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汶 王馳
摘 要:十九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開始致力于顏色對人類行為影響的研究,色彩心理學逐漸應運而生。人們通過顏色來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并且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實踐,顏色對人影響的復雜性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其效果更是千變萬化,對色彩心理學的深入探究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通過顏色來解決心理或生理上的問題,精準的顏色應用亦可有效地提升產品的大眾效應,讓我們的生活真正因色彩更美好。
關鍵詞:色彩感知;色彩心理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J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1-00-03
色彩作為視覺傳達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最先給予受眾心理學和生理學上的認知反應;目前色彩的研究范圍已經不再局限于藝術設計和色彩市場營銷,色彩對于人類生理及心理的影響作用機制等方面均被囊括其中。色彩心理學旨在分析和展示各種色調的屬性及其在有效機制下的生理現象;雖然人類自身的個體差異導致色彩對人類影響的千變萬化,但是對色彩正確的分析和展示可以極大程度的減少色彩使用不當給人們帶來的困擾。
一、色彩及感知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從西班牙尼爾加洞穴壁畫到其他古文明遺址中,均能夠發現人類在很久以前就開始靈活運用色彩了;公元前50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便開始對顏色進行系統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萊昂納多·達·芬奇更是在其著作中詳述了色彩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效果;1666年牛頓通過三棱鏡發現了光譜并印證了一點:物體通過反射與吸收輻射來呈現顏色。人們認識到色彩并非物體本身所擁有以及光與色彩的互為因果關系。三原色說、色相環、色立體等的相繼發現,均為色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研究表明確定色彩的三要素分別是色相、明度和飽和度。色彩的第一特征即為色相,是區別不同顏色的最高準繩;自然界中的色相是無限豐富的,如橙紅、灰紫、黃綠等。明度則是人的眼睛對光源和物體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知,主要由光線的強弱決定大小,顏色各異則明度各異。純度又叫飽和度,即色彩的鮮艷程度;顏色的純度隨著混合次數的增加而降低,反之則越高。將色彩三屬性置于三維立體空間內以立體狀呈現即為色立體,我們可以通過色立體直觀了解色彩的分類、對比、調和的規律信息。這種有秩序的顏色排列可以豐富人類的色彩詞匯,開拓新的色彩思路。
(二)色彩的感知系統
科學家研究發現視錐細胞具有辨別顏色的能力,并且顏色主要是不同波長的光線作用于視網膜后在人腦引起的主觀印象。大多數人能夠在光譜上分辨出七原色,因為不同波長光線對應于不同的顏色,所以可見光譜范圍內只要3-5nm長度的增減,視覺系統既能分辨成不同的顏色,并且其數量高達150種之多。通過對視錐細胞的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了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藍色、綠色及紅色敏感(可能存在對橙色敏感的第四種光受體),并且發現了視錐細胞對色彩三元素的感知特征,為色彩心理學的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個堅固的理論支持。
二、色彩心理學的研究歷程及應用
(一)研究歷程
色彩在我們生活里無處不在,作為信息的載體之一,往往第一時間被人們的眼睛獲取。十九世紀初,德國詩人歌德著手研究顏色對人類情感影響,并與1810發表了精神性的色彩這一理論,可謂是現代色彩心理學的基礎;1839年,法國科學家歐仁·謝弗勒爾撰寫《色彩的對比與和諧法則》舉例說明了顏色的互補關系;[2]色彩心理學由尼古拉斯·金·達莎比亞正式提出,而人類對其的系統研究則在近些年才真正開始。
在色彩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一般以兩種方式來進行研究:一種是從單一顏色的角度出發,在不同的情境下觀察受眾的心理認知及情緒變化,從而做出歸納和總結;二是從目的出發,即針對某一特定的事件或情境,觀察不同的顏色對受眾的影響,從而確定適合該事件或情境的最佳配色;目前研究方法多以這兩種方式為雛形逐漸延展開來的,如從受眾的年齡、膚色、性別、文化背景等方面分別進行研究。
十九世紀時期,德國生理學家赫林首次提出“心理學原色”理論,并指明影響人的感覺、情緒和思想的原色有青與黃、紅與黃、黑與白。[3]1954年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視覺形象心理學》一書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視覺藝術,并將色彩心理研究納入了視覺知覺心理研究的科學系統中,分別從色彩的各個方面及心理學影響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探討。[4]1966年小林重順教授創辦了專業致力于色彩心理學研究的色彩與設計研究所;從色彩心理學和商品心理學的角度挖掘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市場開發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研究成果已經被廣泛運用。[5]德國最新的勞爾色卡設計系統(RAL)一經面世,就立即被大家廣為使用,德國色彩藝術家阿克塞爾維恩教授和約阿尼納·維恩·洛斯奇還聯合出版了《健康的色彩——從未披露的治愈系色彩心理》一書,書中借助RAL顏色平臺,把色彩與日常生活中能夠引起人們心理反應或產生感應相關聯的要因做了梳理,如色彩價值形成的維度、色彩與人的各種感覺、色彩與外界信息等,再結合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通過梳理總結來指導我們更好的使用色彩。[6]色彩通過視覺刺激人腦,引起人的思想、情緒、行為等一系列變化,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的不同的也會影響大腦對顏色的解讀,例如,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歡快,在許多節日和重大活動的場合,多采用紅色進行裝點,而在西方紅色代表著血腥和殺戮,所以西方人婚禮時棄用紅色而選擇純潔的白色。
(二)色彩心理學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作為表達情感的最佳視覺語言時不僅僅具有傳遞信息的作用,也具有潛在的導向作用。二十世紀初,世界經濟逐漸復蘇,商品的供應日趨豐富,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已經不再局限于功能性,于是商人們便開始尋覓通過對色彩的探索而來的商機,這也是早期色彩心理學應用的初衷。美國商人約翰·赫茲,為了減少交通事故,在當時黑色汽車為主的情況下,創建了黃色出租汽車公司。上世紀五十年代,七喜給汽水包裝增添了15%的黃色(汽水本身沒變化),消費者感覺更好喝了,因為感覺檸檬味更濃了。曾有研究報告顯示購物過程中,92%的消費者認為顏色是他們決定購買的重要因素,84%的消費者認為顏色是他們決定購買的首要因素。因為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里,人們就可以辨別一種顏色,但辨認字體卻要花費很長時間,所以任何一款新產品的顏色設計都會鑒于主導性品牌的顏色設定而定,讓消費者可以一下子就辨別出來。如可口可樂的紅色,愛馬仕的橙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繪畫、平面設計、建筑、雕塑、室內裝修等多個藝術設計領域也發展起來。早期印象派畫家便開始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變幻,波普藝術的到來一改人們以往的審美觀念,給現當代藝術注入了新的元素。無論是產品的設計還是包裝的全新設計都是層出不窮,如眾所周知的蘋果公司1998年首次推出了iMac電腦,完全顛覆了計算機世界里單調的黑白色設計,隨后競爭對手很快爭相效仿,可如今,蘋果公司為了再次突顯自己的地位,只推出白色或金屬色的電腦,以展現自己產品的品味。吉百利公司在考量了各地區的文化差異及人們對紫色的感知情況,更改了產品的顏色;本田公司在印度推出了一款熱銷的彩色摩托車,而這種熱銷卻源于原先黑色產品的滯銷,本田公司作出了及時的改進才扭轉了市場局面。歐尚和家樂福這兩家大型連鎖超市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超市外面均使用了飽和的紅色來布置,而超市里面則用冷色來裝飾。近年來房地產也迅猛發展,人們對室內裝修的要求也日趨增加。設計師往往會根據色彩心理學中的色彩搭配原理來設計出即讓甲方滿意又美觀的方案。眾所周知,法國巴黎的國際流行色協會每年的流行色預測是全球服裝設計的風向標。[7]
(三)色彩心理學在醫學上的應用
在十九世紀末,丹麥人N·R·芬森創建了色彩研究所治療一種結核病,這種色彩療法還為他贏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現代色彩療法的創始人為丁夏·伽迪阿里醫生認為人的機體就像一個活的棱鏡,在將光線分解成基本成分的同時,又從中汲取能量以確保機體的平衡,基于這一理論各國的醫生都開始讓顏色發揮其作用,如用紅橙色燈光來減少妊娠紋和手術刀口痕跡等等。又如安定藥(奧沙西泮),不僅考慮了藥片的大小和尺寸,還考慮了顏色對于病人所起的效果,最終選擇了可以緩解焦慮感的綠色而非刺激性的紅色或橙色。臨床實驗表明,在神經官能癥即精神病患者身上,色彩的影響會變得更加嚴重。如紅色會引發諸如脈搏加快、血壓增高,皮膚電反應增強,眨眼次數增多,呼吸頻率加快,腦電圖阿爾法波減少等現象。歐美國家已經開始利用色彩療法來治療抑郁癥這一最近發病率較高的精神類疾病,并取得較好的療效。[8]
三、色彩心理學研究及應用的展望
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予色彩心理學的研究應用更強大的技術支持。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即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又符合大眾的心理特點,使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歡。色彩心理學正不斷地在各領域發揮它獨特的作用,其導向性和社會意義將會是今后探索重點之一。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色彩心理學與其他各學科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色彩心理學的發展不僅離不開學者在學術上的探索和研究,也離不開業界積極的嘗試和創新,勇于創新和大膽實踐是探索色彩心理學最有效的途徑,在未來的日子里,色彩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必將促進人類進入一個真正因色彩而美好的時代。
參考文獻:
[1]Michael Hurley.The psychology of color.[J].STARTEGIC INSIGHTS.2017.9.
[2]張繼渝.設計色彩(第二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小林重順.色彩心理探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5][德]阿克塞爾·維恩,約阿尼納·維恩·洛斯奇.健康的色彩——從未披露的治愈系色彩心理[M].李曦,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6]楊浩.近50年來色彩學研究的主要方向[J].包裝世界,2009.
[7]劉曉曼.色彩心理學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
[8][日]原田玲仁.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M].郭勇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