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卉
摘 要: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向世界展示著獨特的燕趙文化魅力,其未來也必將更加璀璨耀眼。本文通過梳理當前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結合國家及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措施,對我省非遺發展加以分析、總結與思考,為進一步闡述非遺活態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展現形式,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提高意識,并且在實際行動中采取創新的工作策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現有基礎上,深入分析整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保護工作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積極地采取措施進行應對,并且在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融入更多新的思維和工作方式。所以,這也特別要求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要切合實際的開展,要從問題出發,再回到問題的解決上來。所以,經過系統的調查和分析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的確存在著一些現實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文化和旅游部將“見人見物見生活”定位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理念,目的就是在于在鞏固保護成果的同時,增強實踐傳承和擴大受眾人群。這也意味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上,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所以,需要轉變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一、我省非遺保護現狀
近些年來河北省圍繞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特別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普查,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成果,除了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外,還制定、完善各種相關的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每年傳統節日舉辦以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為主題的各種大型展覽、展演、文藝演出等活動,及各個門類項目的學習交流會議,且加大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投入,并借助各種媒體為傳承人提供宣傳、展示、展演的平臺等,系列舉措切實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目前,河北省經過系統梳理已公布七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共計925項,子項990項,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48項,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2項目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公布了五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76人,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9人。自從2012年,河北省還專門設立了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項資金。近些年來,這項專項資金已經有7806萬元用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另外,與全國的情況相比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數量,保護數量,傳承人數量和資金的投入等方面,河北省都居前列。
二、我省非遺保護面臨的“窘境”
雖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但是河北省在非遺保護方面也面臨著一些窘境。讓人非常痛心的,受到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變化的影響,一些通過口頭語言傳承和動作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外部環境,正在不斷消失,特別是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正在逐漸消失。例如一些傳統的表演藝術,由于喜愛的人越來越少,也很難找到傳承者,處于滅絕的邊緣。還有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由于在市場中缺乏足夠的需求,所以,也很難吸引到這些手工技藝的傳承者。特別是一些學習起來,難度很大,需要消耗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的手工技藝更是難以吸引到年輕人。也使得這些手工技藝在傳承方面出現了斷裂的情況,未來前景堪憂。除了這些以外,一些傳統的生活習俗,節日禮儀等,也越來越被人們忽視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多被現代快節奏所同化,讓這些傳統的生活習俗和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失去了重要的地位。
三、突破“窘境”的對策
如何解決新時代環境下出現的問題,如何才能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結晶得到傳承和進一步的發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筆者認為,這必須要走一條創新多元多樣化的道路。且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自身價值進行創造性的轉變、創新性的發展,在體現其社會價值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適應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發揮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要普及宣傳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
1.加強政府引領,健全工作機制,完善保護體系。
各級政府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要起到主導作用,特別是在工作機制的制定,實施和完善等方面廣泛的吸納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讓人民群眾當中的創意和創新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機制的設定帶來更多新鮮的血液。另外,為了提高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在隊伍建設方面也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在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特別是一些要求文化技術水平比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更是需要引進一些專業性的人才。所以,在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都要充分的加以考慮和保障。
2.多渠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整體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宣傳工作也要借助信息化的渠道開展。特別是要注意線上線下多渠道來進行廣泛的宣傳,因為廣大群眾在接受信息方面的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考慮到很多因素來設計宣傳的內容,選擇適當的宣傳的方式和平臺。特別是人們的年齡,生活習慣,居住的區域,職業特點等,都會影響到他們在獲取信息方面的特點。一般來說,通過線上線下綜合進行宣傳,覆蓋面更廣受眾更多。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途徑方面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和選擇。
3.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所以在資金方面要有長期的保障。另外,資金的使用也要形成制度化,規范的支取這些資金。專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部門要制定資金的具體預算,這樣也有利于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資金的審核和批復。在制度方面,進一步的加強特別是要注意資金的監管,避免貪污腐敗的情況發生。除了國家資金的注入以外,也可以吸引一些民間資本的加入,從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因為資金的注入,而煥發出更多新的活力,積極的組織宣傳,以及傳承創新的活動,也便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商業化的方向進行嘗試,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適應性。
4.強化傳承人才培養機制。
著力抓好“傳”與“承”兩個環節,在尊重傳承人意愿的基礎上,鼓勵非遺傳承人在高校進行深入的學習,并且組織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培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拓展創新思路,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與傳承創新的平臺和場所,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足夠的支持,特別是在商業化生產等方面進一步的拓寬思路。鼓勵并支持傳承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基地合作辦學,使他們有更多的平臺和機會把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展演出來,用更專業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創新性傳與承。其次在中小學課堂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活動,也能夠很好的吸引中小學生們的積極關注培養他們的興趣。立足當地的特色,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夠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從當地實際出發,創建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培訓或相關的特色課程。通過這樣的一些方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讓中小學生們增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學習。
5.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道路要立足本地特色。
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破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難題的重要創新點。雖然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具有很多的劣勢,簡單地進行市場化的操作有很多的困難,但是從文化傳承和保護以及懷舊等角度入手,更能夠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如清苑古城香業集團的傳統制香技藝、蠡縣德茂花炮廠的二踢腳制作技藝,易縣青宮刺繡技藝加工廠等等,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身文化價值的同時對產品設計理念、生產等方面進行創造性的轉變,使該項目既保留了原有的時代印記,又順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與審美,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加了收入,所以,技藝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例如,蔚縣的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很好地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化道路,為蔚縣剪紙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6.文化與旅游業相融合,為非遺提供新的空間與機遇。
很多非遺項目也能夠與旅游結合在一起。很多文化旅游的產品都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靈魂。讓傳統手工藝、傳統美食項目進入景區,進行展示、展賣活動,不但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還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游藝、體育、雜技類項目進入景區,進行展演,不但讓旅游的人視覺感觀上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還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如我省平泉縣用契丹始祖傳說與旅游結合,成功打造了“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文化名片;蔚縣打樹花在結合當地有利得歷史文化條件與旅游相結合,充分利用項目自身價值體現社會價值,融入社會市場經濟發展,使得打樹花項目成為旅游者必看的經典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在發揮文化價值的同時,又普及宣傳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傳承并且保護并且讓這種態勢一直保持下去,是我們持續奮斗的目標。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要拓寬思路,積極創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具有頑強蓬勃發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