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據媒體報道,近日,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歷經近3年探索與實踐,已聯合18家擁有兒科的北京市屬醫院,成功搭建了“醫療協作、科研協同、教學同步”3張共建共享網絡,推動兒科乘風破浪“成團”發展。這種“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發展方式值得借鑒。
2019年7月,美國兒科學會官方學術期刊Pediatrics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約有135524名兒科醫生,每萬名兒童只有約4名兒科醫生。中國兒科人力資源緊缺,是中國兒科醫療體系面臨的主要挑戰。兒科以較少的醫療資源承擔了巨大的工作量,同時也承載了社會期望。隨著國家全面二胎政策的放開,人們日益增長的兒科衛生服務需求與有限兒科醫療資源的矛盾愈加激烈和突出。在我國兒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整合優化資源,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是醫療改革的難題。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成團”發展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參考答案。這也是牽頭單位——北京兒童醫院繼開展跨區域兒科聯盟之后的又一重大舉措。
2013年5月,北京兒童醫院率先牽頭,把9家省級兒童醫院聯合起來,組成跨區域專科聯盟,以國家、省、市區域內各級兒童醫院為核心,建立起覆蓋全國近2000家基層醫療機構的四級服務網絡體系。目前,已覆蓋全國?27?個省(市、區)200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各級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逐級下沉,不斷拉平區域間醫療技術差距。
不同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得到了改善,那么區域內的難題如何破解?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這種模式已初見成效。綜合醫院的兒科大多無特色,不夠全。有的綜合醫院兒科早些年已經萎縮甚至關閉,這幾年在大形勢下紛紛恢復開設,稍顯倉促。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這種模式則打破了醫院的“圍墻”,實行成員醫院“規劃通、品牌通、人員通、藥品通、標準通、管理通”,實行醫護技人員雙向流動機制,相當于成員單位的醫護人員都在一家醫院工作,只是在不同的院區。這樣做,有兩大優勢。
第一,同標準,高水平。從服務供給方來看,各成員醫院之間減少了管理體制、用工形式、流程不同等種種客觀因素限制。統一診療常規、住院標準、轉診標準,統一管理、統一設備耗材使用、統籌人員安排,推進了區域內兒科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提升了區域內兒科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
第二,同平臺,高效率。從服務需求方來看,以前各醫院的兒科各自為政,各自宣傳,千篇一律,沒有特色,現在統一平臺,通過集中塑造品牌,群眾會更了解區域內不同單位的不同兒童專科實力,區域內成員單位之間差異化發展,各有特色。通過統一部署、統一調配、統一引導,患兒就診不至于“扎堆”,反而可以在成員單位間做出及時正確地就診選擇。通過遠程會診、聯合查房、同步培訓等業務,實現了醫療數據互聯互通、醫療資源共享和整合,提升了各個醫院的功能和效率,也會促進分級診療模式的深化,從而緩解老百姓的就醫難、檢查難、住院難問題。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明確以6家三級甲等兒童醫院為主體,分別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區域設置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提高區域內兒童醫療、教學、科研及預防保健服務水平,促進區域間兒科醫療服務同質化。國家高度重視兒童健康工作,通過加強醫療服務、醫療質量、學科建設與信息共享四方面緊密合作,引導區域內各成員單位之間真正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協同創新發展。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應同心戮力,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為助力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作者系深圳大學總醫院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