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 劉建中

當前房地產開發行業,處于成熟期晚期與衰退期早期的更迭階段。圖/視覺中國
2020年上半年,各房企經歷疫情大考,又遇上融資政策收緊,它們的成績單如何,這張成績單反映出怎樣的行業變化趨勢?
依據克而瑞2020年上半年房企全口徑銷售金額排名,我們對前30名房企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和負債情況進行了梳理(以下所有表格中,第一列的“排名”,均指上半年全口徑銷售額排名)。
前30強房企中,雖然上半年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大多同比上升,但銷售毛利率和凈利率卻呈下滑趨勢:80%房企銷售毛利率同比下降,66.67%的房企凈利率同比下降。凈利率在15%以上的有10家,在10%-15%的有12家,在10%以下的有8家(見表1)。

注:凈利率、毛利率同比變動為百分點資料來源:wind財經十一人整理。制表:于宗文
考慮到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我們結合各公司年報及克而瑞2020年上半年財報點評的數據,整理了各房企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狀況。結論與不扣非凈利類似:盡管有70%的房企扣非凈利潤上升,但有63.33%的房企扣非凈利率同比下降(見表2)。


注:港股以年報披露數據為準,若未披露則參考克而瑞2020上半年中報點評數據。恒大、美的置業、正榮披露的為核心凈利率,港股其余上市公司口徑為股東應占凈利。資料來源:wind& 公司年報& 克而瑞 財經十一人整理
雖然同為行業龍頭,但30強的盈利能力差距很大,扣非歸母凈利潤率最低的是招商蛇口,只有3.04%;最高的中國海外發展,20.24%,相差6.66倍。
就2020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30強的核心盈利能力粗略可分為高中低三檔,扣非歸母凈利潤率或核心凈利潤率在15%及以上的為高檔,分別是中國海外發展、中國金茂、華潤置地、龍光集團、融創、雅居樂、佳兆業;
扣非歸母凈利潤率或核心凈利潤率在8%-15%之間的為中檔,分別是:旭輝控股、保利地產、榮盛發展、美的置業、金科股份、金地、龍湖、綠城、奧園、世茂、正榮、萬科;
扣非歸母凈利潤率或核心凈利潤率在8%以下的為低檔,分別是:碧桂園、陽光城、新城控股、恒大、濱江、中南建設、中梁、融信、綠地控股、招商蛇口。
港股公司的盈利明顯強于A股公司,高檔公司全在港股,中檔公司港股也占了大半,低檔公司港股只有4家。
根據房地產銷售的經營周期,2020年上半年結算的住宅項目大多是在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獲取的土地。從圖1可以看到,彼時百城成交土地溢價率均處于高位。

資料來源:wind 財經十一人整理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雖然土地溢價率開始走低,但是成交土地樓面均價卻始終處于高位。房企最重要的原材料——土地很貴!(見圖2)

單位:元/平方米。資料來源:wind財經十一人整理
我們以這30家房企為樣本,計算了自2010年以來的銷售毛利與銷售凈利率均值(剔除當年未上市及異常值)。從圖3、圖4可以看到,這30家房企的毛利率和凈利率總體趨勢在下行。

資料來源:wind財經十一人整理

資料來源:wind 財經十一人整理
據國信證券測算,未來十年內商品住宅年均需求大致為12億平方米,相對2016年到2019年14.5億平方米的年均需求有所下降。當前房地產開發行業,處于成熟期晚期與衰退期早期的更迭階段。從體量上來看,房地產仍然是巨無霸、壓艙石。但是,野蠻生長、遍地拾金的時代已經落幕。
房地產將轉向精耕細作,不僅是因為供需端發生的變化,更是因為,原來“加杠桿、沖規模”的路子不行了。杠桿已經非常高。繼續加,“灰犀牛”就必然變成“黑天鵝”。
8月中下旬,市場傳聞監管層將設“三道紅線”限制房企融資規模,具體是:1.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70%;2.凈負債率大于100%;3.現金短債比小于一倍。依據觸線條數,房企被分為“紅橙黃綠”四檔,若全未觸線,則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超過15%,每觸碰一條,年增速上限降低5%,全部踩線,則有息負債規模不得再增加。
此傳聞引發了關注和熱議,但目前唯一由官方公布的信息是:住建部與央行于8月20日召開相關座談會,且會議“形成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
不論傳聞屬實與否,從前期諸多政策看,監管當局收緊房地產企業融資的意圖,應該不假。事實上,自2016年確認“房住不炒”的基調后,監管層就一直在收緊房企的融資。
高杠桿是目前中國房企的普遍特征。限制融資,就是限制房企的外部“血液供給”,以后房企只能更加依賴自身的“造血功能”。
其實,不論傳聞是否屬實,業內一直認為,凈負債率超過100%,本身就是一條紅線。從凈負債率來看,房企30強整體表現尚可,其中有8家房企不及格,超過了100%(見表3)。

資料來源:wind& 公司年報 財經十一人整理
但是,從不易利用“會計手段”調節的資產負債率(剔除預收賬款)來看,大部分房企,表現不佳。
業內認為,如果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過80%,就有相當的危險。類比股票市場:這相當于,有100元,卻拿了500元去投資。市場價格下降20%,凈資產就歸零。按照80%的標準,30家企業中有7家不及格。
但是,如果傳聞中的“70%”為真,說明監管層更加審慎。80%相當于借了自身4倍的錢,70%相當于借了自身2.3倍的錢。
按照傳聞中的70%,前30名的房企中就只有7家及格,23家不及格(見表3)。
而且,7家及格的房企中,中海、招商、華潤、保利、金地、金茂,6家是國企,只有龍湖是民企。
中國恒大是剔除預售賬款后資產負債率最高的企業,為85.28%。這相當于自有100元,要借580元去經商。恒大真的需要去杠桿了。
有息負債是衡量房企債務水平的另一個有效指標。表4按照有息負債規模大小排列,可以看到,前30房企中,有19家有息負債規模已超千億,而最高的恒大,更是與排名第二的碧桂園形成了斷層。其有息負債高達8000億元,是第二名的2.44倍。

資料來源:wind& 公司年報& 克而瑞 財經十一人整理
如此巨額的負債規模,怎么減?從2019年末各房企權益土地儲備貨值來看,恒大以高達2萬億元的土儲高居榜首。
有這么多土地,想要減少負債,自然是要加快銷售,促現金回流。
實際上,恒大高層已經開始處理這個問題。
在半年報業績會上,恒大管理層表示:“6月底的有息負債較3月末減少了約400億元,下半年降負債目標在600億元左右,到今年底預計比3月末力爭減少1000億元。”另外,恒大將力爭2020年到2022年,公司的有息負債平均每年減少1500億元。
除了賣房賣地,房企減少借貸,還有另外一條路:合作運營項目。從表4看,恒大、綠地和富力這三家債務較重的房企,銷售權益比均在90%以上。
這說明,這3家房企合作項目較少。以前,幾乎憑一己之力拿地,自然要扛起更高的杠桿。在融資政策收緊的條件下,未來更多的房企可能會考慮項目合作。
另外,綜合來看,房企中,國家隊在負債指標上的表現普遍較好。
從凈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兩個負債指標看,表現均好的5家企業中,僅龍湖一家是民企;而兩個指標均差的4家,只有綠地控股具有國企背景。
從借貸成本來看,5%以下的,除了龍湖,清一色都是國企央企背景,融資優勢突出(見表5)。

資料來源:wind& 公司年報& 克而瑞 財經十一人整理
融資收緊的另一個影響是:房企銷售排名固化。
房地產江湖的座次排名,曾經風云變幻、黑馬頻出。2010年融創、華夏幸福都不在三十強之列,2016年融創第七、華夏幸福第八;2012年新城控股還在三十強末端,2018年排名第八;2014年中梁控股在百名之外,2019年穩居三十強。
以前是誰膽子大,誰敢加杠桿,規模和排名就上去了。但現在不同了,不允許“裸奔”了。沒有相應的資產,也不能有高額的負債。
如果把30強稱為第一梯隊,如今沒有進入第一梯隊的房企,未來很難進入第一梯隊。進入第一梯隊的選手,日后的排名,也可能只是在目前的位置上,小幅振蕩。
我們以2019年末的有息負債為基準,計算了2020年上半年前30房企的有息負債增速(見表6)。

注:拿地銷售比依據克而瑞統計的2020上半年新增土儲價值及全口徑銷售額進行粗略計算。資料來源:wind& 公司年報& 克而瑞 財經十一人整理
其中,有息負債規模增速在15%以上的有5家,10%-15%的有8家,5%-10%的有7家,5%以下的6家,有息負債減少的有4家。
不難看出,大部分房企已經在控制負債增長。傳聞中三道紅線所體現的精神,和房企的行動其實是一致的。
從經營上來看,拿地銷售比可以反應房企在一段時間內的擴張態度,也從側面體現了他們是否要加杠桿。
土地在整個房地產成本中,大約占30%-50%。拿地金額高于銷售金額的50%,未來是擴張策略;40%附近,是穩定策略;而低于30%,則是收縮策略。
上半年,前30房企中,只有7家,拿地銷售比在50%以上。而有18家房企在40%以下。
排名前10的房企中,7家房企拿地銷售比在40%及以下。這說明,它們大多開始控制擴張規模,采取穩定甚至收縮的策略(見表7)。

資料來源:克而瑞 財經十一人整理
拿地銷售比超過55%的企業算是比較激進的。這些企業是:綠城、濱江、融信、陽光城、中梁。根據我們的其他研究,這5家中除了綠城和濱江具有持續擴張的能力,其他3家,可能是“一時沖動”。
從房企的整體表現來看,控規模、降負債已經逐漸成為主旋律,這意味著房企前30強排名,尤其是前20名的名單基本固定,再難有黑馬入圍。
(編輯:馬克。《財經》產業研究中心聚焦資本市場,研討公司成敗,探究行業興衰,發現價值、警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