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艷霞
一、微寫作的概念及背景
從狹義上講,微寫作泛指內容短小精悍的一類文體,字數一般在200字以內,包括發布在微博上的微小說、微故事、微劇作等網絡文體,也指高考作文中的微作文。從廣義上來說,微寫作也泛指內容比較精短的文學作品,因此又稱微作文。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來談談構建微寫作序列化教學策略。
微寫作不是一個新概念,它發端于微博,具有親民性和全民性的特點,正在成為受人關注的獨特文化現象。在人人都可以是作者的大背景下,一大批“草根寫手”出現,并漸成燎原之勢;還有一些報刊也敏銳地嗅到這一熱點,專門開辟了微寫作欄目,有的甚至索性將熱門微博集結成書出版。隨著2014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微寫作逐漸進入語文教學領域。
微寫作短小精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引導學生多去體驗生活,接觸社會,在生活中去發現探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緊跟時代步伐。微寫作作為一種新的寫作文體備受推崇,逐漸推動寫作教學向前發展。當然,目前微寫作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如作者在文字的表達、意境的創造、思辨的精微、文本的深度等方面有待提高。教師既要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時代腳步,讓微寫作進入中學作文教學,又要審時度勢,不能用微寫作完全替代作文教學,要在探索的過程中,打通微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之間的脈絡,不斷優化作文教學路徑。
二、微寫作訓練的序列化構建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序列化教學訓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它是在學生認識水平、寫作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摸索寫作規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從而促進學生寫作穩步提高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微寫作訓練的序列化構建,可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結合教材編排,實現寫作內容的序列化
“初中作文序列化教學”,是以新的目標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大綱,緊扣教材,構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大目標序列。每個目標分為若干訓練專題,每個專題又確定若干個訓練點。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實施不同層次的作文序列教學計劃,系統、全面地達到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統編教材在不同階段安排了不同文體的寫作訓練。記敘文的寫作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重點,貫穿整個初中階段。七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較低,統編教材從“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入手,過渡到“如何突出中心”“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最后再到“學習抒情”“布局謀篇”,初步完成從寫簡單記敘文到有感情的生動記敘文的轉變。說明文的寫作分布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和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分別為抓住特征說明事物和有條理地說明事物。議論文的寫作安排在九年級上冊第二、三、五單元,分別圍繞論點、論據、論證過程這三要素展開。另外,統編教材還安排了幾個應用文專題訓練。
教師在進行微寫作序列化構建的時候,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統編教材的編寫基本一致,基于文體的角度,從記敘文到說明文再到議論文。進行微寫作訓練時,寫作內容須做到由易到難,不能急于求成,要給予學生成長的空間。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對微寫作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或者整合,以收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2.結合認知規律,實現訓練方式的序列化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寫作能力各不相同,寫作興趣、寫作能力包括創作出來的寫作成果都有明顯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對現實、因人而異,為學生量體打造由易到難的微寫作訓練方式。
微寫作教學的訓練不要求面面俱到,主要集中在寫作的單項能力上:或集中在記敘、描寫、議論的表達方式上,或集中在微小說、微應用、微評論等應用文體上,甚至是心理、動作、語言這種細微的描寫上。教師對微寫作課程的設計,并不是零散的、隨意的;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于每一組知識點的訓練有規劃、成體系。
3.結合過程寫作原理,實現寫作過程的序列化
“過程寫作”理論認為寫作是一種由思想觀念產生到作品發布的系列過程。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精心設計寫作過程尤為重要。教師應先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然后建立寫作過程的序列化指導,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
筆者在微寫作教學實施過程中,依循“審題選材—布局謀篇—寫作—修改潤色—點評—展示”這一序列。在寫作中,學生要對選材、立意作出精準的選擇,然后謀篇布局,確定寫作思路。接下來就要進入學生獨立寫作的環節,這個環節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修改潤色是不容忽視的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修改作文,還要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修改興趣。作文點評的方式同樣可以多樣化,比如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最后是展示環節,這個環節必不可少,展示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找到寫作自信,培養寫作興趣。
三、微寫作序列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1.內容選擇興趣激發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寫不好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寫作沒有興趣。因此,微寫作教學的序列化構建,首要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選擇合適的寫作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內容的選擇,可遵循以下原則。
(1)降低難度,建立寫作自信
寫作對學生而言最主要的困難是:“一是不想寫,二是沒的寫,三是不會寫。”微寫作具有短、小、靈活的特點,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很好地克服畏難心理。教師在寫作之初,盡量不提過多要求,盡可能降低寫作難度,先讓學生做到樂寫,幫助學生建立寫作自信。
(2)精選內容,貼近生活實踐
微寫作序列化教學,須精選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學生感興趣的寫作內容,做到由簡到繁。可以依托活動設計微寫作內容,如發朋友圈、寫賀卡、寫運動會加油稿等;可以依托文本,嘗試進行片段寫作;可以依托新聞媒體,發表觀點,進行點評等。微寫作內容需要依據學情,合理科學地進行選擇,為學生提供交際語境,讓學生明白寫作就是寫生活中的事,從而有話可說,覺得寫作不是一件難事。
(3)創設情境,搭建寫作支架
微寫作教學初期,要將活動作為外驅力,搭建寫作支架,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從而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活動的設計,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比如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親子閱讀、主題閱讀、師生共讀活動,開展閱讀分享活動,開展每日播報活動等;活動的設計,還可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比如欣賞自然名勝,參觀考察工廠、農村、科研項目,參加各種社團,聽報告、講座,參加各種勞動宣傳活動以及社會調查等。學生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還積累了鮮活的寫作素材;同時,還有機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培養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2.實施路徑多樣化策略
(1)每日抒寫,積累素材
“每日抒寫”是指每天堅持寫一段話,相當于寫日記。之所以用“抒寫”,是期待學生能用心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抒寫的主要目的是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寫作興趣,減少寫作畏難情緒。筆者在微寫作教學之初,實行“三無”原則——無寫作內容規定、無文體要求、無字數要求,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多少就多少,只要學生愿意動筆,真實記錄即可。盡管教師不提要求,但堅持一段時間的寫作后,學生的表達欲望明顯增強,字數也在不斷增多。
在實施過程中,上好“每日抒寫”點評課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舉措。可采取每日5分鐘總結式點評,也可以拿出一整節課,對近期的優秀“每日抒寫”作品進行統一點評。在點評時,教師根據學生作品,重點進行寫作指導,引導學生正確選材,準確立意。
(2)隨文練筆,滲透方法
微寫作可以教材為藍本,以課文為突破口,隨課堂教學推進。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的經典段落、精彩的修辭手法和句式、多樣的寫法等,在一段、一篇或一組課文教學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微練筆。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以挖掘出多個隨文微練筆的教學點,比如仿寫“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微練筆,進行多角度景物描寫微練筆,進行動作描寫微練筆等。教師可以根據學情,深度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行有規劃、有層次的微寫作訓練。
隨文微練筆也可以利用課外的閱讀材料。筆者在指導學生賞析賈平凹的《風雨》時,敏銳地發現這篇文章的側面描寫極為精彩,而學生對描寫大自然中無形的、抽象的景物往往無從著筆。因此,筆者帶領學生賞析了《風雨》的寫作手法,并進一步作了寫作指導,學生的練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有同學在《午后的太陽》中寫道:“一只甲蟲貼著墻邊的陰影小心翼翼地爬著,絲毫不敢越陰影半步。坐在屋門口的老人發現了它,把它呼喝走了,然后就滿面愁容地望著前方,扇子不住地扇著……”
隨文微練筆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比如改寫、仿寫、擴寫、縮寫、補寫,寫想象性短文,寫應用性短文——頒獎詞、倡議書、邀請函、公開信、廣告詞等。比如,筆者在教學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安塞腰鼓》時,發現這篇文章的句式豐富多彩,短句急促有力,長句酣暢淋漓。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改寫詩歌的微寫作活動,學生興致高漲,詩興大發。有同學寫下這樣的詩行: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變幻/每一個舞姿都是人和聲的交織從,成了茫茫一片廬,成了茫茫一片/悠悠天地之間/唯有這安塞腰鼓在吶喊。
(3)聯系生活,挖掘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的寫作有明確要求:“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寫作的確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的寫作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寫作只有源于生活,根植現實,才能真實靈動。
微寫作教學要打破寫作與生活之間的壁壘,不拘泥于課堂練筆的狹小空間,變封閉的作文訓練為開放的寫作體驗,讓學生與生活親密接觸和對話,學會從生活中選取素材,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教師可經常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親身去實踐、去體驗,感受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獲得真實感受。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校內課外活動,為學生寫作營造生活氛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生活源頭之水滋潤作文田園。
3.教學評價交互性策略
課標關于寫作評價明確指出:“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根據這些要求,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應采取交互性策略。
(1)個性化自評
修改,是作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當學生一氣呵成完成自己的寫作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仔細審讀、修改自己的文字。教師可專門給學生上作文修改指導課,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寫作有沒有切合題意,是否圍繞中心在表達、敘述;修改文章中的錯別字、病句;同時仔細斟酌能否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不能巧妙運用一些寫作手法等。個性化自評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
(2)合作式互評
合作式互評,就是在自評之后,學生之間對作文進行新一輪的修改。通過互相批改,學生不僅可以發現語句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運用一定的寫作方法進一步修改文章。筆者在實施互評時,要求學生寫作文點評,列出三條優點加一條建議。這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喚醒了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3)指導式點評
學生對教師的點評充滿期待。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真批改學生的作品,并且上好作文點評課。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對選材立意、謀篇布局作出正面導向;另一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意見,指導學生進行作文重構,再次進行修改。教師點評要遵循鼓勵為主的原則,增強學生寫作的激情,激發他們寫作的信心。
(4)激勵式展評
評價是多元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平臺,展示學生作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評價中來。一是邀請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自己的文章,或是在全班傳觀佳作,或是把佳作打印出來張貼于教室、走廊,供大家鑒賞。二是申請班級微信公眾號,專門推送學生的佳作。三是搜集報刊的投稿郵箱,根據欄目要求推薦學生的優秀作品,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公開發表,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四是組織班上的家長和學生共同編寫班級刊物,對優秀作品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