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文
摘 ?要:小班化教學是一種能夠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中小學地理教學中,采取小班教學的方式,能夠照顧到每個學生,有利于中小學生地理素養的形成,因此,努力推進小班化教學成為當前中小學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改革。
關鍵詞:小班化;地理教學;優勢
一、我國小班教學的淵源
萌芽階段(20世紀70—80年代)這一時期是小班化教學的興起階段,是由教學組織形式改革逐漸深入,人們對班級授課制不斷思考和批判的結果。在借鑒國外相關成果,進行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發展。
過渡階段(20世紀80—9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小班教學的開展是專家學者針對班級授課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逐步實行個別化教育教學,1987年有專家提出“目前作為過渡時期可逐步縮減每班學生的人數”的觀點[1],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小班化的論述。
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這一時期的小班教學開始與我國教育現狀結合,1996年,上海市教委率先開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2],2000年,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開始。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多方位地思考小班化教學,強調各地開展小班化教學要結合自身實際,量力而行。
二、小班化成因
(一)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實
自上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大力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國少生了4億人,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尤其是2004--2014年,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部分地區出現人口負增長。新生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生源地適齡入學兒童大量減少,在入學兒童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使得小班化自然形成。
(二)大量農村學生隨父母進城求學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以及移民搬遷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大量農民進城了,學校逐步散并,農村學校的學生急劇下降。另外,有些家長在外打工的時候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孩子通過“擇校”的方式送進城區學校,農村學校20人以下的班級越來越多,小班自然形成。
(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和積極參與活動。在過去的大班教學中,由于人數多,教師只能關注到部分學生,實踐證明,班級人數越多,師生間的交流就越少,學生間的差異也就越明顯,班級管理也就越困難。再結合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開展小班教學無疑是最佳選擇。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倡小班教學,并做了明確規定。
三、小班教學的優勢
(一)小班教學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在課堂上所能關注的人數是28人,這就使得教師在以往大班教學中,不能關注班里的每一位學生,不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而小班則不然,小班因人數少,正好解決了此問題,師生間的接觸增加,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師生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教學工作更加具體,更加精細,使得因材施教不再是一紙空文、一句空話。
(二)小班教學有利于教師開展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在小班教學中,因人數的關系,學生所平均占有的時間是大班的數倍,這就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增大,也有利于師生間的互動,這互動是師生共同發展的力量。在互動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達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學習質量提升,促使學生身心向健康、快樂陽光的方向發展。
(三)小班教學有利于教師答疑解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授課時間一定的情況下,相對于小班而言,大班教學中教師每堂課只能提問少部分學生,課堂練習也只能由這一小部分學生完成,而其他學生則得不到教師的有效關注,從而在思想上產生倦怠,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這種倦怠思想和失落感的產生影響著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發展。
四、小班地理教學的優勢
(一)在人文地理教學上的優勢
人文地理的研究內容是地球上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總和,需要了解世界各地人文特點、人地關系等。在中小學地理課堂上,這些研究內容若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理解難度加大。然而在小班化的教學方式下,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使得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通過思維的活動加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有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在自然地理教學上的優勢
自然地理范圍廣,大多數知識都與生活貼近,只要稍微創設問題情境,就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例如,在講到中國區域地理的時候,以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輪廓像什么為題,向學生提問。在40-50的大班里,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在小班環境下,則可以兼顧班里每個學生。
(三)小班對學生地理能力培養的作用
在大班環境下,教師難以給予每一位學生相應的指導,使得學生學習變得困難。而在小班環境下,教師可以對每個同學在讀圖、識圖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使其完全弄懂。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地理學習的一項任務,它有別于讀圖能力的培養,其形成比較難,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
五、實施“小班化”教學需解決的問題
農村和城市“小班化”教學的形成方式不同,學生層次不齊,這就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加大了難度,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就更高了,這就使得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并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小班教學之路。
另外,我國的教育資源是按學生數量分配的,即學生數量大的學校得到的經費就多,學生少的學校得到的經費就少,因為這種分配方式的局限性,造成了一些人數特別少的學校經費不足,開展小班教學的一些器材、教具等無法及時到位,從而影響教學工作的展開。此外,專業教師緊缺,也是影響小班化教學的一大因素。
六、結束語
小班化教學以其獨到的優勢,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已經開展小班授課的教學模式了。
參考文獻:
[1]張杰夫.《班級授課制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芻議——兼議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1987,(3).
[2]楊中樞.《我國小班化教學研究綜述》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