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煜 樊曉盼 劉一鳴
[摘 要] 校企協同育人是解決高校人才輸出和企業用人需求相脫節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從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重要渠道,通過協同培養真正將專業和行業融合,強化學生新興技術掌握能力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能力,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認同感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該文從完善培養方案、拓展教學資源、建立雙導師制、健全監督和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新農科;工科專業;企業需求;協同育人
[課題項目] 2018年度天津農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2018-B-50);2017年度天津農學院重大教改招標課題“天津農學院工程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2017-B-00)
[作者簡介] 施 煜(1983—),女,天津人,碩士,天津農學院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8-0050-02? ? [收稿日期] 2020-02-18
未來智慧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徑[1]。面對新形勢,高等農業院校中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與培養模式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高素質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面對未來農業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農業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2]。這對高校如何立足行業辦學背景與自身優勢特色,促進教與學、供與需和諧統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涉農高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國很多高校尤其是涉農高校積極從多方位進行改革和探索,但由于諸多因素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高校教學無法與企業深入聯合。
1.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輸出質量滯后于行業新技術的發展。一直以來,高校與企業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內在自身的運行體系,如高校一貫追求人才知識的灌輸,以最大程度輸送專業化的人才和產出高度創新性的原創性成果為發展目標;而企業往往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的需求設定其發展目標。由于二者目標的不一致,導致校企雙方在組織機構設置、培養方案制定、績效評價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能力和知識深度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輸出質量滯后于行業新技術的發展[3]。
2.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過于簡單。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沒有建立起穩定長效的合作關系,合作關系往往一蹴而就,缺乏深入性、長期性和系統性。高校為企業提供短平快的資源,如“學生工”“暑期工”或“寒假工”,或者是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參觀實習機會,沒有將校企協同育人落實到企業生產實踐指導的全過程,缺少進一步拓寬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技術和行業的動態的渠道與舉措。
3.實踐教學內容和資源匱乏。以培養符合行業、產業部門需求的高等農林專門人才為目標,各專業雖然通過修訂培養方案提高了實踐教學比例,但人才培養模式仍受到理論先于實踐的影響,實踐教學依然依附于理論教學,驗證性實驗偏多,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更新率低。其次,實驗實訓設備的更新速度慢,教師隊伍工程實踐能力不足,不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造成專業實驗設備的購置和使用受到制約,實踐教學內容設置與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嚴重影響了新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開展,使得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4.激勵機制不健全。高校是為企業、為社會培養人才,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當前,由于缺乏具體的政策導向,中小企業受到人員規模、辦公場地和對人才需求多樣性等因素的制約,在校企協同培養中積極性不高。而對于地方農業高校,又迫切需要拓展更多的機會與中小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強師資培訓[2],搭建校外實訓平臺。此外,高校缺乏將校企合作教師納入績效考核的實質性舉措,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后不能獲得高質量的人才供給,這些都導致校企協同育人無法高效運行[4]。
二、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推進涉農專業工科專業協同育人
1.對接行業產業需求完善培養方案。以培養能夠通識農業的生產過程的“新農人”為目標,強調工農結合,面向服務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和新生態發展需要,以高校為主體,企業為輔體。發揮企業專家行業優勢,對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和企業標準的關聯度、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銜接度進行分析,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每兩年面向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滿意度進行調研,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并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通過校企協同,讓專業學習對接產業行業需求,課程設置對接新技術新知識,最終實現實踐對接能力、能力對接素質、素質對接發展的良性職業發展態勢。
2.拓展實踐實訓教學資源。構建多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企業建立可供交叉學科應用的實踐訓練平臺和校外實習基地,共享設備資源。在實踐實訓教學中引入企業骨干擔任指導教師,根據生產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企業級項目開發,提高企業工程開發項目在實習實訓環節和畢業設計中的比例。取消選擇班導師的專業限制和年級限制,分階段進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項目執行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專業多樣化和年級層次多級化,培養學生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運用多學科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推進并實現校企結合、科教融合,達到產教融合。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從創新走向創業,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團隊領導能力以及工程倫理意識。發揮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方法解決農業生產中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3.建立雙導師制度。發揮校內指導教師在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上的明顯優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合作,承擔與企業合作的工程實踐類項目,及時捕捉產業、行業發展動態,提高工匠精神。建立企業級指導教師聘任制度,將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轉化為實踐教學內容。校企教師隊伍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在教學計劃和畢業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師團隊。以真實項目為依托,讓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實現對行業新技術和項目開發管理流程的認知,以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從而達到校企雙贏的效果,推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4.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構建教學過程大數據平臺,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教學過程、生產實踐過程監控和監管手段的有效性,注重教學質量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加強信息反饋、改進意見的落實和運用。建立校內外教學質量多元評價體系,以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成果檢驗標準,動態監測培養機制的優勢及不足,對校外實踐指導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進行審核把關,組織校企兩級督導員巡查督導,確保教學質量。
三、結論
綜上所述,以社會需求作為專業課程設置的第一準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制定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促進企業全面、深入、持續地參與到高等教育中,是解決人才供需失衡的有效途徑,有助于發揮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促進新農科背景下工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去面對未來農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才能體現出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實踐對接能力,能力對接素質,素質對接發展的良性職業發展態勢,滿足行業產業對新型人才的需要,進而提升農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璐璐,危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智慧農業信息化建設[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7,34(01):48-56.
[2]晉梅,楊方,等.“學科交叉”在化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中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7,46(21):136-137.
[3]李橋,梁華,李明媚.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97):3-5.
[4]伍丹.校企合作中激勵機制的缺失及建立[J].中外企業家,2014(12):131.
Research of Enterprise Demand Oriente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SHI Yu,FAN Xiao-pan,LIU Yi-m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talents and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working ability and adaptive ability.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n truly integrate profession and industry,which strengthens students' abilities to mast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explore unknown areas.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terprises.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perfecting training programs,expanding teaching resources,establishing the dual tutor system,and completing the supervis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Key words:New Agriscience;engineering specialties;enterprise demand;collaborat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