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霞,王 睿
(山東財經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當前,物流人才已經成為各大公司爭相競聘的對象,每年人才市場都需要大量的高層次物流人才;而與此同時,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雖然較好,然而還有提升的空間。如何才能進一步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其綜合業務素養,這是值得高校物流教學反思的重要問題。因此,如何結合社會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物流管理應用能力,鑄就和凸現專業特色,正是擺在物流管理教研組面前的難題。
本文將PDCA方法引入到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對物流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PDCA 方法是質量管理大師戴明(W·E·Deming)在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又稱“戴明環”。GB/T19001-2000 版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體系將PDCA 的應用領域進行了延伸,提出“PDCA 的方法適用于所有過程”[2]。由于教學項目與一般制造業特點不同,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引用PDCA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增強物流管理學生的業務技能。
PDCA 包含了四個階段,P(Plan)—縝密計劃,制定項目目標,并對目標分解,準備完成目標需要的資源、方法、方案等;D(Do)—方案執行,根據第一階段的計劃開展實施;C(Check)—評估檢查;A(Action)—總結提升,根據評估檢查的結果制定措施,及時固化好做法、好經驗,并逐步推廣;不足之處也需立刻總結,并將本循環沒能處理的問題帶入下一個PDCA循環。PDCA強調的是的“閉環、持續、提升”模式。
國內外部分學者將PDCA 方法引入到高校相關工作中,文獻[1-4]分別利用PDCA方法研究科研項目管理、大學學生開展創新項目、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及高校食堂服務質量提升等。
在高校教學的相關研究中,簡希堯,等[5]將PDCA方法引入醫院臨床教學管理,并分析其動態循環的效果;李發陵[6]闡述了使用PDCA 循環在課堂教學準備、實施教學、自我審查和改進等過程中的改進原則和基本方法;楊朝國,等[7]介紹了應用于各行業的PDCA 質量改進循環理論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中的具體應用及主要特征;周開權,等[8]依據PDCA循環原理,建議課程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循環進行。
通過上述文獻分析,目前關于PDCA在高校教學中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結合PDCA過程討論各階段教師的工作內容,幾乎沒有文章來探討學生的各階段工作內容,同時沒有對PDCA的效果進行評價,更沒有定量分析評價。
與目前社會需求相比,現階段部分院校物流管理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9]: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10];在教學組織模式上,沒有注意到基礎知識和學生興趣的平衡培養;在考核方法上,期末考試過分重要,而平時的教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檢驗;在教學效果評價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1)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物流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具有很強的時代烙印,不同階段對物流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不同。如現階段電商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物流中心職能,同時從業務管理到專業技術及設備等發生了新的變化。我校物流管理課程是2007 年的省級精品課程,已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求。
(2)教學組織模式相對單一。目前我校物流管理的教學模式主是課堂講解為主,視頻講授為輔。物流管理專業涉及領域廣,涵蓋了物流的七大功能,同時包括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等課程,不同的課程特點不同。可結合其特點采用多樣化教學,如供應鏈管理可采用案例教學法,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牛鞭效應”是如何產生的也可引入游戲模擬;而倉儲管理章節,為了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倉儲設備可采用圖片加視頻教學。在德國馬格德堡奧托·馮·古里克大學的物流專業的基礎學習階段,采用虛擬游戲、項目管理、仿真教學、網絡互動教學等模式[11,12],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相關物流知識的理解程度。
(3)考核方法需不斷完善。由于物流學科特點,應更為關注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調整好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期末試題應整理好“三基”、綜合運用和提高部分的比例,避免出現通過短期突擊則能拿到高分的情況。
(4)教師教學評價沒有落地。我校已實施由教學同行和學生雙方面對授課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但是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沒有任何激勵措施,教師幾乎不會去主動改進教學質量,甚至部分教師只會重視自己的科研項目,而忽視了對學生們的教學工作。
(1)緊跟社會需求。根據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將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教學大綱和重難點內容也不一定全都迎合當代的社會需求情況,所以也要進行及時的更新。
(2)強調能力培養。作為本科院校的物流學生,很大一部分會走上管理崗位,因此應注重訓練與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倡導快樂學習。學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課堂興趣影響了學習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重視考核作用。PDCA強調的是閉環持續提升,因此應該加強平時的考核,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短板,采取補救措施。
(5)注重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學習能力等,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教學質量主要受講授水平、學習能力和教學環境三個因素影響,而教學環境(包括教學硬件、教師評價與激勵措施等)需要從學校層面完善推薦,因此,只有老師與學生互相合作、共同配合,教學過程才能取得一個好的成果。本文應用PDCA方法,從教和學兩個角度展開研究,創建了兩層次四階段閉環循環提升模型(如圖1所示),在該模型中老師和學生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共同目標,根據4 個階段的工作安排,雙方協同工作,從而開展高效率、優質量的教學活動。

圖1 基于PDCA的兩層次四階段閉環循環提升教學模型
從教學參與主體—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來詳細解釋參與教學的過程及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并通過實例加以說明。
教師層面,基于PDCA的課堂教學模式分四個環節,即課程體系、內容、方法規劃環節、授課環節、檢查評估環節和內容鞏固及解答提升環節。下文以《運輸與配送管理》課程中的運輸合理化這一章為例,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通過小實例展示了教師四個階段主要工作內容。
第一環節,課程體系、內容、方法規劃。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制定課程體系規劃,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授課方法,并進行授課準備,為下一環節的進行打下良好基礎。特別提出的是在第一次授課前,可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的方法,充分了解“95 后”學生的價值觀及思想狀態以及他們對物流知識及技術的了解程度等。表1 根據運輸合理化章節內容,展示了課前準備階段工作內容。

表1 課前準備環節實例
第二環節,課堂講授環節。教師結合學生在預習環節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授課,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不斷的和學生進行互動,循序漸進進行講解。表2根據運輸合理化章節內容,展示了課程相關內容課授授課方式、時間安排等,具體見表2。

表2 課堂授課環節實例
第三環節,檢查評估環節。檢查評估分為隨堂檢查、期中檢查和期末檢查。隨堂檢查主要任務讓學生通過該環節是對授課內容進行總結和應用,對所學知識心境提煉升華,通過不同形式的檢查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檢查評估的形式,例如可以通過引入一個案例,讓學生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形式,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運用能力。要注重對學生檢查結果的統計分析,找出學生知識的薄弱環節,并查找原因。隨堂檢查評估環節實例展示見表3。

表3 隨堂檢查評估環節實例
第四環節,鞏固并解答提升環節。好的授課方法、教學手段要及時地總結、鞏固和提高,盡可能作為標準化進行推廣;根據評估環節發現授課方法的問題,要及時制定改進措施,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循環;為了達到預期的授課目標,每當學生提出了不理解的問題,都要及時為學生進行解答。這個環節要利用好“全員參與,共同提升”的戰略,通過“學生教學生”的方法,可有效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達到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的目標。

表4 鞏固并解答提升環節實例
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效果檢查和課后鞏固解除疑惑四個環節。
第一,課前預習環節。該環節得主要任務是根據課本介紹,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內容及重難點,對知識體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課堂學習環節。緊跟老師的思路學習本課內容,積極回答老師提問與老師形成良好互動。老師組織的模擬游戲,要積極主動參與,并采用頭腦風暴,想出好的解決方案。根據調查,老師授課的信息傳遞方式不同,學生的理解程度就不同,通過聽和看進行學習,理解程度大約是50%,而親身體驗,理解程度能提高到80%。
第三,檢查評估環節。目前很多學生忽視對隨堂內容的檢查,認為只要期末考試前準備充分即可,恰恰相反,參與隨堂檢查是學生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查漏補缺的最好方式。學生應該從思想上重視隨堂檢查,積極參與隨堂檢查,有原來的“懼怕檢查”變為坦然接受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
第四,鞏固知識解除疑惑環節。這個環節是PDCA 的重要環節,最能體現“全員參與,共同提升”思維。課后學生應對課堂內容尤其是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鞏固,如果有疑問要通過多種方法(學生交學生、老師教學生)、多種渠道(線上提問、線下提問)、多種手段(面授、電子郵件)交流探討問題,直到理解并掌握問題,然后進入下一堂課的課前準備階段。
選取我校某年物流管理專業2 個班級作為數據樣本,進行模型效果評價分析。物流一班37人,完全遵循PDCA 兩層次四階段閉環循環提升教學模型來講授《運輸與配送管理》課程;物流二班41人,授課老師仍遵循該教學模型中的4個階段進行授課,教師不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由學生自主決定。
本試卷主要分為“三基”和“綜合”兩大部分,“三基”部分,占45%,主要考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部分占55%,其中綜合運用占40%,提高部分占15%,考察學生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分析,具備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包括單項選擇、多項選擇、簡答、計算和案例分析五個題型,整體難度稍微偏難。
(1)平均成績分析。一班37人,期末試卷全班平均成績為79.95;二班41 人,期末試卷全班平均成績為78.63。從平均成績來看,一班平均成績高出二班1.67%,差別不大。
(2)試卷總成績分布分析。將成績分為5個區間段,優(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60),由于兩個班級均沒有不及格人員,在此不做統計分析。兩個班級的成績區間分布見表5。

表5 運輸與配送試卷成績區間分布對比分析
通過成績區間分布對比分析,一班的優秀率高出2班2.97%,良好率高出二班3.36%。
(3)綜合部分成績分布分析。對綜合部分(總分55分)的卷面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具體見表6。

表6 運輸與配送試卷成績區間分布對比分析
對綜合部分成績區間分布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一班的優秀率高出二班5.67%;良好率高出二班18.52%。
(4)分析總結。雖然兩班平均成績差距不大,僅在1.67%,但是通過成績區間分布情況對比分析,仍屬偏差允許范圍內。試卷綜合部分成績差異較大,通過區間對比分析,一班的優秀率和良好率要超出二班5.67%和18.52%,存在明顯差距。由此可以看出一班學生綜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明顯高出二班同學。
由于兩班同學教學環境、教師能力、教學方案沒有差異,僅是從學生角度減少課前預習環節,就導致學習效果和綜合分析能力明顯下降,為了提升教學質量,不僅老師應該引入PDCA 方法,學生也有必要應用該方法形成閉環學習過程。通過分析驗證,基于PDCA 方法的四階段閉環循環提升模型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可進一步優化后逐步推廣。
物流專業是一個強調“與時俱進”的專業,也是一個“注重應用”的專業,如何在高校階段盡可能地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本文構建的“基于PDCA 的兩層次四階段閉環循環提升教學模型”,強調了教師和學生兩個層次都構成PDCA閉環過程,提升了老師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