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英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边@句話對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者來說,至今仍有指導意義。那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為班主任,我們應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教育“農人”呢?筆者現結合平時的教育實踐在此談幾點看法。
一、允許“雜苗”的存在,給“雜苗”營造寬容的成長環境
農民種田,稻田里的禾苗有的長勢喜人,有的差強人意。面對這種情況,農民會怎么辦?他們會很著急嗎?其實,農民一般是不會著急的,因為經驗告訴他們:只要把這些長勢差強人意的雜苗周圍的雜草除掉,這些雜苗就會同其它稻苗一樣茁壯成長的。同樣的道理,教師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清除影響他們成長的“雜草”,寬容學生出現的錯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成長。
案例:筆者班有個小女孩珊,她上課從不聽講,作業也從不完成。但她卻很喜歡筆者,每天都會畫一幅畫送給筆者。筆者問她:“能不能改掉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完成作業的壞習慣,把這當作禮物送給我?”她認真地點了點頭。但第二天,她依舊如故——上課不聽,作業不做。而筆者并沒有批評她、指責她,而是告訴她“我很喜歡她的畫,如果每天能在畫上寫上自己今天表現最好的方面,那就更好了”。第二天,她真的在送筆者的畫上寫上了自己的進步之處——作業做完了。筆者看到后,欣喜若狂,馬上擁抱了她,肯定了她的做法?;氐睫k公室,筆者也迫不及待地畫了幅畫送給她,并寫上了表揚她的話。就這樣,珊的小毛病也慢慢地在你來我往的書畫互贈中改掉了,學習成績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彼?,我們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從學生的“心”出發,和學生 “心心相印”,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我們要做學生的朋友導師,給予學生寬容的成長空間,而不是只做一個評論家,對學生的錯誤指指點點,并肆意批評。只有這樣,這些“雜苗”們才能發自內心地接納我們,從而在我們的幫助下改掉陋習。
二、像“農人”那樣善待“雜苗”,賞識“雜苗”
稻田里長出了差強人意的“雜苗”,農民們是不會對其不管不問的,他們會認真查找原因,然后想方設法地為其除蟲、灌溉、施肥等等,直到這些“雜苗”脫胎換骨跟上其它禾苗的長勢,他們才會安下心來。同樣的道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只要班上的那些所謂的“雜苗”的成長還有一絲希望,我們就要像農民們那樣去全力以赴地賞識他、激勵他,以促進他們的成長。
案例:鋒(化名)是筆者曾經帶過的一個班級的后進生,記得有一次,鋒的數學考試成績不甚理想。評講完試卷后,筆者按照以前的慣例,要求學生把試卷帶回家給家長看,并要求家長看完后在試卷上簽名。當檢查到鋒的試卷時,筆者一眼就看出,試卷上那稚嫩的筆跡根本就不是家長的。于是,筆者利用托管時間找他談心,鋒見筆者識穿了他的“鬼把戲”,羞愧地低下了頭。當晚,鋒就把他的試卷給家長簽了名。看到鋒終于開始“說話算數”了,于是,筆者又找到他,肯定了他的行為,并讓他負責管理班級的窗簾。鋒先是吃驚,隨后就滿口答應了。鋒對工作很負責,自從當上“窗簾官”之后,他整個人的狀態也比以前精神了很多,盡管他的學習成績還是進步慢……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每一個兒童都想使自己成為班上的優秀學生,以便獲得同學、教師和家長的信任和尊重。作為班主任,我們更應該善待班上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生,給予他們最大的信任,發掘他們各自的閃光點,賞識他們,并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這些所謂的“雜苗”,才能不斷地汲取教師補給的營養,并茁壯成長,久而久之,也定能和其他的“禾苗”并駕齊驅。
三、像“農人”那樣精心呵護、耐心等待“雜苗”的成長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鼻趧诙旨儤愕霓r民們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們在管理稻田的過程中,不會對田里的任何一株禾苗置之不理。如果他們發現哪塊稻田里的禾苗長勢差勁,他們就會積極地反思自我,如:是不是因為沒有及時除草?還是因為田中所灌溉的水量不夠?抑或是因為在施肥的過程中,施得不夠均勻等等。然后他們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直到雜苗的長勢符合他們心中的預期為止。其實,農民的這套方法極具借鑒意義。在教育學生方面,我們也要時刻反思自我的方法是否正確,例如,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沒有急于求成、操之過急,等等。
案例:筆者班的小B,上課不專心,在課堂上愛捉弄同學,影響同學聽課。科任老師批評他的時候,他不僅會頂撞,甚至還在課堂上大吵大鬧。筆者找到他,問他是什么原因?他的回答讓筆者大吃一驚,他說:“我學習基礎差,上課什么都聽不懂,所以一上課我就覺得無聊,自己一個人玩又很悶,就想找旁邊的同學一起玩?!痹瓉磉@就是事情的真相。他說的話句句發自內心,筆者肯定了他坦誠的態度,并和他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每天的課余時間,筆者幫他補一補以前的知識;他在課堂上能聽懂本節課的知識就聽,聽不懂的時候,就復習筆者在課間給他補的知識。也許他看出了筆者是真心想幫助他。第二天,他就找來了前幾個學期的書本……從那以后,他真的變了,上課不再左顧右盼,而是專心致志、認真學習。于是,筆者又和其他科任老師溝通好,幫他輔導。終于,他的學習興趣大幅提高,學習成績都進步了不少。
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但在現實中,我們不少教師對待“優質稻苗”和“劣質雜苗”總是厚此薄彼。這顯然是與教師的職業道德相違悖的。其實對于“雜苗”,班主任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我們要了解這些學生成為“雜苗”的原因,并對癥下藥,精心呵護這些“雜苗”,不僅如此,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的成長。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對學生的學習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泵總€學生其實都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應該用愛心、耐心和寬容之心陪伴學生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教育“農人”,同時,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