以直接對問題進行探討,而且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與影響。通過對在線平臺的應用,促使每一位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實時性得到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具有在線性特點。教師共同體結合交流范圍,對在線平臺進行合理選擇。可以選擇專業、官方的交流平臺,同時也可以選擇民間平臺,官方交流平臺,比如,SPOC教學平臺;民間交流平臺,比如,微信群等[1]。在溝通交流期間,可以使用一個平臺或者多個平臺。在線性為教師之間的溝通提供保障,這樣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進行有效處理,及時給出有效解決方案。(2)共享性特點。“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還具備共享性特點,該共享性主要體現在不同方面中,比如,教學理念、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方法等。教師通過共享性活動的展開,可以更好完成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成員的更好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作用
“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不同方面中,比如,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的展開,可以為教師專業更好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教學理念與教學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促使教師綜合素質可以得到提升。教師共同體建設能夠為教師提供精神依托,將教師的教學壓力以及科研壓力在最大程度上緩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成員的幸福指數可以得到提升,同時增強教師的職業自豪感。教師成員之間可以彼此學習,彼此激勵,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的展開,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保障。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發展,會對學生學習以及人才的培養產生直接影響。基于此,將教師共同體的優勢發揮出來,為學生未來更好發展打下基礎。
三、“互聯網+”時代教師共同體建設措施
在“互聯網+”時代發展中,為更好完成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一)在如今的教師共同體建設工作開展中,要在教學改革實踐基礎上進行,將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更好解決,能夠不局限于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學校中[2]。比如,在跨校修讀學分實例的學校中,不同方面的工作人員構成教學共同體,比如,建客方、用課方等。在線平臺中,包括教學平臺、微信群組以及QQ群組等。在線下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實現進一步交流溝通,比如,電話溝通方式以及代表見面方式等。雙方在正式開課之前,能夠對學生實際需求情況進行分析與了解,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教學研究的共同參與以及課程共同講授等。在資源建設工作開展中,要及時做好課程教學設計研討工作,及時對教學反思進行探討,使得教改項目能夠更好完成,并撰寫教改論文。在課程傳授中,可以通過分工合作方式,更好完成在線答疑活動、在線測試活動以及在線討論活動等。
(二)通過對教師共同體作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師共同體具有顯性功能與隱形功能。顯性功能通常情況下主要是指,系統參與者籌劃并察覺的客觀結果,功能的實現有目的、有計劃。或者可以將其理解為,客觀結果與主觀愿望相同的功能[3]。隱形功能主要是指,并沒有進行事先籌劃,并未被察覺到的客觀結果,通俗講就是未經實現籌劃從而產生的功能,或者是主觀愿望之外的功能。在教師共同體的評價中,可以將顯性功能影響指數與隱形功能影響指數進行有機結合,對教師作出全方位評價,比如,教研成果、教學成果、教學技能等。通過評價老師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時進行調整,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共同體構建工作的展開,可以為教師專業更好發展提供保障,提升教師素養,為學生學習以及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打下基礎。基于此,要對“互聯網+”時代優勢進行合理應用,從而將教師共同體優勢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王勇,徐利.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地區體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綜合功效和發展路徑研究[J].運動精品,2020,39(01):24+26.
[2]李兆義.“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結構及培養路徑[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2):97-103.
[3]顏文明.“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