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消化性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幽門螺旋桿菌為該病主要致病因素,此外,多因患者胃黏膜受到胃酸及胃蛋白酶等侵犯,導致黏膜表層受到破壞而引發[1]。西醫多采用抗幽門螺旋桿菌和抑制胃酸的藥物治療該病。中醫學認為,消化性胃潰瘍屬于“胃脘痛”“痞滿”范疇,其主要證型為脾胃氣虛,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2]。 基于此,本研究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柴胡消潰湯治療,以探討其對患者胃泌素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影響,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以上入選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50例)和觀察組(柴胡消潰湯治療,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7.53±3.2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54±0.83)年。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8.16±3.47)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67±0.8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第八版)[3]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中醫辨證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脾胃氣虛證:①主癥:胃痛隱隱,胃部喜按喜暖,食后腹脹,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勞累或冷飲(易發作或)使加重;②次癥: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③舌脈: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20~65歲;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胃出血、癌變等潰瘍并發癥者;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⑤15 d內已使用中西藥物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口服泮托拉唑(沈陽圣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69,規格:40 mg×7片),早晨服用,40 mg/次,1次/d;果膠鉍(浙江昂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517,規格:0.1 g×48粒),餐前1 h及睡前口服,0.3 g/次,4次/d。連續服用1個月。再口服甲硝銼片 (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894,規格:0.2 g×100片),0.4 g/次,3次/d;克拉霉素(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67196,規格:0.25 g×6粒),0.25 g/次,2次/d,連續服用10 d。觀察組給予柴胡消潰湯治療,柴胡消潰湯藥方組成如下:柴胡15 g,延胡索、黃芩、火麻仁、枳殼各12 g,佛手、蜂房、干姜各10 g,黃連6 g。若患者疼痛明顯,可加五靈脂10 g;若患者嚴重反酸可加海螵蛸10 g;若患者伴有劇烈惡心,加竹茹、清半夏各10 g。加水煎煮,棄渣留汁200 ml,1劑/d,分2次于早晚溫服,連續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2個月后,空腹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胃泌素水平。②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胃泌素水平治療2個月后,2組胃泌素水平均有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胃泌素水平對比 (例,
2.2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消化性胃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且通常以周期性發作,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危害人類健康。消化性胃潰瘍主要發病特點為上腹部出現節律性疼痛,并可伴有惡心、反酸、嘔吐、消化不良等臨床癥狀,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消化道大量出血、幽門梗阻、胃穿孔等危險并發癥。胃泌素是一種主要由G細胞分泌的胃腸激素,可直接刺激胃壁細胞分泌過量胃酸,導致潰瘍面的形成或加重。西醫治療消化性胃潰瘍多采用泮托拉唑、果膠鉍等藥物聯合治療,雖起效快,但藥效持續時間短,此外,該類藥物還易引起較多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及心理負擔[5]。
中醫學認為,胃潰瘍病位在脾胃,病機為患者因飲食不節導致脾胃氣虛,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致運化失司[6]。在情志方面,患者因惱怒、抑郁導致情志失和,使肝氣郁結,損傷脾胃,脾氣機不暢則使腸道氣滯而致病。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病從脾胃所生,養生當實元氣”,脾虛為本病重要原因,故本病治療應以健脾補氣、疏肝解郁為原則。本研究采用的柴胡消潰湯是以柴胡、延胡索、黃芩、火麻仁、枳殼、佛手、蜂房、干姜、黃連組成藥方,其中,柴胡性微寒、味辛苦,可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升舉陽氣;干姜性熱、味辛,可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燥濕消痰;延胡索可活血、理氣、利水、散瘀、止痛;黃芩可清熱燥濕、養肝益腎;火麻仁可潤腸通便、去腸熱;枳殼可寬中理氣、行滯消積;佛手理氣和胃、健脾柔肝;蜂房可祛風、解毒、止痛、抗過敏;黃連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全方共用,可健脾理氣、和胃、柔肝、益腎,起到行滯消積、解毒消炎、活血通絡的作用,使脾胃升降功能得以恢復,癥狀消除[7]。現代藥理學研究還發現,柴胡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甾醇等,可解熱、抗炎、調節免疫、抗病毒;延胡索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鎮痛、鎮靜催眠、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枳殼可調節胃腸功能、抗腫瘤;黃連可抗潰瘍、抗菌、解熱、抗炎、促進吞噬功能;干姜可鎮痛抗炎、抗腫瘤、抗病原體、保肝利膽、抗潰瘍、改善心血管系統,此外,干姜還能抑制對胃黏膜起損傷作用的血栓素A2合成,并促進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的前列環素合成,從而達到保護胃黏膜、抗潰瘍的目的[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2組患者胃泌素水平均有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常規西藥,柴胡消潰湯治療消化性胃潰瘍患者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柴胡消潰湯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較少,可有效調節胃泌素水平,促使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