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蓉



[摘 要] 在健康中國戰略以及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的背景下,全國各級醫院設立醫務社工崗位并配備醫務社會工作者,對于推進我國醫療服務改革、緩解醫患關系、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救助體系等方面尤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非標準化訪談以及文獻研究法,選取昆明市比較典型的三所三甲醫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并針對當前發展困境進行路徑探索。
[關鍵詞] 健康中國 醫務社會工作 昆明市三甲醫院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R197.32? ? ? ? ? 文獻標志碼:A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同時健康中國戰略也為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醫務社會工作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相關醫療衛生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工作。醫務社工為受到疾病困擾的社會成員提供助人服務,協助醫護人員完成醫療工作,提高醫療效果[1]。從1905年的醫療救助過渡到現今的健康照顧,醫務社會工作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早在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就設有“社會服務部”,上海東方醫院在2000年首先成立了社會工作部,醫務社會工作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2]。目前,有將近五百余所院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其中就包含醫務社會工作方向,但包括昆明在內的云南整體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相對于發達城市較為滯后,存在著許多發展難題。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文以生態系統理論、健康危機干預和壓力管理理論、SWOT分析模型為理論基礎。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在環境中發展”的重要意義,綜合分析患者的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醫務社工將其應用于患者治療過程中。同時,健康危機干預是醫務社會工作的基本職能,其基本方式是壓力管理、生活技能培訓、認知能力康復、增權和患者自助等[3],醫務社工進行全人、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本文在對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工進行分析時,主要運用管理領域的SWOT分析工具,從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調研地點選取了昆明市比較典型的三所三甲醫院:昆明市兒童醫院,2014年成立了社工部,是昆明市最早成立醫務社工部的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排名靠前的大型綜合三甲醫院;云南省中醫醫院,設有志愿服務咨詢平臺。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非標準化訪談以及文獻研究法,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4份,問卷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問卷264份,問卷有效率88%。同時,對昆明市兒童醫院的醫務社會工作者進行了非標準化訪談,了解到昆明市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通過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查閱醫務社會工作的相關資料和文獻。
三、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現狀SWOT分析
(一)內部優勢(Strengths)
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以不同形式在醫院里呈現,如社工+志愿者、黨建+醫務社會工作,駐科社工、社區醫務社會工作等不同形式的創新發展。2014年5月,昆明市兒童醫院成立了首家醫務社工部,主要以社工+志愿服務、黨建+醫務社會工作的形式在醫院里開展活動,為困難患者提供資源鏈接、情感支持等服務。云南省腫瘤醫院在乳腺外科設有駐科社工,為乳腺癌患者提供心理咨詢、社會適應方面的服務。云南匯健醫務社工在社區開展關懷與支持、社區健康教育、醫患溝通、臨終關懷等服務,形成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服務成效,為其他各級醫院的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4]。
(二)內部劣勢(Weaknesses)
首先是專業人才的匱乏,云南目前只有昆明醫科大學這一所醫學院校設有社會工作專業,缺乏具備醫學專業背景的醫務社會工作者為患者及醫護人員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人才匱乏間接限制了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其次是宣傳力度不夠。數據顯示,80%的患者沒有接受過醫務社會工作者的服務(見表2)。政府、醫院和醫務社會工作者本身對社工服務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患者及患者家屬在醫院遇到非臨床治療的困難,也不知道可以向醫務社會工作者求助。
最后是專業性不強,醫務社工在很多時候只是在院內簡單地帶領患者做保健操、看電影、做手工等,導致其專業工作呈現“志愿者化”的趨勢,缺乏理論支撐和社會工作本身的專業性。調查發現,52%的患者在醫院遇到困難會向醫護人員求助,但選擇向醫務社會工作者求助的人則很少(見表2)。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院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身的專業權威。
(三)外部機遇(Opportunities)
首先是醫務社會工作制度的確立和發展。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制定《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績效考核指標》,其中醫務社工制度被單獨列為一級指標,具體包括各級醫院醫務社工配備情況和志愿者服務時長。其次在2019年8月,云南省醫院協會醫務社會工作與志愿者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會議指出要以此為契機,發展醫務社會工作,引領我省該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另外,我國部分一線城市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務社會工作實務經驗比較豐富,也為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
(四)外部威脅(Threats)
首先是患者及醫護人員對醫務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較低,對其角色、職能、定位不清,把醫務社會工作者理解為醫院里面的志愿者、護工、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等。數據顯示,只有11%的患者知道什么是醫務社會工作者,44%的患者知道一點但不是很清楚(見表3)。其次是救助資源匱乏,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存在志愿者資源不足、開展活動經費不足、幫助困難患者鏈接到的救助資源有限等問題,直接、間接地限制了服務活動的開展。
并且服務供需不平衡,社會大眾比較愿意進一步了解并支持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見圖1),希望為他們提供醫患溝通、健康照顧、籌集資金、情感支持等服務,但能提供服務的人卻很少。例如,昆明市兒童醫院有1名兼職社工,2名專職社工;云南省腫瘤醫院有4名專職社工,其他三甲醫院基本沒有醫務社會工作者,無法滿足大多數患者及家屬的服務需求,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供需不平等的困境[5]。
最后是缺乏地方性政策支持,隨著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相關政策、制度逐漸出臺并完善,但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卻缺乏具體的指導文件。醫務社會工作在績效管理、績效考核、人才培養、薪資水平、激勵機制以及醫務社工在各級醫院的配備情況等相關領域,都沒有明確的地方性指導文件。
四、發展策略探索
第一,在政府層面,要針對云南省醫務社會工作的具體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并落實相關的政策制度,推動醫務社會工作在云南省的發展。加強醫務社會工作行業規范和標準化建設,在培養、選拔、考核人才方面進一步規范化,提高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加快推進醫務社會工作的行業發展力度,投入必要的人才、物力、資金、空間、設備等,彌補資源匱乏、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同時,利用互聯網、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播途徑擴大宣傳,提升社會成員的認識和認同程度。
第二,在高校層面,要加強醫務社會工作專項人才培養,發揮督導的教育、行政、支持功能對入職社工進行相關實務經驗的指導。加強醫務社工理論和實踐研究,探索一條屬于云南省的本土化發展的實務模式。與醫院、社會組織、公益慈善機構進行合作,培養專業對口、社會需要的人才,力求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醫務社會工作隊伍,解決人才匱乏、彌補經驗不足的問題。
第三,在醫療機構層面,要投入必要的空間設備支持,醫務社工的主要工作場所在醫院,設立社工站需要獲得院方的同意和支持。因此,醫院要投入必要的資金,建設工作場所,以便醫務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此外,云南省醫務社工發展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醫務人員對醫務社工的認知程度較低,把醫務社工理解為志愿者、護工、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等。因此,醫療機構要提高醫務人員對醫務社工的職業認同感,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加強雙方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強人文關懷。
最后,在醫務社會工作者自身層面,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靈活應對醫患溝通,也要具備一定的基礎醫學知識。擴展服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進行宣傳,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社會認知度。在開展活動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的需求開展活動,豐富服務內容,滿足患者的多樣化需求。
同時,加強資源整合,在醫院內外開展廣泛合作。在院內與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康復治療師等組建一支專業化的醫療隊伍,為患者提供精細化服務。在院外與基金會、慈善機構、公益性組織、愛心人士、志愿者等,合作幫助患者鏈接資源。整合社會、社區、家庭資源實現對困難患者的救助,鼓勵患者及患者家屬充分發揮他們的正式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實現助人自助,構建和諧健康的醫療氛圍。
五、結語
醫務社會工作在云南省還處于起步階段,但近些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昆明市三甲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國家、政府和醫院的大力支持,同時也要提高社會成員對醫務社會工作的職業認同感。在健康中國戰略以及醫療糾紛頻發生的背景下,醫務社會工作者充當潤滑劑,搭建醫患溝通的橋梁,在預防疾病、整合資源、健康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未來醫務社會工作的重點領域會向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進方面推進,醫務社會工作的場所不僅在醫院,也可以在社區。針對當地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從心理、社會層面進行健康評估,對出院患者進行跟蹤隨訪,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需求,促進社會逐步適應。針對慢性病患者,有效整合三級預防,減少并發癥以及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支出。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汲南,辛向陽.醫療服務中患者對醫療信息的需求層次及特征[J].醫學與哲學,2016,37(2B):91-93.
[2]齊建,張建俊,郭莉.醫務社會工作發展機遇與困境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8(29):47-48.
[3]劉繼同.醫務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38.
[4]蘆恒.優勢視角下醫務社會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醫學與哲學(A),2015,36(08):54-56.
[5]萬真.云南省醫院引入醫務社會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養生保健指南,2019(34):3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