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曉 劉友田
關鍵詞: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033 — 03
古今中外,對歷史的認識與反思是數千年來圣賢先哲們無限探賾的哲學命題,也是共產黨人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進程與前進方向、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的重要向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1〕,并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薄?〕在新時代語境下,系統剖析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于破解當代全球性危機和現代性困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揚棄黑格爾及其之前的思想家關于“世界歷史”理論成果的前提下,通過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所產生現實變革的深刻思考和正確把握,形成的具有指導意義科學理論體系,對剖析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掌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產生的思想淵源
作為歷史哲學的重要組成,只有從哲學歷史觀的視角出發探索世界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歷史理論。維柯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由人類自己創造的。作為歷史的創造者的人類對被創造的歷史有著最真實、最普遍、最深刻的認識。伏爾泰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依賴于理性,理性發展的層次決定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并試圖將世界歷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綜合性地剖析,旨在揭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與基本規律。康德將人類活動與世界歷史有機結合起來,將世界歷史的發展視作人類活動的過程,并著重強調人的社會化傾向和個體化傾向是推動世界歷史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為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黑格爾認為,考察世界歷史必須以“世界理性”的視角不斷探索人類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整體聯系。不同世界歷史時代縱橫交錯的聯系,使得“世界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概念”。黑格爾認為理性的最高表達形式——哲學是洞察歷史的唯一途徑,并指出哲學的歷史“是世界歷史最內在的核心”。雖然黑格爾實現了歷史研究與哲學研究有機結合,但他卻把人類的歷史視作精神的成長史,忽視了客觀的、現實的歷史進程,導致近代西方世界歷史理論產生了無法解決的自我矛盾,代表著盛極一時的近代西方世界歷史理論走向了終點,宣告歷史的終結。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產生的現實條件
時代是思想之基,任何思想的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都與當時所處的現實條件緊密相關?!艾F代資產階級本身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2〕P40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帶來的交通變革、工業化生產及世界市場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其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交通工具的變革和交通業的進步。交通的變革為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實行殖民擴張提供了前提,“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2〕P404”,帶動了落后地區的進步和發展,加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同時,交通的變革也使無產者利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中世紀幾百年才能完成的聯合,這無疑也促進了無產階級事業的發展。其二,由社會生產力發展形成的分工細致的工業化生產代替了以往的傳統經營方式。生產資料的來源由本地向遙遠的其他地區轉移,產品的消費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開來,世界交往逐漸變得密切,為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單獨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提供了可能。其三,工業化生產背景下的細致分工迫使資產階級為了擴大生產,增加利潤,奔走于世界各地,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世界市場的擴大反過來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兩者相互依賴,共同促進著世界歷史的形成。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涵蓋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本質特征、必要條件、重要主體和歷史趨勢的內容,是一個規模龐大、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
(一)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這是世界歷史的本質特征。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掠奪、黑奴貿易、商業戰爭以及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等諸多現實條件,使世界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相對落后地區的封閉自守狀態也由于交往的擴大和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而不斷被消滅?!豆伯a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2〕(P35)?!痹隈R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時代是人類社會必須經歷的世界歷史時代,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和國家都會被卷入這個世界歷史時代,歷史正在向世界歷史轉變。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者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徹底否定了其“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是絕對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的幽靈的抽象行為”的觀點,最終指出這種轉變是客觀實在的物質過程的轉變,是可以通過經驗來證明的行為。
(二)社會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動力
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動力,同時也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根本動力?!兜乱庵疽庾R形態》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同時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2〕(P520),并且“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薄?〕(P538)蒸汽機的改良使傳統的工場手工業生產逐漸轉向機器化大工業生產,促進了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穩步提升、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迫于消費市場、原材料等因素的局限性,將矛頭指向生產和發展相對落后的其他國家和民族。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奔走于世界各地,一方面不斷為資本的原始積累開辟道路,從而建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推動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各民族逐漸由獨立的歷史向世界歷史邁進。可見,世界歷史的形成絕不是“絕對精神”的產物,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歷史正是這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進生產方式以適應生產力發展條件下才逐漸形成的。
(三)資產階級為世界歷史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創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跡;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遷徙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薄?〕(P34)首先,“資產階級破壞了一切封建的、宗法和田園詩般的關系〔2〕(P402)”,資產階級打破了傳統的封建制度,沖破了傳統的封建觀念,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資本主義奇跡。資本主義為了增加市場份額,實現其對于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不斷改進生產工具,變革生產關系,在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其次,交通的變革使資產階級將市場拓展到世界范圍內,使一切的地域、國家和民族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的意義。資產階級迫使其所統治的一切地區采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推行資本主義文明,幫助其擺脫了過去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相互依賴地參與到世界歷史的發展之中,不僅在物質,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超越了其原有的獨立性和局限性,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最后,在工業化生產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城市,大量的農村人口迫于生存的需求不斷涌入城市之中,并迫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資本主義幫助大部分人口擺脫了愚昧的生活狀態,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的最終走向和必然趨勢
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科學視角,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沖突。一方面,表現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生產資料和產品的資本主義占有,使勞動者迫于生存不得不成為雇工,終身制的勞動性質逐漸代替臨時工占據主導地位,社會開始分化為占有身產資料與巨額財富的資產階級和不占有生產資料,收入微薄的無產階級,兩極矛盾不斷加深;另一方面,表現為單個企業的有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由于“生產者喪失了對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的支配權〔3〕(P802)”以及商品的獨特規律,整個社會表現出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同時,社會化生產使部分企業確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生產,個別企業組織性的增強必然加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勢必反過來又導致企業的組織性增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隨著生產資料的不斷集中,無產階級的數量勢必不斷增加,兩大對立階級的矛盾勢必加劇。無產階級作為社會變革的承擔者,必然形成聯合的政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生產力社會本質的回歸,要求生產資料必須實現社會公有,當生產力真正回歸社會本性的時候,階級統治和階級本身必將消失,作為階級鎮壓力量的國家也不復存在,人將徹底擺脫“異化”狀態,成為自由的人,歷史發展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歷史和實踐證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新時代,重新審視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努力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處理國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在繼承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以寬廣的世界視野、深邃的歷史思維、強烈的責任擔當和深厚的人民情懷,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叭祟愔挥幸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4〕作為一種彰顯中國智慧和全球治理方案的新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新性發展,符合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是對共產主義社會思想的全新繼承和時代演繹,對把握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創造全體人類的幸福美好生活、推動全球的和平繁榮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去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難發現,它的形成正好契合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最新理論成果,為靈活多變地處理復雜嚴峻的國際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二)樹立世界歷史視野,為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貢獻中國智慧
全球化實質上是一個全球意識不斷崛起、全球聯系不斷加強而形成的國家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它的形成與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并不沖突,在一定意義上,它是一個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中必然產生的一個階段。馬克思認為,生產和交往是國際交往中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兩個方面,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世界交往。馬克思所闡述的世界交往幾乎涵蓋了交往的各個層面,要求我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僅要看到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還應該看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發展。當今時代,生產力發展空前、資本擴張無孔不入、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更要求中國在處理國際問題時,樹立世界歷史視野,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把握世界歷史發展大勢,以一種“世界歷史”的眼光去審視國際社會出現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與紛爭,為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貢獻中國智慧。
(三)努力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中國力量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突飛猛進,全球問題的有效治理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薄?〕二戰以后,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治理體系對整個世界的和平穩定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僅僅代表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并不適用于全球問題的有效治理。換言之,現存的全球治理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當前,國際問題處在了何去何從的分叉口上,合作或者獨立、封閉或者共享,這些問題顯得尤為關鍵。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方向,關乎世界各國的利益,關乎全球的繁榮穩定。因此,中國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和共謀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曲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J〕.求是,2013-04-07.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N〕.人民日報, 2016-09-29(01).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