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利
摘要:現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許多投融資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豐富投融資渠道,擴大投融資主體范圍,推動投融資市場多元化發展,降低政府債務風險。本文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投融資問題及處理措施展開分析,以期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投融資;處理措施
新型城鎮化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為了將這一潛在能力轉化成實際動力,需要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建設資金的支持,近幾年我國推行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強調“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2019年我鎮城鎮化概率達到60.60%,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對于資金的需求將不斷加大。怎樣破解投融資問題,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投入量大、持續周期長
基于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層面進行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著社會性、公益性特點,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投入量大,持續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并不愿涉入。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加強持續性資金支持力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新型城鎮化資金供給面臨挑戰。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增加一名城鎮人口,需要投入超過10萬城鎮固定資產[1]。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投融資問題
1.資金對財政依存度大
出現“土地財政”的根本原因是早些年地方政府十分依賴以出讓土地的方式取得財政收入。土地財政在促進城鎮化建設期間,也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土地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把出讓土地當作政府資金的主要來源,不僅使城鎮化建設融資形式陷入風險,還進一步加大了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對財政的依存度[2]。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政府資金的投入,然而,政府財政無法對其提供可持續性的資金支撐,土地屬于稀缺資源,可以用作交易的國有建設用地更是十分有限,從長遠角度看,“土地財政”最終會面臨枯竭的現象,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面臨供應鏈斷裂的風險。
2.投融資主體比較單一
在以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中,投融資主體十分單一與固定,投融資整體總量不足,這也成為制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當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困境。在現階段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很難發現國際型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個人投資等多種投融資方式,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主體比較單一,地方政府與地方企業是參與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投融資主體[3]。歸根結底是缺乏科學、完善的高層制度設計,以至于國際資本與民間資本無法投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
3.投融資模式過于陳舊
現階段,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依然沿用過去傳統的投融資模式,未能引用新觀念、新方法、新形式,導致投融資模式十分單一、陳舊,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需求,成為阻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主要依托于傳統的政府投融資模式,對于政府性財政資金投入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4.融資平臺存在風險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主要針對各級地方政府、其他部分或中心以投融資為主要目的,利用劃撥出讓土地、股權轉讓等方式,形成的資產與現金流量都可達到投融資的標準,擁有獨立法人資質的經濟實體。現階段,我國先后推行4萬億元經濟帶動計劃,地方政府為化解配套資金難題,加強各類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建設。這對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狀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但是也使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陷入風險中。因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的不完善,促使隱性債務風險進一步增加。根據相關數據研究表明,現階段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超過80%以上的負債都來自銀行貸款,這些以土地、房產、股權作為資產的投融資平臺,其資產變現能力較弱[4]。在融資期間主要依托于政府財政為其做擔保,經濟容易出現持續低位發展態勢,弱化了土地財政,增加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償還風險,如處理不當,會使其轉變成財政風險,因此需要加以控制。
5.城鎮化融資理念狹窄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多數建設者認為城鎮化主要以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開發硬件建設為主,把城鎮化建設片面理解成征地拆遷、修路賣地、房地產開發,導致城鎮化融資理念狹窄,缺少適當的專項金融產品支持,投融資路徑不暢通。在城鎮化不斷推進中,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產業研發、產業發展等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持,然而狹窄的城鎮化融資理念,勢必會帶來資本不順暢,導致城鎮化建設無法得到資本的有效支持。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處理措施
1.政策創新 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為解決資金問題,應首要解決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機制體系問題,健全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機制,吸引民間資本通過直接或間接參與方式,投入到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融資活動[5]。現階段,將民間資本引用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金缺口,另外,鑒于民間資本有獨立承受投融資風險、產權清晰的優勢作用,以政府為參與主體的投融資形式,放寬準入條件,完善監管機制,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引用市場競爭機制,發揮“鯰魚效應”,可極大地改善和提高資金的應用效率。
2.平臺創新 拓寬投資融資渠道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投資,只有拓寬投融資渠道,使中長期資金供應保持平穩,才能有效激活實際投資需求,推動新型城鎮經濟的長效發展。這要求政府在完善法規和健全地方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和評級制度,允許政府積極開發地方政府債券,市政債券作為發展完善的融資形式,有助于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市場化發展,使政府角色更加理性化。地方政府通過推行市政債券,完善相關法律機制,利用規范證券推行主體,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從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進行先行先試,總結經驗,逐步擴大推廣范圍。
3.機制創新 建立財政穩增長機制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需要建立中央與地方財力和事權相互配合的機制,自分稅制改革后,使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形成財力上收、事權下移的形式。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需要對中央與地方財力、事權的內在關系重新劃分。地方公共服務建設的支出全由地方政府負責,針對跨區域公共服務,中央政府利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通過此種方式,達到充實地方財政收入的目的。
4.金融創新 發揮金融建設作用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穩定發展,需要重視對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機制,最大程度地發揮金融建設作用。這需要確立農地確權交易中心,利用農地確權流動,積極調動勞動、資本、土地三大基本生產要素,使土地成為刺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6]。通過構建完善的投融資風險分擔機制,要求政府和企業、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中共同承擔風險,徹底激活民營資本投資公共事業的熱情與活力。
結束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需要認識到城鎮化建設具有資金投入量大、持續周期長等特點,從而高度重視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化解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資金投入不足的難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吳娟.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8,40(08):49-53.
[2]董晗.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經貿,2018(16):111-112.
[3]仉建軍.新鄉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模式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01):17-18.
[4]曹夢瑤,譚雅妃.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資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8,594(04):38.
[5]曾繁榮,王志鍇,方玉.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融資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9(03):150-154.
[6]李剛.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融資困境及破解之路[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