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婕



【摘要】多聲部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農村學生音樂基礎較為薄弱和農村地區學校音樂設備相對落后,多聲部合唱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從鄉村學校的立場出發,結合自己在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的實踐和經驗,在文本中探討了如何巧用“五法”提高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實效性
合唱多聲部教學是音樂課程的重要部分,也是音樂素質改革的必然要求之一,其能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的音樂素質要求在不斷提升,這體現在蘇教版音樂課程的不斷改版。小學音樂合唱多聲部教學在蘇教版三年級之后的課本中就有所體現。
作為鄉村學校的一名小學音樂教師,筆者在教授合唱多聲部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和問題。例如,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多聲部的掌控能力不夠。雖然學生進行了分聲部訓練,但是合成的效果比較差,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尤其和城區的學校相比,差距較為明顯。誠然,這些問題和瓶頸的存在也是有客觀原因的,如農村學生學習音樂的條件相對滯后。如何在實踐教學中提高農村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實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巧用以下“五法”。
一、情感法:以情感人
多聲部合唱作為合唱的一種形式,以獨特的形式被人們接受,體現的是不同聲部之間通過合作所展現的一種和諧的藝術美。但是,情感是音樂的基本屬性,如果沒有情感的烘托,音樂是沒有生命力和張力的,對于多聲部合唱也是如此。由于年齡關系和閱歷關系,小學生對樂曲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對樂曲背后的情感理解自然也不透徹。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不同聲部的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樂曲的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情感的引導,讓學生達到情感和聲音的統一、和諧。不同聲部在同一個樂曲中所展現的內涵和思想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對于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章節,都要進行深刻的理解,翻閱相關資料并梳理情感特征,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對不同聲部學生的分工合作進行精準的把握,讓他們領會自己的情感表達,從而在合唱表現中更好地展現聲音的特色。
二、場景法:用景代入
場景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具有代表色彩的情境設置,搭建不同的場景,進行合唱訓練。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創設相應的情境,能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生動形象的符號、營造和諧的氛圍等,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不同章節音樂的理解,同時融入歌曲情境,提高其對不同聲部之間所表達的情緒的理解。
【案例】《踏雪尋梅》(四年級音樂)
《踏雪尋梅》是一首短小精練、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描繪了雪后天晴作者騎著毛驢伴隨叮當作響的鈴聲,悠然自得地經過白雪覆蓋的小橋,去尋找怒放的蠟梅時的愉快心情。歌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洋溢著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氣氛。歌曲中運用了漸強與漸弱、連音與斷音等多種對比手法,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領悟和感受歌曲的意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適當的速度、力度來表現作品,激發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課本譜例如圖1所示。
師生共同創作的歌譜,如圖2所示。
通過合作,師生完成一次簡單、高效的創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升了思維的創造力,并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
三、趣味法:添趣生樂
對農村小學音樂教師而言,多聲部合唱教學的難點在于小學生對多聲部合唱的理解不夠,覺得多聲部枯燥乏味,學的時候也沒有動力。所以,小學音樂教師應想方設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要想增強多聲部合唱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愛好,采取一些靈活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的運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不同聲部采取不同的肢體語言進行區分,編排活潑有趣的手勢和動作,這樣就能更形象生動地展現樂感和層次感。再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耳熟能詳的兒歌來幫助學生尋找聲部之間合作的感覺。這樣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促使他們在感興趣的樂曲學習中進行多聲部的“二度創作”。
【案例1】《小星星》卡農二部輪唱游戲(見圖3)
【案例2】歌謠《小白兔》節奏練習(見圖4)
四、器樂法:借器化形
音樂道具的借用是提高多聲部合唱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二音準是多聲部教學中最難的問題。通過不同器樂的教學,教師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到屬于自己聲部的音高。同時,在多聲部混合時,學生借助不同的樂器也能區分聲部的特征。
但是在農村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的實踐中,還存在這樣的問題:農村小學音樂道具和樂器設備的相對不足和落后,給教學過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所以,提升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效率的舉措之一就是通過器樂(口琴、豎笛等)和人聲,或器樂和器樂之間的聲部合作,把演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代入演唱中,讓學生加強合唱音準并且體驗和諧之美。以四年級口琴合奏曲《鈴兒響叮當》為例(見圖5),生生之間可以先體驗雙聲部合奏,再體驗雙聲部合唱。
五、理論法:說理尋路
必要的樂理知識和合唱理論是開展多聲部合唱教學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論學習是比較枯燥和乏味的。但如果缺少學生對理論的準確理解,學習就像是無根之木,必然不會透徹深刻。
蘇教版三年級以上小學音樂教材中就涉及一些多聲部合唱的理論知識,所以理論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不通過理論的闡述,而是通過生動的表演排練和演繹來詮釋給他們。對于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教師可以一邊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一邊通過理論的趣味性闡述,來達到多聲部理論教學的目的。有了理論基礎,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多聲部合唱。此外,理論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教師要合理運用和拓展課本教材,對教材內的既定內容進行創造性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的過程中,既不感到枯燥,又能夠深刻準確地掌握,從而更好地進行多聲部合唱的演繹。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農村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任重道遠。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一邊摸索一邊提高。本文提到的“五法”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期待此文給廣大同行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從而切實提升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顧秋.對小學低段多聲部教學的幾點思考[J].音樂時空,2014(13):184.
方秀娟.低年級多聲部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2(07):37-39.
侯海燕.小學音樂低年級多聲部教學[J].新課程·小學, 2019, (03):75.
杜淑一.小學低年級班級合唱教學探究[J].北方音樂,2019,39(18):214+219.
陳翠英.關于多聲部聽覺訓練教學法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19(07):54-55.
易文靜.小學課堂合唱教學的創新模式與方法探析[J].黃河之聲,2019(04):120.
龍路瑤.小學歌唱教學中多聲部音樂聽唱能力培養[D].黃岡:黃岡師范學院,2017.
張宏敏.加強和聲訓練提升音樂素養——以小學低段多聲部合唱教學為例[J].人文之友,2018,010(18):193.
金麗霞. 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179-180.
呂函函.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07):05-206.
徐曉娟.農村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策略[J].音樂時空,2014(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