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荔
一、現狀調研
高職英語是高職院校為所有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2000年10月,在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和“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本原則。可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其主要教學目標。
為了解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和對教師英語教學的綜合評價,本研究面向大一新生發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5份。內容涵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學習、學習方式等。
二、現狀分析
(一)教師層面
1.教學理念陳舊(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教學環節設計方面)
基于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近一半學生認為平時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但是基于現如今高職院校大班教學甚至合堂教學的現狀,教師需要克服環境的影響,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慢慢地尋找切實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自主學習的模式和方案。
2.教學方式不得當
英語課堂教學為何吸引力不夠?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主要目標為“交流”,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以實踐為主。以講授為主的英語教學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培養。
3.教學內容形式單一
近年來,網絡信息化的發展推動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不斷完善,同時,也給高職教育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據調查,近90%的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園網,多媒體網絡硬件環境有了極大提高。在高職英語課堂上,教師廣泛運用多媒體網絡作為教學手段。但是,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并不到位,多數英語教師僅把PPT課件作為唯一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目前英語信息化教學并不滿意。
(二)學生層面
1.學習動機轉變
綜合問卷調查表中的內容,對所回收的調查表進行整理,可以看出:近91%的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考慮到英語學習對自身將來的需求,而并非單純地為應對考試和找工作。能否學好英語,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占主導地位,同時,學習環境也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效果。
2.自主學習愿望強烈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已普及化,高職學生一人一機或多機已隨處可見。通過調研,發現一半學生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近95%的學生因為覺得有用和出于興趣愿意利用網絡、手機等現代設備進行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多樣化
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課堂采用“填鴨式”教學,課堂內容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方法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學生更喜歡信息化的學習方式。
在調研中,通過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分析,我們發現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存在著單一化教學弊端,這些教學手段已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對語言應用實際需求。
三、調查結論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將網絡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深層次整合成為當前職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職英語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學習方式、教師角色等帶來挑戰和機遇。
(一)引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作為主體,而學生是課堂中的配角,只需配合教師,專心聽課,回答教師提出問題以及完成布置的作業即可。而“翻轉課堂”,就是將傳統教學模式顛倒過來,讓學生反客為主,在課堂中扮演主角,而教師則是配角。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課前利用互聯網等資源提前針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預習;在課堂中,學生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和同學、教師進行討論、分析及總結,并最終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教師解疑并總結,完成課程學習。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學生各方面英語技能,同時,為社會培養實用型英語人才。
(二)構建基于移動網絡平臺的互動式自主學習環境
移動互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開啟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新篇章,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對各類新信息與資源的獲取。
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網絡進行教學可以使師生、生生之間及時地交流和溝通。微信、QQ、手機APP、網絡平臺里面有聊天、群聊、實時對講等功能,能夠有效地實現交流、溝通。可以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
通過調研,發現構建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和基于微信、移動網絡的多元互動學習環境是學生可以接受并深受歡迎的教學模式。
在對網絡化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看法的調研中可以看到,高職學生希望通過混合式教學提升自我。
在提供移動網絡平臺互動式自主學習調研中,86%的學生認為促進了課外學習,提高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師生間難以互動的缺點,揚長避短,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相結合。該教學模式使學生從知識認知到知識內化再到知識升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