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陽 賈遇文 藍文菡 陳 鋼
肥胖是由于遺傳、環境等特定因素引起的一系列進食調控和能量代謝紊亂,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而使體質量超常的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1],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在肥胖人數中約占95.00%。近年來我國的超重及肥胖人群呈逐年上升趨勢[2]。肥胖與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密切相關,已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如今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疾病、癌癥之后致死率、致殘率高的第三大疾病,嚴重影響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糖耐量減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2型糖尿病(T2DM)之間的一種特殊代謝狀態,對糖耐量減低的防治研究已經成為當今糖尿病三級預防的熱點之一。目前西醫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常采用行為、飲食、運動或加用食欲抑制劑、脂肪酶抑制劑甚至手術治療;治療糖耐量減低常采用飲食、運動或加用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干預治療,但不良作用較大且易反彈。遂本研究旨在觀察糖貝康防治肥胖癥并糖耐量減低的臨床療效[3]。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糖尿病門診及體檢時發現的糖耐量減低并單純性肥胖患者70例。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齡(51.8±7.5)歲;體質量指數(28.7±0.5)kg/m2。對照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齡(53.3±6.5)歲;體質量指數(29.3±0.7)kg/m2。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2 hOGTT)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①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耐量減低診斷標準[4]和2003年公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用)》診斷標準[5]。
1.2.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符合消渴病中醫肝郁脾虛型辨證標準:參考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消渴病(糖尿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6]。①主癥:胸悶脘痞納呆、形體肥胖、頭脹肢沉、全身困倦、煩躁易怒、胸脅脹痛。具備2項可診斷。②次癥:神疲懶言、氣短乏力、便溏。③舌脈:舌紅,苔白或膩,脈滑或弦。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耐量減低、超重的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消渴病中醫肝郁脾虛型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年齡25~65歲;④心、肝、腎功能正常;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血糖升高;②6個月內發生急性心腦血管事件;③妊娠或哺乳期的婦女,及計劃妊娠婦女;④甲亢、急慢性胰腺炎;⑤對受試藥過敏者;⑥不愿意合作者或精神疾病患者;⑦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或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者[7]。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2組均接受一般生活方式干預,參照《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飲食和運動療法[3]。而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方糖貝康水丸口服(黃芪、黃連、薏苡仁、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術、丹參各1份,炙甘草0.5份,生姜、薄荷各0.3份,共研末為水丸),每次6 g,2次/d,連續服藥3個月為一個療程,全部病例隨訪觀察時限3年。觀察2組患者每3個月的BMI、FPG、2 h OGTT指標。
1.5.2 觀察指標①人體測量指標:詢問病史,測定體質量與身高,計算體質量指數(BMI), BMI采用體質量/身高2(kg/m2)計算。②生化指標:患者在禁食8~16 h后,從早晨8:00點開始,先測空腹血糖(FPG),再將75 g無水葡萄糖溶于250 ml水中,然后在5 min內飲完。服后2 h測定血糖。③安全性評估: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變化及不良反應。
1.6 療效標準參照1989年11月第二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肥胖癥學術會議制定的單純性肥胖癥療效標準;痊愈:體質量已達到標準體質量或超重范圍,糖耐量正常;顯效:體質量下降5 kg以上,糖耐量向正常值靠攏;有效:體質量下降3 kg以上,糖耐量無明顯變化或發展成為糖尿病[8]。
1.7 轉歸判斷每3個月復查OGTT,若2次OGTT結果為糖尿病者,則視為已轉化為糖尿病,按糖尿病處理,退出試驗不再隨訪;血糖正常,原藥量減至半量,續服3個月后退出試驗;如血糖穩定在IGT階段,繼續原方案治療,直至3年研究結束。

2.1 2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空腹血糖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2 h OGTT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及2 h OGTT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及2 h OGTT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糖尿病轉化率比較治療組糖尿病轉化例數少于對照組(P<0.05),而逆轉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糖尿病的發病率為5.71%,對照組為22.86%。見表2。

表2 2組患者糖尿病轉化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見表3。

表3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BMI比較2組治療前后體質量及BMI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體質量及BMI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體質量有顯著性差異(P<0.05),BMI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BMI對比 (例,
本研究中,治療組給予糖貝康水丸6 g,2次/d,口服,配合飲食、運動治療,觀察3年。2組空腹血糖、2 hOGTT、體重及BMI等指標均有明顯變化,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治療組糖尿病發生率為5.71%,明顯低于對照組糖尿病發生率22.86%(P<0.05)。此外,2組治療前空腹血糖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后血糖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及 2 hOGTT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及2 h OGTT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前后體質量及BMI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體質量及BMI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體質量有顯著性差異(P<0.05),BMI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體質量、BMI顯著降低,但治療組降低BMI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自擬方糖貝康配合飲食控制、運動鍛煉治療可顯著降低糖耐量,減低肥胖患者的血糖、體質量及BMI。
中醫學認為“肥胖”病機為陽氣虛弱,痰濕偏盛。與年老體弱,生活水平提高,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不及,聚濕生痰,及勞動強度下降,活動量不夠有關。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每個人包括肥胖病人都面臨著新的機遇、競爭與挑戰,從而面臨種種壓力,往往出現肝氣不舒,郁結不暢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及勞欲過度,稟賦不足,從而并發“消渴”。“肥胖”并“消渴”,總的病機為脾胃氣虛,肝郁化火耗損陰血為本,燥熱為標。而糖貝康中功用疏肝解郁,健脾益氣和營,主治肝郁脾虛之癥。在此配合飲食、運動治療,故效果滿意[9]。
中醫學歷來重視預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預防思想,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為主,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肥胖癥的出現及并發糖尿病比例增加不謀而合。“肥胖”乃脾胃虛弱為本,屬“土”弱,又思慮過極,肝氣郁結,屬“木”旺,根據五行相克規律則“土虛木乘”與“木旺乘土”,治療上應“抑木扶土”,方選自擬方糖貝康正合病機。方中黃芪益氣健脾,柴胡疏肝解郁為君;黃連、薏苡仁清熱利濕,白術、茯苓健脾祛濕為臣;當歸、白芍、丹參養血活血柔肝,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生姜溫胃和中,薄荷助柴胡散肝郁為佐。又方中白術《珍珠囊》“除濕益氣、補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白術又有降低血糖、抗血凝的作用,白芍《本草備要》“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 《名醫別錄》首先記載黃連“止消渴”。諸藥合用,疏肝解郁,健脾益氣,從而調整五臟六腑功能,起到調脂調糖、清除痰瘀等作用,故效果滿意。
糖貝康配合飲食控制、運動鍛煉治療糖耐量減低并單純性肥胖患者可明顯降低體質量及糖尿病的發生率。提示糖貝康對糖耐量減低患者的干預治療作用可能與其調整內分泌代謝功能有關,從而起到類似胰島素增敏劑的作用。該療法操作簡單,減少了肥胖癥、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且經費開支少,安全有效,無一系列使用西藥干預治療的毒副作用。因此,對肥胖并糖耐量減低患者建議糖貝康口服配合健康飲食及運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