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勝
摘 要:在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當中,農村青壯勞動力涌入到城市務工,他們的子女在農村由祖輩撫養,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如何為其提供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成了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留守兒童群體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導致其展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果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將難以取得可觀的效果。因此,應該明確當前情感教育的現狀,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本文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索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95
在人的發展當中,應該以可靠的情感紐帶作為維系,它反映了人的心理感受與情緒表現,會對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產生直接影響。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情感教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關注,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在情感教育方面較為缺失。制定有效的情感教育對策,是滿足其情感需求的有效途徑。情感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也是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應該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感變化特點,對其進行正面引導。留守兒童是社會高速發展下的特殊群體,通過情感教育能夠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需要從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針對性教育對策。
一、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1.應試教育影響。留守兒童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學校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從而忽視了情感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面臨較大的問題。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導致對留守兒童的評價不夠全面,難以深入發現其情感上存在的問題。在教育工作當中,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失去了作為一個個體的自由權利。在我國素質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此類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但是改革工作面臨的阻礙依舊較大[1]。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在落實中存在困難,尤其是在考試制度當中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使得教學工作只能以學習成績作為重點。
2.重視程度不足。首先,家長對于孩子的情感教育不夠重視。家長常年在外地工作,缺少與孩子的密切溝通,難以發現其成長的變化,使得情感教育嚴重不足。在與孩子有限的交流溝通時間內,也往往是對其物質生活與學習成績的詢問。家長的教育方式與理念較為落后,對孩子往往采取打罵教育,導致其出現逆反心理,情感教育的實施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在農村,由于固守傳統教育理念,監護人認為只需要保障其人身安全和物質需求,對于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與情感問題等不夠重視。其次,學校對于情感教育不夠重視。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當前很多學校仍然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核心任務,難以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的個人專業素養不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無法將其滲透在本學科的教學實踐工作當中。尤其是農村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師無法運用先進的教育手段開展情感教育工作,限制了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此外,未能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價值,社會相關部門對于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缺乏重視,未能為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這也是當前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3.缺乏科學指導。情感教育理論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應用時間較短,未能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導致情感教育在實施中遇到較大的阻力。情感教育理論的傳播途徑受限,其只存在于相關學術論文當中,未能對學校的實踐工作產生有效的指導作用,導致工作實效性不足。教師在平時忙于教學工作,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用于相關理論的學習。教師和家長對于情感教育的內容、目標和方式等都缺乏了解,將情感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說教的問題,導致留守兒童出現逆反心理。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銜接性不足,難以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情感教育工作機制,導致教育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二、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的對策
1.滿足情感需要。留守兒童情感教育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其情感需要,增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應該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性格特點和生活經歷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情感需要方面也會展現出較大的不同,需要制定個性化教育工作方案,真正發揮情感教育的價值。教師除了應該幫助留守兒童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外,還應該對其加強關愛,使其感受到教師的真摯情感,促進其個性發展[2]。滿足其基本的情感需求,使其在生活當中可以保持積極的態度,不斷提高自我。教師還應該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關注留守兒童在心理上與情感上出現的變化,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保障情感期望值的合理性,使其能夠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有規劃地投入到生活與學習當中。
2.天然情感教育。天然情感的形成,是以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家庭為基礎,對于其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將天然情感教育作為情感教育的重點,在家庭當中為其提供溫馨的環境,滿足其健康成長的需求。尤其是在當前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很多留守兒童沉迷于網絡世界當中,導致天然情感逐漸淡化。因此,應該保障價值原則的正確性,增強家庭的人本精神。社會各界在留守兒童的天然情感教育中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通過多種媒介形式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彼此分居兩地難以實現對孩子的及時教育,容易導致其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學校和社會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展現天然情感教育的價值,幫助留守兒童積極尋找生活的意義。
3.轉變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當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對于學生情感教育缺乏重視,會導致留守兒童的情感出現問題。同時,家長往往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就萬事大吉了,也忽視了情感教育之于孩子成長的意義。因此,家長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時發現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其消除外界的不良影響,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教師也應該消除應試教育的弊端,除了應該擔負起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外,更應該關注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并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其提供科學化指導[3]。教師應該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育工作當中,對學生進行感化與熏陶,增強情感教育的實際效果。政府部門也應該意識到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將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工作提上議程。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與協調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各界力量,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加強教育培訓。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方式不恰當,是導致情感教育難以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此,應該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培訓,使其能夠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幫助他們明確父母的關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雖然良好的物質保障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但是也應該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應該增強家長在情感教育中的積極性,使其與學校形成強大的合力,為教育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應該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平臺,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明確當前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根據不同家庭情況制定針對性解決對策。家庭教育可以有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引,同時也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保障。通過開辦專題講座和咨詢活動等形式,為監護人提供專業性指導意見,使其消除傳統教育理念的弊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5.增強教師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決定學校情感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應該促進專業化情感教育工作隊伍的構建,為工作實施保駕護航。在教學工作當中,應該結合本學科的基本特點與課程內容,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充分挖掘本學科的情感教育資源,增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明確留守兒童在情感教育中的主體性,在以人為本理念下實施教育工作,引導留守兒童樹立遠大的理想,并將其落實在階段性目標當中。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強對留守兒童情感與人格的引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為其提供情感指導。教師要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情感變化,了解其情緒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升情感教育能力。在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應該多對其進行鼓勵與表揚,防止打罵教育對留守兒童自尊心造成的影響[4]。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其能夠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
6.優化社會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當中,應該明確社會教育的地位,協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社會教育以其趣味性、生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在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當中呈現出較大的優勢。應該將留守兒童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使其在實踐鍛煉當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責任意識。積極構建豐富的大眾文化,利用大眾傳媒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社區開展情感教育實踐活動。尤其是在當前網絡信息化時代,應該加強對網絡信息內容的監管,防止不良思想對留守兒童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管,使其能夠明確自身在情感教育中的職責,促使留守兒童在潛移默化當中形成高尚的人格。
三、結語
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缺失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不僅會對留守兒童的個人發展造成限制,也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程度不足和情感教育的指導性不足等,是導致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實際工作當中,應該通過滿足情感需要、天然情感教育、轉變教育理念、加強教育培訓、增強教師素養和優化社會教育等途徑,提升情感教育工作水平,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姜英杰,嚴燕.留守兒童積極情感教育之對策[J].教育研究,2018(8):51.
[2]劉明.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缺失問題的對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6.
[3]鄭媛.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研究[D].寧夏大學,2016.
[4]吳成芳.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特點及其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12):60.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