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習形式和學習內涵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已經成為當前學生需具備的一種重要能力,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初中正是培養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給予充分重視,進而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生學習適應性;教育改革
【作者簡介】王欽香,女,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南中學。
學習適應性又可稱為學習適應能力,是為了個體獲得良好學習效果,使自身行為方式、心理活動和自身發展要求、環境變化之間相符,在此過程中會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屬于比較穩定的能力特征。學習適應性屬于初中生心理素質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和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特征之間聯系緊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習適應性的研究。
一、 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學習適應性研究的重要意義
學生進入初中學習階段之后,會經歷銜接時期,這種狀態在英語學科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加強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當前終身學習和學會學習已經成為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需合理構建知識,也需掌握知識獲取策略和內化策略,這樣才能在變化的知識環境中擁有主動適應能力,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其次,對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學習適應力屬于適應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心理健康狀況、個性特征之間緊密相關,加強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能夠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最后,有利于推進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屬于自組織系統。學校在進行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需根據不同活動形式、年齡階段、心理品質運用不同訓練策略與訓練模式。學習適應性研究的實施,能夠將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作為培養目標,促進心理素質教育開展途徑的拓展。
二、 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1. 注重互動情境創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得到有效培養,需注重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并且注重情境的互動性,認識到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需求,良好氛圍中實現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生在情境中,通常在情感方面能夠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同時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極大調動,在潛移默化狀態下實現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學習“This is my sister”這部分內容,這是和家人相關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學習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選擇任意角度對自己的家人進行介紹,并且將這一單元學習到的詞匯運用在互動情境中。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以積極主動的心理進入學習中。但是在運用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自身監督作用和指導作用的發揮,保證學生在互動情境中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將學生在互動情境中存在的問題整理出來,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2.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就活動來講,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學生在學習中體現出的外部行為,在課堂中進行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心智操作,如內心體驗、思考、感受等。活動是學生心理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心理的根本,各項心理機能都產生于客體和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中,屬于活動內化的結果。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是心理素質發展的前提,通過主動參與的實現,能夠在活動中有效進行自我分析、發現問題、探究原因、反思體驗、尋求方法等。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組織靈活多樣的活動,促進其言語技能的發展,進而實現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增強。就活動內容來講,包括做游戲、表演、小組競賽、歌曲學唱等。例如在學習“Where is the post office”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形式來開展小組游戲,游戲的主要內容是一組問路,另一組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事先為學生準備好地圖,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出題和解答問題時有所依據。當一個小組提出家到超市的路線怎樣走時,另一組學生需根據地圖快速想到問題的答案。這種游戲的形式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在學習適應性。
3. 使學生感受成功。學生和學生之間會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在學習風格、興趣愛好、學習潛能、學習基礎等方面各有不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需對學生的特點有充分認識和了解,根據目標要求、學習反饋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盡量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提出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可以對其進行引導;對于自信心較差的學生,可以多進行鼓勵;對于學習能力、自信心都比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增強學習適應性。例如在學習“Where did you go on vocation”這部分內容時,會學習到一般過去時的用法,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將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進行對比;對于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在了解一般現在時構成的基礎上,使用這一語法知識進行造句。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答題中收獲成功的喜悅與自信,進而增強自身在學習中的適應性。
4. 對課堂目標結構進行合理設置。就班級中的目標結構來講,可以分為三類——個體、競爭、合作,這三種目標能夠使班級在氣氛上更具動力性,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動機系統得到激發。就動機系統來說,主要指自我中心、集體中心、任務掌握。具體來講,競爭目標結構容易使學生的社會性得到激發,促進其傾向能力的歸因形成,但是學生中容易出現兩極分化問題。個體目標結構能夠促進學生在傾向努力方面出現歸因,注重對任務自身的掌握,以及自己和自己之間的比較,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夠獲得成功。合作目標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傾向于共同努力歸因,對集體成就比較看重,即使出現失敗情況,也會完全將責任歸咎于個人,對自身能力評價影響不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制定個體目標結構或合作目標結構,然后為學生設置就近發展區任務,為其學習適應性的形成創造良好條件。例如在學習“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充當自己的角色,針對這部分學習內容備課,然后以抽查的方式讓學生上講臺講課,講課的時間設定在五分鐘,學生需保證準備的內容盡量精煉、全面。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升學習適應性。
5. 引導學生體驗內化。體驗內化屬于心理素質形成過程中的關鍵,體驗是生成意義并且產生情感的活動,學生在體驗中能夠將自身經歷的事物逐漸內化成自身信念、品質、認知、行為等。這有利于實現對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培養,學生也能實現對知識、技能的有效構建、總結、內化,不斷完善自身認識結構,增強學習能力。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空間,使學生在活動探究中獲得體驗,活動形式可以是游戲、作業、操作等。其次,為學生創造互動交流機會。創造互動交流機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活動體驗。最后,使學生在自我暗示、反省中獲得體驗。就體驗內容來講,主要包括心理反思體驗、行為反思體驗、過錯自我批評、成功自我肯定等。
三、結語
總之,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教師在教學中單純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所忽視,多數學生在學習中會呈現出一種比較被動的狀態。通過對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能夠使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更適應課堂,發揮能動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也能促進其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并且為其今后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祖梅.淺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92.
[2]劉懷艷.初中英語教學整合信息技術的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256.
[3]張迎春.基于讀寫結合的初中英語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80-81.
[4]李友軍.淺談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63.
[5]姚丹霞.優化初中英語情境教學實錄[J].教育,2020(17):73-74.
[6]薛永寧.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學周刊,2020(13):103-104.
[7]胡鳳珍.淺析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英語廣場(下旬刊),2020(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