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省委領導批準,河北省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長專題聯席會議于2020 年9 月16 日在石家莊召開。會議由省檔案館主持,省檔案館館長、各設區市(含定州、辛集市)檔案館館長、部分縣(市、區)檔案館館長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圍繞檔案安全和檔案宣傳工作兩個中心議題展開。
唐山市、邯鄲市、張北縣及衡水市冀州區檔案館就檔案安全工作作典型發言,省檔案館副館長劉學圃圍繞檔案安全體系建設做工作報告。他強調要從國家安全層面提高對檔案安全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堅持群防共治,全面貫徹執行《檔案館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切實管好檔案、確保檔案資源不流失,真正用好檔案、為國家安全工作提供服務和支持。
會議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建立100 周年開展“我用檔案講黨史”檔案編研和宣傳系列活動進行了交流座談,對全省各級檔案館共同開展“我用檔案講黨史”系列宣教活動達成了共識。
省檔案館館長呂素維作會議總結講話。強調指出,檔案安全重于泰山,要切實防范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尤其是要把好檔案政治安全關。呂館長對聯席會議制度執行以來取得的成績做出了總結,充分肯定館長聯席會議在推動全省檔案事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聯席會議制度的有效執行,為河北省各級綜合檔案館提供了有效的聯系平臺,為機構改革后的轉型期承擔主責主業、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很大助力。針對全省各級檔案館聯合開展建黨百年系列宣教活動,呂館長表示,省檔案館會作為大家的堅強后盾,為市縣各館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希望各市縣館積極參與、集思廣益,為社會提供一系列質量高、影響大、有特色的宣教活動,在河北省內樹立起一個檔案文化品牌。并強調,接下來要以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理念為指導,以建黨百年宣教、扶貧檔案征集、檔案開發利用等具體工作為抓手,進一步拓展聯席會議的作用空間,以深度的共建共享盤活全省館藏檔案資源,讓檔案火起來、讓檔案工作上臺階,以新作為明確檔案館在新時代的新位置。
(河北省檔案館)
2020 年9 月22 日,河北省檔案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暨新時代檔案館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張家口舉辦。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討論研究新時代檔案館建設經驗,分享新型檔案館建設中的新理念、新思維、新創新,為未來的檔案館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子。來自全省各級檔案部門和部分省直單位、高等院校的100 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河北省檔案館二級巡視員李會生同志出席會議并作講話。他說,一直以來,張家口市委對檔案工作十分重視,狠抓新時代檔案館建設,打破傳統檔案館建設的固定思維,積極推進“實用建館、科技建館、功能建館”,將張家口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以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為未來的檔案館建設探索出一條新的模式。并強調指出,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啟動實施,學會工作必將涉及更為廣闊的領域,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為觀念更新、技術革新、成果出新,獲取更為有利的良機。一是要提倡為解決檔案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檔案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質,構筑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環境,避免浮躁虛化、功利庸俗的不良風氣,引導廣大檔案工作者嚴守學術道德底線。二是要充分利用學會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特點,使其具有橫向聯系的巨大優勢,創新學術交流模式,探索開展集學術交流、技術成果展示、科技竟賽、商務合作于體的活動模式,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匯聚整合。三是要提高學術交流對行政決策的支持效益,及時對學術交流中提出的學術觀點進行梳理,拾遺補闕,服務服從業務工作,使學術交流與業務工作相互促進,以提升學會影響力。
(河北省檔案館)
由滄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滄州市檔案館與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承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圖片展,于8 月31 日展出。本次展覽共制作展牌25 塊,包含文字資料3000 字、歷史圖片82 張,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通過大量圖片揭示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滄州地域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救亡圖存、奮起抗擊的英勇場景。
(滄州市檔案館)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在這場戰“疫”中,承德市先后共派出64 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省武漢市。他們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為真實記錄這些抗疫勇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刻沖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的英雄壯舉,展現他們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承德市檔案館成立專門采訪小組,對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承德市中心醫院、承德市中醫院共19 名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進行口述史料采集,并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逆行者記“疫”——承德市部分援鄂人員口述紀實》一書,讓“新時代最美的人”的感人事跡得以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并得以廣泛傳揚,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承德市檔案館 張靜)
2020 年9 月3 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作編纂,并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近5 萬頁、百卷本《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集成》正式出版發行。
1946 年5 月3 日至1948 年11 月12 日,中、美、英、蘇等十一國代表同盟國(聯合國)在日本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主要戰犯(A級戰犯)。與此同時,中、美、英、法、澳、新、菲等國在亞洲地區對日本其他戰犯(BC 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中國政府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對侵華日本戰犯進行大規模軍事審判,成立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專職處理審判相關事宜,涉及2000 多名日本戰犯。這場正義的審判,是中國有史以來對外國侵略者的第一次審判,對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意義。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在存續期間,審理大量案件、處理公務事項時,產生并積存了大量原始檔案文件,其主體部分目前珍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由于歷史原因,這批檔案文件除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檔案文件已經公布外,其余大部分此前尚未對外公開出版。2016 年起,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分工合作,掃描原件、剔除混入的無關文件、重新編排、編制索引和附錄,經過近五年努力,終成正篇100 卷、索引附錄2 卷的《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集成》,書中彩色影印了約5 萬頁原始檔案,包含處理戰犯條例、辦法及審判程序,戰犯處理委員會會議記錄,各審判法庭及相關委員會提審戰犯的文件和起訴書、請愿書、供詞、判決書、見證人名單及審判記錄等審判材料,還包括地方法院、縣鄉公所等所存調查表、戰犯名冊及公審日本戰犯照片等。這是迄今所見最為完整、全面的中國戰后審判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