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水槐
摘 要:計算,是小學數學的靈魂和根本。而口算又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是計算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抓好口算教學,加強口算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才能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更進一步提高筆算的正確性。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口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堅持經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因此,口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它不但是計算的基礎,而且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要想得出正確結果,口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加強高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四則運算,從而保證做題速度的同時,提高其準確率,讓學生對應用題的解答得心應手。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談談幾方面的體會:
一、簡單計算鋪墊,打好口算基礎
高年級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仍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尤其是對計算題更易產生煩躁的情緒。在計算教學中,教師通常在講授新課之后會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計算練習。部分學生對計算題不僅無從下手,更多的是對數學計算還產生厭煩心理,所以教師在進行計算練習時先以簡單的計算做好過渡,打好口算能力的基礎,讓學生消除畏難心理,增強計算自信心。例如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倍數與因數”一課的學習,此節課的教學是按學生的口算能力的層次性進行編排訓練的,相對來說此類計算比較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計算練習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倍數與因數,接下來我們進行簡單的計算練習。這些練習聰明的孩子能夠一眼看出答案呢,何況我們大家都是優秀的學生,這些題更是簡單不過了!”教師通過鼓勵的方式消除學生對計算題的抵觸情緒,給予學生完成計算的自信心。教師在“倍數與因數”的計算練習中還可以先以九九乘法表中較大數字進行口算訓練,讓學生能夠較容易地得出答案,為新內容的口算練習奠定基礎。此外,教師在學生比較熟練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漸漸加強口算訓練,以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
二、加強指導,教給方法
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教師長期對其進行理論和技巧的指導,教給他們口算的方法。例如:45÷0.15,必須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原算式變成4500÷15來算;又例如:16×37.5%,必須把37.5%化成3/8,則原算式變成16×3/8,這樣算就易得多了。此外,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特殊分數化小數、與圓周率有關的常用計算等,能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和口算速度。
三、每日一練,學習內容反復練
數學學習只有在反復練習下才能夠掌握好所學的知識并熟練運用,小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也同樣需要反復訓練,這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提高口算能力的必要途徑。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部分教師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不夠重視,在該進行口算練習時沒有和學生互動,導致學生缺少口算練習時間,這也是現在小學生簡單口算經常出錯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在每天的數學教學中或者早讀課時要堅持進行口算題的專項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分數乘法”的學習中,教師在完成算法講解之后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分數相乘是不是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母和分母相乘呢?結果是否需要化到最簡呢?”以上引導的目的是教師在進行口算訓練前再次強調計算的技巧,讓學生加深對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理解,然后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些相關的口算題進行口算反復練習,在數學教學中強化口算練習,有效提高高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
四、小組游戲,口算比拼
高年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也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但是他們天性比較好動,在口算教學中可利用趣味性練習和游戲展開競爭,把游戲引進課堂,寓教于樂,活躍了課堂氣氛,使他們從成功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大大提高學習的專注度,并在競爭中促使學生口算技能的形成。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六年級“分數混合運算”的學習,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之后,開展小組游戲比賽活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小組游戲比賽中發揮自己的口算能力,在比賽的過程中會更積極主動的進行口算,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小學生的口算能力,當然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口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以簡單的口算為開始,讓學生在口算中做好基礎性的練習;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口算鍛煉,堅持每日一練的準則,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和技巧;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進行口算比拼,讓學生從中提高口算能力,收獲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王祥崗.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5(14):80.
[2] 李施展.小學高年級學生簡便運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2018(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