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芳
(重慶市永川區三教鎮三教小學校 重慶 402160)
在數學教學中,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教會孩子算幾加幾等于幾,也不是教會孩子會解書中的題就夠了,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今后如何自己去學習,在沒有老師的傳授下,如何自己用一定的學習方式去學習理解。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學方式在教育改革的指導下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但是在我們所處的農村小學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家長文化水平的巨大差異,老師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固守,還存在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方式,這種陳舊的學習方式讓孩子養成了被動接受學習的習慣,使他們養成了對老師的依賴性,讓孩子被排除在學習之外,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授人以魚”,而要為孩子今后的學習做好“授人以漁”的準備[1]。
在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欲,鼓勵孩子學會科學的方法進行獨立的學習,教會孩子如何進行學習和思維,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孩子學習的綜合能力的表現,自學能力的培養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將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對孩子進入初中面對多個學科的學習做足準備。我們做教師的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刻不容緩的責任。那么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讓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自學思考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獨立閱讀教材,讓孩子自己將新知識和原有舊知識進行聯系,并在自學后展開討論,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步的認知過程。學生自學時要做到四動,即“動眼,動口,動腦,動手”,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如上面舉的例題,我要求孩子們根據自學1 在書上勾畫出條件和問題,根據自學2,3 找出“1”是已知還是未知,根據自學4,5 畫出線段圖分析,加深對自學4 的理解,根據自學6 完成題目的解答。這樣,通過自學一步一步地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孩子們交流經驗時會遇到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或者我們會發現以往學過的相類似的題,也或者我們在孩子的錯誤理解中可以延伸出另外一個與之相混淆的題型來。比如上面的例


通過歸納總結使得整堂課完整地得以體現,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儲存條理清晰,結構明朗,策略得當,形成一個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便有利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有效地提取和應用有關的知識。如在上述例題課堂結束時,我便讓學生來說說本堂課學了什么知識,它和哪些知識容易發生混淆,我們要怎樣才能準確地解答這類題型?讓當堂課所學知識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通過再次的分析、比較、綜合,橫向聯系以及縱向延伸,較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我們老師既做課堂的組織者,更要做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我們不僅要交給孩子好的學習方法,更要讓孩子有一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自主開展學習,促進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