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特色現代舞
隨著藝術市場的不斷發展,如今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不止有古典藝術,現當代藝術也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且有一部分藝術家將現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文化相結合并衍生出藝術作品。雖然屬于新興藝術的現當代藝術現在還不算普及,也并沒有被習慣傳統藝術的人群所完全接受,但是依然有一群人致力于發展中國特色現當代藝術并且為之努力付出著,現代舞從業者就是這之中的一部分。
如今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對于各式各樣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很高,一方面讓我們了解到了新事物,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事物的發展。中國現代舞的發展也越來越好,并且已經有很多優秀的現代舞作品在劇院中和觀眾們見面,現代舞的市場也逐漸打開。在這之中也不乏很多風格新穎,具有中國特色的跨界創作舞蹈作品。北京現代舞團的作品《二十四節氣 花間十二聲》就是其中一個。
北京現代舞團的作品二十四節氣以文化觀念作為編創的出發點,這樣的編創主題在現代舞中很少見,是天地和人的結合,可以說是非常具有意義且新穎的。二十四節氣是天地對話的發現,是東方哲學和美學的顯現,該作品的舞蹈編創已經走出了普遍以古典文學作品、古典文化為題材的編創思想,跨界到了歷史文化中。但是在這之中也依然存在一些藝術在跨界創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當下藝術創作的普遍狀態。
二、跨界創作的利與弊
在提出我的觀點之前,我想說,首先這個舞蹈作品在現如今的現代舞“狂潮”中,跳出了現代舞一貫的思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舞就已經值得我們鼓勵并且去劇院予以支持,雖然這部現代舞舞劇存在著接下來我所有的疑問,但是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優秀的跨界創作作品。整個舞蹈作品不論是編創還是介紹,甚至是舞美方面都非常吸人眼球,以花的角度來體會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個多么美麗且浪漫的故事,隨著花開花落而展開的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故事,令人無比期待這個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感官上以及心靈上的極致體驗。但是當我走進劇場觀看這個作品時,我對于整個作品最直觀的感受卻與我期待的有所不一,這不禁讓我發起了關于藝術創作中的跨界創作的思考:“怎樣才能完美地跨界創作”。
第一,以作品介紹的角度出發的話,如果是以花為載體的話,整個作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作品介紹里說道“該作品是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那么整個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且表達的方式也需要更加嚴謹。
首先,舞蹈是以肢體為媒介來向觀眾傳遞想要表達的思想及情感,比起文字的表述就更加抽象,且沒有文字表達那么細膩,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文化觀念而不是藝術精神,在表達方式上就需要尤為注意。當我們在舞蹈作品的創作中跨界到了以肢體來表現古老的文化觀念而不是藝術精神思想時,就需要注意我們的表達方式,表達的手法與以往相比也要做出改變。其次,這個作品是用現代的手法來表達古代的文化思想,就更需要突破以往現代舞編創固有的思維模式,走出現代舞編導慣有的“抽象”套路,應該著重于怎樣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舞蹈所想要傳遞的東西。因為就現代舞本身而言對于觀眾來說就是抽象難以理解的,所以這個作品所面臨的就是既要讓觀眾理解現代舞,又要表達出古老的中華文化觀念。最后,這種文本轉換為舞蹈之后怎么才能不失去它原本的意味,并讓觀眾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學習它,這都是編導在跨界創作時所需要作出的改變。
第二,在宣傳海報中,作品名《二十四節氣·花間十二聲》的標題旁邊有兩行小字“走出傳統現代舞的舞劇,花間十二聲——花里的山海經”。在我看來,這部現代舞劇確實是已經走出了傳統現代舞慣有的思維模式,可是為什么在作品介紹里說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花作為媒介,又在標題里說花里的山海經?這部舞劇的主要載體到底是二十四節氣還是山海經呢?這是編創者需要注意到的一點,因為無論是文章還是舞蹈作品,觀眾首先就是通過標題來了解你的作品主題,可以說標題就是觀眾對于作品的第一印象。那么如果我們在“第一印象”上就沒有規范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在這后觀眾也會產生認知模糊,從而直接影響觀眾對整個作品主題的理解。
基于以上兩點,再回到我的疑問“怎樣才能完美地跨界創作?”,其實這里的完美并不是說我們的創作要做到天衣無縫,無可挑剔,而是我們在創作一個作品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任何優秀的作品都是要禁得起推敲的。藝術創作更是要拒絕“浮躁”。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里,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就算缺少了“中間環節”我們也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從而使得這樣的心理潛移默化到了我們的學習與工作中。不夠嚴謹的藝術創作在現在的環境中看來也是常態,雖然我們不能否定全部,但這確實也是現在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的藝術創作中,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為了新穎,為了博人眼球而選擇不一樣的題材進行跨界創作,這并不是不可取的。只是當我們選擇了另一種文化或者觀念來作為我們創作或表演的載體時,應該先深入了解這個事物,再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需要思考,當以另一個角度或者表達方式來詮釋這一題材時,要通過怎樣的手法才能夠將這個東西用自己所希望的方式表現出來,并且不失它原本的意義,且與平時我們所看到的一貫的表達方式有所不一樣。這不僅是對這一文化的尊重,也是我們從業者們作為舞蹈藝術與觀眾之間的傳達者所應該盡到的責任。
作者簡介:
姓名:朱睿雯(1997.3.2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四川宜賓,學歷:碩士在讀,單位: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