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傳梅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本節教學內容課標陳述是“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要求學生知道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了解當前主要環境問題在不同地方的表現,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掌握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1]。
本課時內容選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二節內容。分析本章內容可知三節內容是遞進關系,“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本章的開篇,也是“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這兩節內容也是后面學習第三節“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的基礎,故本課時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本課時的教材內容要求學生先了解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再根據資料分析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在不同地區的表現,最后針對現狀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目標,掌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途徑。
在知識技能方面,由于本節內容位于必修2 的最后一章,學生學習過必修1 的問題研究何時“藍天”常在以及案例“年輕的黃河三角洲”和必修2“工業、服務業”的選址、“城鎮化”的影響等知識后對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環境問題和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的具體途徑,既要求有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又要有綜合視角分析問題。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學生對于環境問題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但思維局限于周圍的環境問題,較少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探討環境問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全球性的人地協調觀。
利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多媒體技術,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從環境問題的表象、實質再到解決途徑進行教學以促進學生理解、遷移知識。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和角色扮演法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能根據動畫和圖片,歸納出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能通過角色扮演,理解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不同途徑。
能借助圖片突破思維局限,從全球的角度,綜合看待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認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充分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樹立全球觀念。
能理解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不同程度的體現(如城市和農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能夠從政府、企業、公眾等不同角度,多個主體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途徑。
通過結構良好到極地冰雪融化等“結構不良”的案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能夠結合所學知識,提出給定主體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途徑。
教學重點:歸納出主要環境問題并提出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教學難點:掌握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教學內容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播放八大公害視頻并展示“人類環境會議”圖片和介紹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會議產生的背景和討論的主題觀看視頻和圖片并思考會議主題和產生的背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呈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什么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觀看圖片并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從生活真實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了解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動圖呈現人類社會與環境相關模式圖,并據圖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動圖講解,活躍思維,便于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律展示教材P97圖5.3,提問學生思考題閱讀思考題和圖片,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讀圖和從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呈現P98頁活動題,采用個別抽問的方式講評活動自主思考,獨立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播放”人類和環境”的動畫片,引導學生歸納主要環境問題,并展現呈現不同地方(鄉村和城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對比表觀看動畫片,歸納主要環境問題,根據教材文字,完善對比表格培養學生歸納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講授新課呈現“當今世界環境問題舉例”圖片,和極地地區,冰川加速融化圖片,呈現思考題閱讀圖片和思考題,小組合作完成思考題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用綜合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由來承轉因勢利導,回顧人類環境會議的目的,并列舉其他環境會議,順勢過渡引導學生思考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溫故知新,幫助學生梳理邏輯,符合學生認知順序展示并講解可持續發展系統示意圖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習慣自主閱讀教材P101-P102文字后,傾聽老師講解示意圖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解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原則簡單舉例講解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原則利用簡單案例,加深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分配角色,啟迪學生思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角色扮演,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共情意識和換位思考的能力課堂小結根據板書回顧本節課內容 鞏固知識,調動環保意識課后練習完成教材P100頁活動題,并以書面形式提交學會用地理的眼光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