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蕓 商 愛 白 嬌
1. 西南醫科大學,四川瀘州 646000;2.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四川瀘州 646000
醫患關系是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系,醫患關系是否和諧不僅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而且與醫院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1]。學者Sen-Amartya 認為,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離開了醫療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下降,容易成為對社會的不滿者[2]。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醫院長足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已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醫學生作為醫生的儲備軍,若能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有助于改善未來的醫患關系。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瀘州市醫務人員和患者對當前醫患關系認知進行調查,查找雙方結果的變異并分析,探討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切入點。
2019 年7 ~8 月,根據瀘州市醫院的分級與規模分層抽樣11 所醫院(4 所三級醫院、4 所二級醫院、3 所一級醫院)。根據醫護的納入標準在醫院門診部,住院部等向醫護發放問卷。醫護納入標準:(1)在瀘州市的醫院或診所工作;(2)職業為醫生或護士;(3)工齡達 2 年及以上;(4)年齡 20 ~ 60歲。根據患者的納入標準,在人流密集的場所,于不同時間段向不同年齡階段的非醫務工作者發放問卷。患者納入標準:(1)為瀘州市常住人口;(2)年齡在15 歲以上;(3)有過患病史;(4)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夠接受問卷調查;(5)職業為非醫務工作者。向醫務人員發放調查問卷共138 份,回收有效問卷130 份,有效回收率為94.20%。向非醫務人員發放調查問卷共191 份,回收有效問卷184 份,有效回收率為96.33%。
參考已有研究醫患關系現狀的文獻資料后[3],采用問卷調查法,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利用自制調查問卷進行隨機抽查,在被調查對象知情并且同意的情況下,要求他們認真填寫調查問卷,對于無法自主填寫問卷的患者或者家屬由調查員采用口頭問答形式進行調查。問卷填寫完畢后,調查員當場核查,確認準確無誤后回收。同時調查人員應記錄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問卷分為兩類,分別由醫務人員和患者填寫。內容包括基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醫務人員基本情況(任職醫院分級,個人職稱等);非醫務人員基本情況(最常就醫的醫院等級等)。醫患雙方對當前醫患關系的感受,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如何改善醫患關系的看法及患者對醫院各個部門的滿意程度等。
應用Epidata3.1 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9.0 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由此研究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認知度的差異。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對象具體資料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n(%)]
醫護認為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比例(33.08%),高于患者的比例(1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886,P <0.05)。醫護認為目前醫患關系一般的比例為(43.08%),患者認為醫患關系一般的比例為(60.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03,P <0.05)。總體來說,醫護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比例比患者更大。見表2。
表2 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現狀的認知[n(%)]
醫患雙方認為醫患關系應采取的類型的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777,P < 0.05)。醫護和患者認為醫患關系應采取的類型占比最多的都是共同參與型( 占比分別為48.46%、36.41%;χ2=4.558,P <0.05)。據調查所得醫患雙方認為醫患關系應采取契約型的構成比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38,P < 0.05),患者認為應采取契約型的占比更大( 占比分別為9.25%、19.02%)。見表3。
表3 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應采取類型的認知[n(%)]
醫患雙方認為醫患相處時應該重視方面的構成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7.176,P=0.000)。醫護人員認為醫患相處時應該重視的方面占比最多的三項的依次是“醫德”“良好的治療效果”“醫患溝通”(占比分別為30.11%、22.44%、21.88%)。患者認為醫患相處時應該重視的方面占比最多的三項依次是“避免患者過多開支”“避免過多輔助檢查”“保證患者充足的就診時間”(占比分別為23.35%、19.51%、13.46%)。見表4。
表4 醫患雙方認為醫患相處時應重視方面[n(%)]
醫護、患者對阻礙醫患溝通原因認知的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866,P=0.000),但雙方均較多認為阻礙醫患溝通的原因是患者缺乏專業性知識,醫患之間知識背景差異大(占比分別為 50.00%、42.9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32,P > 0.05)。見表 5。
患者認為醫患溝通和醫患關系緊張關系“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高達60.32%,遠遠高于認為關系“不大”和“沒有關系”的比例(10.33%)。見表6。
表6 患者對醫患溝通和醫患關系緊張相關性的認知[n(%)]
醫護,患者對子女從醫意愿各程度構成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277,P=0.000),患者“非常愿意”及“很愿意”的比例為39.67%,遠遠高于醫護的比例17.69%,但雙方均較多持“一般”態度( 占比分別為43.08%、44.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8,P > 0.05)。見表 7。
表5 阻礙醫患溝通原因分析[n(%)]
表7 醫患雙方對子女從醫的愿意程度[n(%)]
患者對醫院門診及住院各部門的就醫感受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76,P=0.740),大部分門診和住院患者都對醫院“前臺” 不滿( 占比分別為54.89%、48.3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67,P > 0.05),其次是對“醫生” 不滿 ( 占比分別為23.37%、2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3,P > 0.05)。見表 8。
表8 患者對醫院門診及住院各部門的不滿情況分析
據調查,醫患雙方大多都認為當前醫患關系一般,達成和諧的醫患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查閱文獻后發現,醫患關系逐年有一定的改善[4]。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來人們更加重視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醫務人員更重視患者的要求,患者更加理解體諒醫生的緣故[5]。醫護人員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比例高達33.08%,遠高于患者的比例15.22%。這說明醫護人員對當前醫患關系現狀更為悲觀,這可能是因為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時間更長,而患者接觸時間相對較短。醫務人員和患者認為醫患關系應采取的類型占比最多的都是共同參與型( 占比分別為48.46%、36.41%),這一類型把醫護人員和患者視作同等地位,雖然醫護專業水平比患者高,但患者是疾病治療的主體,患者的意愿相當重要。達成共同參與型最重要的條件是理解和尊重。建議醫學生可以盡早多下臨床多實習,與患者充分接觸溝通交流,了解并尊重患者意愿[6]。使醫生團隊在學生階段就重視患者的想法,并以患者為中心進一步學習和提升自我。
根據調查得出醫患雙方在相處和就診時看重的方面差異很大。醫護人員認為醫患相處時應該重視的方面是“醫德”“良好的治療效果””醫患溝通”。患者認為醫患相處時應該重視的方面是“避免患者過多開支”“避免過多輔助檢查”“保證患者充足的就診時間”。醫患雙方認知差異較大,易導致矛盾產生。在本此調查顯示,僅有5.11% 的醫務人員人認為節省患者開支很重要,而23.35% 的患者都希望能節省開支。醫務人員對節省患者開支這方面重視程度嚴重不足,部分患者誤認為醫生故意開高價藥,甚至把“看病貴”的責任全部歸咎于醫生[7]。倘若醫患溝通良好這一現狀可能得到緩解。然而目前國內對于醫學生的教育中缺乏了持續的醫患溝通技巧教育的培養。建議將醫患溝通技巧納入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教育課程。使其掌握口頭和非口頭兩個方面的溝通技巧,最終達到相互理解[8]。醫學生需要培養尊重患者選擇(藥物和檢查)的意識,彌補當前部分醫務工作者忽視節省患者開支這項問題[9]。
醫患雙方均較多認為阻礙醫患溝通的原因是患者缺乏專業性知識,醫患之間知識背景差異大。因此患者容易誤解醫生采取的部分醫療行為。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縮小認知差異,第一,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 ,借助互聯網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可利用“互聯網+ 醫療”縮小認知差異[10]。第二,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患者認為醫患溝通不暢會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醫患關系緊張,造成對醫務人員的誤解,甚至認為醫務人員無中生有、唯利是圖[11]。針對此現狀筆者建議如下,醫院可以定期組織講座來改善醫患溝通不暢現狀并普及醫療衛生相關常識,讓患者理解醫生。醫學院校可以多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增加實踐活動的獎勵措施,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12]。醫學生可以多參加課外實踐向大眾宣傳當代的醫療水平情況,而不是盲目的認為醫生“包治百病”。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提高醫學生溝通交流和組織協調能力,還能向大眾特別是中老年人普及醫學常識[13]。同時將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關聯,提高臨床思維水平,結合教學和實踐培養學生為日后學生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做好病例討論、教學查房工作,規范開展病例討論,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醫學相關知識和臨床經驗[14]。
本研究顯示,門診和住院都是大部分患者對于醫院“前臺”不滿,前臺作為醫療服務起始點,能直接影響患者就診時的心情,優良的前臺服務,讓患者就醫情緒良好,能減小醫患間矛盾發生的可能性。對于提高前臺服務可以設立門診前臺服務中心,優化門診服務流程,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就醫環境和暢通的醫患溝通平臺,提供患者所需要的各種人性化服務,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15]。加強導醫及窗口部門護士服務形象及服務意識教育,要求統一制服,保持形象端莊大方,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規范預檢分診、轉診導診及護患溝通用語,將微笑服務貫穿始終,體現醫院親情化服務的特色,良好的人文關懷能改善醫患關系[16]。這一點對于護理專業的醫學生尤其注意,很多護理專業的學生將來會到大醫院做導醫,從學生時代就應培養良好的溝通交流和耐心,性格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耐心、大氣、擁有良好的形象才能做好一名導醫,提供患者幫助,讓患者有愉悅的就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