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泓
摘 要:和一般的理論教育不同,美育的感染力是十分強,因此將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中,以美引善,從而實現學生們在美的享受過程中接收潛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此,本文結合當前的新媒體大環境,針對藝術類大學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實施展開詳細的研究和探討,以期能夠發揮美育的作用,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類大學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02
審美是人們獨有的一種人生態度,其內在含義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去追求人生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自身境界。而道德價值觀則是人們對于道德層面的審美追求,強調個體和精神的相結合。在大學生中開展“以美育德”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新途徑,人們在追求美、享受美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打破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強制性,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效果。
一、“以美育德”的內涵
藝術類大學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構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德育主體、德育客體和教育實施。
所謂德育主體就是指按照現階段的實際需求對受教育者的行為主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素養培育,包括從事道德教育的人員以及相關機構,具體來說德育主體應該包括政府、學校組織、社會團體、家庭等,本文所研究的德育主體是以學校為主體,包括學校和德育老師。德育客體就是指對所傳授的德育內容進行接受的人,人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都需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都需要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所以每個人都是道德教育的客體[1]。推廣來說,德育主體和客體接觸的物質力量也屬于德育課題的范圍所在,在傳授別人德育知識前教育者需要先接受相關的德育教育,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客體主要是學生。教育實施階段是最關鍵的一段,在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中德育的客體和主體兩者相互協調,完成以美育德。具體包括六個過程,第一個是德育的主體和客體對美的認識和追求。第二階段是構建以德育為主體的教育環境例如事跡分享、情景假設等。第三個過程是指德育的主體和客體對美的感受。第四個過程是由理性到感性的升華,其主要內容是自省。第五個過程是指德育的主體和客體在經過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升華之后將其所產生的影響落實到行動中。第六階段是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最終階段——實現德。
二、新媒體語境下藝術類大學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在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構建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他們所有的思想和行動都應該是源于對美的崇尚。具體來說,以美育德教育模式首先應該創設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為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開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客體進入對美的感悟以及體驗的階段。再次,教育主體要不斷強化感情認知引起學生客體的共鳴。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共鳴是無意識的感受而不是傳統的強制灌輸的方式,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實現行動上的尊崇上與效仿。最后,教育主體和客體要共同行動,一起完成以美育德的教育目的,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轉變主體認知
教師在開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時候首先應該對教育中美好的事物進行準確的把握,用熱情去感受生命的律動,領會和感悟自己職業當中的深刻意蘊,實現對審美領悟,為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對于藝術類學生們來說,對于美往往有著更為深刻的追求,因此在開展以美育德的教育時應該充分結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利用藝術類專業課發揮藝術教育特有的德育功能。在專業課教學時引入職業道德規范,并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引起學生們的共鳴,進而幫助學生們梳理是非觀、對錯觀念。再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采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注重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利用新媒體的方式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具有一定審美的德育教育環境[2]。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功能,為學生們搜集各種學習資源,并積極組織學生們參加各種藝術社團、社會實踐等,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同時,還要對當下社會的一些熱點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然后再由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實現雙向互動,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在這種和諧氛圍中學生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此外,教學的內容也不應該拘泥于傳統的理論,而是應當積極轉變德育主體的認識,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例如,韓國通過美學教育活動來提升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以美育德的一個成功案例。韓國每一個接受過美學教育的學生都可以畫出祖國的地圖以及自己家鄉的具體位置。我國可以借鑒韓國的這一經驗在美育活動中嵌入相應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們在享受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相關的道德教育,這種方式更能夠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引導輿論導向,統一主客體認知
傳統的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學生們認知規律的,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學生們是處于被動地位的,只能對理論知識進行被動地接受和刻板的認知,無法實現他們的創造精神也沒有自由,更不用談積極的評價和審美[3]。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將教育主體和積極評價活動相聯系的認知活動才能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轉化,從而實現兩者的平衡,這實際上也是從直觀到抽象再到實踐的過程。而直觀是最主要的前提,對此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為學生們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這是調動學生們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關鍵。一方面,要利用新媒體手段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環境復雜,有好有壞,在這種情況下要保障輿論導向的正確宣傳。在社會前進的車輪中所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學藝術都會給人們以莫大的鼓勵和美的享受,因此在開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時候應該大力宣傳表現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團結、誠實勞動、美好生活等題材的文藝作品,使其成為前時代的主旋律[4]。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監督,針對一些不良的文化產品進行嚴厲的打擊,同時還要發揮影視文學藝術等在精神文明創建中的作用,創建出一批喜聞樂見的、有感染力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人們在文化娛樂和享受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教師可以在課堂放一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目,并在觀看的過程中讓藝術類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專業完成相應的作業,例如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海報、漫畫專業的學生可以以國家文物中所包含的歷史故事畫漫畫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們了解中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們發現美、認識美、追求美的熱情,梳理正確的審美觀點,熏陶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將“愛國”“熱愛勞動”“堅守信仰”等德育觀念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完成對學生們的教化。
(三)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環境
學校、家庭、社會是學生們所接觸到的教育環境,因此在構建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時要注重實現這三方面的一體化,以此來促進以美育德模式的發展。首先,對于學校德育環境來說主要包括課堂環境,學校在開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時候可以結合校風建設、學生心理建設。例如開展攝影比賽、繪畫比賽等,并積極引導學生們參與到其中,完成認識美、營造以美育德環境、感悟美、自省、形成德的過程,最終實現以美育德[5]。其次,就家庭方面來說,除了學校外學生們接觸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它在引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要發揮榜樣的力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用美的魅力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引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就社會方面來說,可以縮小到社區,其主要功能包括宣傳、教育、服務等。社區可以通過組織舉辦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方式來提升學生們的道德水平,以美引導德育。
參考文獻:
[1]張雯.基于“以美育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3):107-109.
[2]呂林.以樂育人,以美育德——淺談初中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J].藝術評鑒,2020(03):124-125.
[3]李元博.以美化心? 以美育德——構建新時代高校美育育人思政教育新模式[J].教育觀察,2020(01):95-96+99.
[4]蔣建輝,黃向陽.以美育德:淺論高校思政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9(37):35-37.
[5]薛一村子. 踐行以美育人落實立德樹人——試析中專舞蹈教中美育教育的滲透[A]. 武漢市創讀時代出版策劃有限公司.荊楚學術(2019年8月)[C].武漢市創讀時代出版策劃有限公司:武漢創讀時代出版策劃有限公司,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