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鳳玲
摘 要:當前傳統手工藝開發中存在的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文化效益的開發方式,這與生產性保護的初衷相悖。本文基于博弈論,對傳統手工藝開發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社會、政府以及企業行為進行分析。得到結論,企業的保護行為主要受到社會監督成本、兩種開發方式之間的利差,以及對于政府和企業非期望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因素影響。基于此,本文提出從市場建設、信息披露、激勵機制三個角度來完善生產性保護體系。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最為讓人擔憂的就是開發者以經濟利益為導向進行開發,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馬德勝指出一些地方追求產品數量、經濟效益,甚至大肆開發“非遺”產品以滿足人們強烈的物質欲望和經濟利益攫取。閆玉、彭兆榮指出傳統手工藝不能單純按照利潤目標作為最大價值追求,更能突顯其價值的是文化功能。陳華文認為民間手工藝的生產過程不是為了形成很大的經濟效益和一種產業。在生產性保護實踐中存在著只注重具備較大經濟潛力的部分,忽視不具備經濟價值或者經濟價值較小的部分,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被割裂與分化。馬知遙等人指出現代產業語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手工勞作面臨批量化生產的危機。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產性保護中各個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了社會利益。尹樂等人指出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于“非遺”旅游資源會產生不同價值評價。覃宏認為“非遺”保護是各個階層、各個社會機構和組織共同參與的,他們不同的利益訴求會對“非遺”保護的質量和結果產生影響。魯春曉從產權角度解釋了“非遺”可能遭遇過度開發的原因,由于“非遺”具有“公共資源”的特征,導致開發中出現利益博弈,從而制約“非遺”保護與開發。已有研究首先明確了不同參與者利益訴求會對“非遺”保護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可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發解決,因為“非遺”資源具有“公共資源”屬性。但是,已有研究并沒有對“非遺”保護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博弈行為以及均衡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本文則致力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和行為進行分析。
二、問題假設
從傳統手工藝的產權分布可分為知情權、監督管理權以及經營權,本文從產權角度界定主要利益相關者和利益訴求。社會組織代表全體社會成員占據知情權,追求傳統手工藝開發的文化效益;政府有對傳統手工藝開發監督管理權;企業有對傳統手工藝經營權。“非遺”傳統手工藝具有公共資源性質,其產業化開發會帶來顯著外部性效應。假設企業對傳統手工藝采取保護導向的開發,可以使整個社會福利增長C,而企業對傳統手工藝進行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開發,會導致社會福利損失C。企業如果進行保護性開發,其收益為δC,此時政府從文化保護角度可獲得獎勵為θC。企業進行經濟利益導向的開發時企業可以獲得的收益為βC,其中β>δ。經濟導向的開發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地方經濟發展效益,會使當地政府部門主管官員政績增長αC,且有0<θ<α<1。當企業不保護,政府實施管制時,企業將面臨罰款tC,其中t>1。地方政府在保護性開發的條件下獲得正常收益W,地方政府的監督成本支出為Cp,一般來說我們假定W-Cp<αC。當地方政府履行管制職責時,且被社會組織監督所發現時,可以獲得獎勵為R。地方政府不作為被社會組織監督發現時將面臨εW的處罰,以此督促政府履行管制職責,且有ε>1。社會組織在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中有兩種策略選擇: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和不監督。社會組織在履行監督責任時將產生監督費用Cs,社會組織不履行監督責任是的收益為0。社會組織履行監督職責而產生的所有的罰款收入將會有γ歸于社會組織,其中γ<1,鼓勵其繼續進行監督。
三、博弈模型構建
假設三者的行動次序為社會、政府、企業;三者可能的行為分別為:企業履行保護責任概率為ps;政府履行對企業管制責任的概率為p2;社會對政府和企業行為進行監督的概率為p3。根據博弈參與方的行為選擇和行為概率可以構建博弈樹模型,如下圖:
在確定收益矩陣之后,采用逆向求解法求均衡解。按照企業、政府、社會的順序進行求解,得到各自均衡解,進行回代可以得到最終各利益相關者的行事特征。
四、求解均衡和均衡解分析
求博弈參與方的最大期望收益解時,根據三方采取各種策略行為的概率和相應結果對應的收益來確定期望收益的表達式。企業的期望收益:
從博弈分析中可看出企業、政府以及社會組織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社會組織作為傳統手工藝保護的利益相關者之一,其監督與不監督政府行為沒有強制要求,只是受保護性開發和經濟導向開發所產生的社會收益與私人收益的不一致性影響。根據式(7)P1是關于β的增函數,關于δ的減函數,可知當企業以經濟利益為導向進行開發時獲得利益越高社會組織監督的概率越大,而企業保護導向開發獲利越高社會監督的概率就越小。同時,社會組織監督的概率也與對政府和企業的懲罰力度正相關。
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不能夠單純依靠市場調節來進行,還需要政府部門管制,要求政府部門制定正確的開發規劃和標準。但是,政府部門同樣也面臨著經濟利益與文化利益之間的取舍,因此產生了對政府部門進行社會監督的必要,根據式(6)可知當社會監督成本占社會罰沒收入的比重越小,政府正常履行管制的概率就越大。同時保護性開發給政府帶來的收益越大,政府的監督概率越大,經濟性開發給政府帶來的收益越大,政府管制概率越小。
對于傳統手工藝開發企業而言,進行經濟利益導向的開發是符合企業逐利導向的。從式(8)企業的混合策略均衡進行分析可知,企進行保護性開發的概率與δ、γ、ε、t、w都呈正相關關系,與β負相關。可知,企業從保護開發獲利與從經濟開發中獲利的差距越小就越能夠可能采取保護性開發。同時,整個博弈體系中對于政府不履行管制職能、企業不履行保護職能的處罰力度越大也會導致企業更傾向于保護。政府從保護性開發中獲利越多也會產生對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性開發的結果。
五、對策建議
從社會、政府、企業三方作為傳統手工藝開發的利益相關者均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首先,作為社會組織不直接參與傳統手工藝的開發,但會因為傳統手工藝保護性開發產生的社會文化效益而獲益;政府的行為具有復雜性,既有保護性開發獲得社會文化效益也可能從經濟導向的開發獲得經濟效益;對企業而言,其傾向于進行經濟導向開發,以實現企業的逐利性目標。本文從博弈模型分析角度提出若干關于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的意見:
第一,培育合適的營商環境。實踐中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欽州坭興制作技藝等這類傳統手工藝產品,在當代生活中找到了合適的生活土壤,在保留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被當代市場經濟所接受。但是,像靖西壯錦織造技藝、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等,其生產性保護卻舉步維艱。故而,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傳統手工藝生存的市場環境培養,引導消費人群接受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可采取文化營銷、旅游開發等方式,讓傳統手工藝產品找到合適的生長土壤。使企業從保護性開發中獲取更多的收益,從而增加企業保護性開發概率。
第二,加強生產性保護的信息公開度和透明度。選擇在專門的平臺公布傳統手工藝開發的具體情況,降低社會組織監督的交易成本。對于社會組織而言,監督成本是阻礙完成對政府監督主要障礙。故而,應該建立對于傳統手工藝開發的信息公開制度,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將傳統手工藝的開發和保護情況按制度公開,為社會組織實施監督提供方便,這樣一來降低社會組織監督成本,也就提高了企業進行保護性開發的積極性。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保護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上一級主管部門可設置專門的傳統手工藝保護評價機制和補貼制度。首先,邀請專家學者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情況設置合理的評價機制,對開發的情況進行評價。其次,根據評價的情況對傳統手工藝開發情況的差異性給予相應的補貼,使企業的逐利性動機與保護性動機相一致,從而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
參考文獻:
[1]馬盛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保護中的幾個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111-113.
[2]覃主元.壯族瀕危傳統手工藝的困境與出路——以制陶、湘紙手工藝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01):1-5.
[3]陳華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幾個問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05):87-91.
[4]馬知遙,劉智英,劉垚瑤.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幾個關鍵性問題[J].民俗研究,2019(06):39-46+157-158.
[5]尹樂,李建梅,周亮廣.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皖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05):163-166+176.
[6]譚宏.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7,9(01):140-146.
[7]魯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公地困局”問題研究[J].東岳論叢,2014,35(10):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