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清
摘 要:未來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知識固然不可少,人才素質更重要。高素質的人才更能適應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更易在競爭中取勝。所以,語文教學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牢固樹立“育人”的觀點,把“教學”納入“育人”的大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天建設者所需要的素質與能力,促進今天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
關鍵詞:強化;素質教育;改革;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1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65
當前時期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期,想要占得先機,首先要全面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實施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素質教育是使教育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必由之路。語文是基礎學科,在教學實踐中堅持素質教育尤為重要。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我就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談幾點認識。
一、對“素質”內涵的理解,是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
近年來,“素質”一詞逐漸成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專有名詞。過去一些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對“素質”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有其獨特的內涵。現在有關專家學者把它的涵義界定為:素質是個體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簡言之,素質是先天天賦條件和后天習得才能的“合金”。因此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和發展人的多方面素質為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它包括人的思想、身體、心理、知識及意志品質諸方面要素,它區別于以培養人的應試能力為教育目的的應試教育。
二、轉變觀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應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隨時改變,教育思想不應是陳舊的、一成不變的。我們應該知道教育是為社會的發展而服務的,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種特殊活動。也就是說,人的自身發展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當前的素質教育正是適應這一客觀要求而提出來的。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更新教育觀念,不轉變教育思想,是很難培養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
(一)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切實轉變教學思想
素質教育是全面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語文素質,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為繼續升學或自學創造基本條件,積蓄發展后勁。無論思想教育還是語文基本功訓練,都要面向全體學生,力求達到大綱要求,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二)把握“大綱”,鉆研教材,胸中有全局
要深入學習“大綱”,牢記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目的,從思想上明確所教年級及整個小學階段的教學要求,加強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深入鉆研教材,不僅要熟悉所教年級教材,而且要了解全套教材的指導思想、編排體系,以及全部內容和訓練項目。
(三)扎實地進行語文訓練,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小學語文要教授學生拼音、寫字、閱讀、作文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是機械記憶,要學會運用,才算真正的本領。因此,要把教學重點從“理解內容”轉移到指導學生思維的途徑和方法,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課堂上切實加強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反復訓練,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發展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從而逐漸形成自學語文知識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獨立思考習慣。
(四)應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它們相互之間構成一個整體。換句話說,文章是一個起碼的語言環境,無論是字詞量的積累、語感的培育,還是思維方式的訓練、文化的熏陶,都應該以文章為載體。而且小學語文教材是基礎文選型的,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組成的。教師教的是這些文章,學生學的也是這些文章。通過學習,使學生對這些課文、字詞到篇章,都獲得了整體上的認識。教師教得活潑,學生學得實在,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達到了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五)應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新時期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效率、高社交的時代,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語言表達水平,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表達能力分口頭和書面兩種。口頭表達能力即說話能力,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重要的一種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創造環境等方式,讓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教師可以自習課上設計“我的自畫像”的說話課,讓學生進行體驗性練習和提高性訓練。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高低,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文看得出來。如對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都有了認識感,但寫出來的文章有的寫得通順流暢,有的卻寫得不好,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書面表達能力上。鑒于此種原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注重作文指導的啟發性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一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定期定量要求學生完成所布置的作文,并且通過寫周記來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訓練。二是選擇結構精美的課文作為仿寫的對象,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移植。要指導學生對詞匯的積累。對優美的詞語,準確生動的語句,精當的文段,都進行積累。有了豐富的詞匯,學生在作文時,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表達思想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六)注重學生對漢字正確書寫的訓練
書寫是語言文字特征的表現之一。書寫能力蘊涵著觀察力、想象力等,是學生語文素質的一種外在表現。我們進行素質教育,這方面不可忽視。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平日作業時要求學生按照漢字的筆畫筆順規規矩矩地書寫以外,教師可通過第二課堂活動來訓練學生的書寫能力。如開展一些小型的書法比賽、個人辦手抄報等。通過這些書寫訓練,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興趣,還達到了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七)擴展語文實驗領域,實行開放式訓練
葉圣陶先生曾說:“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斷學,不斷練,才能養成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可見,語文能力是練出來的。通過課堂作業,對所學知識鞏固記憶、加深理解;而語文訓練又不能局限于課堂,必須向實踐開放。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加速培養聽說讀寫能力,豐富生活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受到思想教育。
(八)進行語文訓練和語文學法有序化、操作化研究
語文教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語文課既要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又要提高認識,增長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和美育等。這些內容既互相聯系又各有差異:內容不同,教法各異,不便把握。可通過文件或圖表形成,將有關訓練內容和方法,按教學目標要求,具體地做出有序的排列,便于教師有計劃地實施,讓學生逐一掌握。
三、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改革課堂結構
教學重點從“教”轉向“學”,必須改革課堂結構,建立以語言訓練為主線安排教學過程的“訓練型”課堂結構,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訓練目的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根據小學階段或本年級的教學目標以及課文特點確定的,每課的訓練重點都是整個語文能力訓練體系中的一個環節;(2)精心設計訓練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有所側重,聽說讀寫恰當組合,使各項語文能力互相促進,協調發展;(3)訓練中重視方法指導,盡可能給學生以充裕的學習時間,每項訓練任務都針對學生任務的難易程度給予思路上的啟發,提示學習方法;(4)有學生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過程。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以養成主動發表獨到見解的習慣。無論是講解還是訓練,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給學生較多的指導和訓練機會,使之逐步感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四、和諧施教,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
從矛盾論的觀點來看,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存在著學與不學、樂學與厭學的矛盾,而教學過程自身就是要解決這些矛盾,使學生的外部表現與認識事物的內在品質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也就是使學生內部心理的強烈需要和為滿足需要而實施的活動達到和諧統一。因此,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愛好,才能使學生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的根本方法、就是培養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可見,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應使學生感到語文學科有著文學美,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學習過程的愉悅感,付出勞動之后獲得成功的欣慰感。通過學習,使學生逐步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從而使之產生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望。這樣,有了內部需求,才能產生為之而努力的行動,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人。
五、加強引導,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科學、愛大自然的能力。這種情感和意志品質是學生進行活動的根本動因,只有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才能使學生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借助教材特點和學科的優勢,使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受到教材內容的感染和熏陶,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是培養未來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自身也要具備較高的素質,教師自身要具備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還要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藝術,懂得學生心理和教育規律。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總而言之,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以素質教育為立足點,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專項表達能力以及正確書寫文字的能力,都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的形成。我們應當根據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實語文教學過程的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陸怡益.指導預習工作,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8(2).
[2]張華.談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