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
摘 要:本文以“史料實證、多元史觀的養成”為研究核心,從拓寬史料搜集渠道,區分史料類型;基于歷史事件提出觀點,運用史料佐證;利用多元史觀闡釋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的闡釋。致力于使高中歷史課程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歷史學習核心素養和優秀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多元史觀;明治維新
當前,在高中歷史學科中,教師們不再將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否和學科成績的優劣作為衡量教學過程的全部價值尺度,而是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學習觀念的完善、歷史思維的發散,鼓勵其能夠根據知識經驗對所學歷史事件及背后文化含義、乃至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形成個性化見解。基于史料實證素養和多元史觀的養成,筆者便以“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這一知識點為例,談一談相關教學策略和教學實施過程。
一、拓寬史料搜集渠道,區分史料類型
使學生形成基于歷史問題或事件廣泛搜集史料,篩選出其中具有參考價值和真實性較強的內容,并靈活區分史料類型,是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遇到某一歷史問題或事件時,首先應當要求其提煉關鍵詞,之后再以關鍵詞為核心向外延伸,拓寬史料搜集渠道,借助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和敘述角度全面看待歷史事件或現狀,為學生利用史料理性、客觀、全面地進行問題論述奠定基礎。
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的戊戌變法,是對日本明治維新變革方式和基本政治主張的學習,因此,若要探究日本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則戊戌變法基本主張的學習和開展的一系列改革政治活動,是繞不開的話題。因此,在以這一話題為核心展開研究時,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史料的查找,每組成員分別從影像視頻、論文文獻、歷史著作、歷史網站上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合。其次,教師可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相匯總和評判,選取出其中真實性較高且服務于教學主題的內容呈現在歷史課堂上。如教師可分別為學生呈現《世界歷史》紀錄片中57集《日本明治維新》片段、康有為上清帝書《明治政變考》藏品照片、維新派《船中八冊》中對基本政治立場的闡述文字、黑船扣關圖片等,讓學生辨別上述史料類型,并說出判斷依據。學生便可將教師呈現出史料大致分為實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圖像史料等,由此明確未來在進行史料實證的過程中,應當搜集不同類型史料,綜合對歷史問題和事件進行研判、詳實說明。
二、基于歷史事件提出觀點,運用史料佐證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不再局限于要求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功績進行背誦和闡述,明確不同事件和人物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所帶來的重大影響等,而是更加關注學生自身史觀的形式和對歷史發展的個性化認識,積極鼓勵學生基于學習到的某一歷史事件主動提出觀點和問題,自發搜集史料、研究史料中的核心思想,并將其運用到論證自身觀點合理性和正確性的過程上來的。這一學習習慣的養成,不但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歷史思考深度,還有助其依靠自身力量更為完善地建構在歷史認知。
例如,面對“明治維新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這一問題,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從某一角度提出自身看法,并圍繞核心觀點搜尋史料,形成以真實歷史事實證明自身觀點的習慣和素養。有學生提出觀點:明治維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本政府的向外擴張,進而開始侵略中國,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進程,使中國的社會、民族危機愈加深重。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點撥,使其從兩個方面搜尋相關史料:其一,明治維新促使日本迅速崛起的過程;其二,明治維新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由此,學生可以閱讀《明治維新親歷記》,觀看紀錄片《明治》,并以“明治維新的成果”、“明治維新的弊端”、“日本侵略擴張的開始”等為關鍵內容進行論文文獻的搜集和閱讀。最終可得出結論:一方面,明治維新使得日本得以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同時廢除了諸多不平等條約,保持了民族獨立,逐漸走上了國家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道路;另一方面,其改革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利過大、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等,社會矛盾的存在和激化使得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于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由歷史事實和分析說明,學生便可有效證明自身觀點,且加強了對史料的閱讀能力和利用史料辨析、判斷問題的素養。
三、利用多元史觀闡釋問題,培養歷史思維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經常運用到的史觀主要有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每一個史觀代表的角度不同,理論闡述自然也不同,如果能自覺熟練運用多元史觀闡釋問題,輔以相關史料進行例證,則便可以極大地完善學生思維品質和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
以“明治維新對中國產生的影響”而言,從革命史觀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國愛國主義人士反侵略、投身革命的勇氣、意識和行為,但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從現代化史觀分析,它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使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浪潮之中;從全球史觀來分析,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從文明史觀角度來看,它給予了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政治文明和先進思想的機會,使中國借其發展經驗謀求自身的獨立富強。
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曾說,只有一門科學既要研究已死的歷史又要研究活的現實,這門學科便是歷史。從過去到現在只有明確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脈絡,閱讀豐富的史料,才能以此方式獲取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觀認識,獲得對現實世界發展的啟迪。此外,若學生在多元史觀的指導下,對同一歷史事件形成多角度、個性化認識,將這些認知內容串聯起來,便可還原出事件的全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所以,史料實證、多元史觀之養成,既是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又追隨了歷史課程深化改革的腳步。
參考文獻
[1] 王成英.依托板塊教學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以初中歷史“日本明治維新”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4):12-16.
[2] 劉暉龍.運用多元史觀構建高中歷史新課程“通史”的復習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4(12):58-60+8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工作者協會重點課題(中學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研究——以中日關系史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17A057